文/陸建軍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是在新形勢下區別于傳統教育的一個最明顯特征。我清新區自開展課改以來,八年級全區的平均分比前些年提高了二十多分,課改以后,課堂活躍了。如,老師一宣布小組討論,課堂上討論的氣氛相當活躍,但老師提問學生時,站起來發言的學生一張口就是:“我認為……”“我覺得……”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么樣。”像這樣的小組合作,沒有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顯然,這樣的小組合作是形式化的。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要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必須熟練掌握合作規則,學會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組織和評價,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如何才能組織有效地合作學習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一、克服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對合作小組成員進行分工
在實際操作中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幾個小組成員自由發揮,那他們便會七嘴八舌,誰也不理會誰,整個合作過程如同一盤散沙,學生從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在成立小組時給他們分好工顯得十分重要。教學中,我這樣來做:將班上的學生按每組3~6人組成小組,成員里面有優等生、中等生,也有潛能生。再給每個小組成員分好工:一名組長,負責組織討論與合作;一名操作員,負責具體的操作;一名記錄員,負責整理本組討論或合作的成果;還有一名匯報員,負責將小組合作的情況在全班作出匯報。每個學生都各盡其責,每次合作對于他們來說都是充實而有效的。教師每次組織小組合作時,也輕松了,不用擔心誰在小組里無事可做或“唯我獨行”了。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組與組之間水平相當,有利于班級小組間公平競爭,組內成員水平有出入有利于組內學生相互合作。在實施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我注意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定期進行人員調整,進行分工調整,換選組長、記錄員、匯報員,以保證小組間學生競爭的活力,促進每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
二、科學運用合作方法“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小組合作也是如此,并非一個人在完成學習任務,而是幾個成員合作完成,那么中間就必須有分配,為了讓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有序、有效。每位學生一定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明確自己該做什么,把自己分內的事情盡力做好。但是在通常情況下的小組討論,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未等其他學生發言,就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于走了個形式,沒有經過大腦思考便得到了現成的答案。這時就需要教師事先作好安排,講清合作規則,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方法:包括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表達自己的見解、如何糾正他人的錯誤等。因此,可在小組合作前這樣規定: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記下來,再由小組長安排,各個成員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后由記錄員將其整理出來。這樣,每個人都有了思考的機會和時間。
三、合理安排合作內容,讓合作學習不失去意義
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教材所要體現的新理念。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的挑戰性,有一定探索和討論的價值,要有一定的開放性。例如,在講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質”時,重點讓學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定理,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便在組長的帶領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務去了。另外,還要探究恰當的合作時機,如當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學生個人思考、探索有困難,需要互相啟發時,答案多樣性時,問題涉及面大,學生回答不全面時,學生意見不一樣需交流時,宜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在組內冷靜地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學習“三角形全等”這章時,這時小組每個成員都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交流,互相補充,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出證明三角形全等的幾種常用方法。這是學生自覺獲得的知識,因此會記憶深刻。
四、及時進行評價,指導學生合作學習
從表面上看,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壓縮”了教師的空間,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賦予了更大的責任。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時候,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我認為教師不應“袖手旁觀”,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對各小組合作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對小組的任務還不清楚時,教師要再耐心地向學生說明;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或討論一時受阻時,教師應及時發現,及時制止,或為小組討論提供及時的點撥,使小組討論順利開展……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等,從而就能避免學生的盲目合作,學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只要我們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力,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真正使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實效,也就能夠真正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編輯 馬燕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