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成
[摘要]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并特別強調要通過加強信息技術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信息技術教育和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是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對它的研究與實施,將對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信息技術創新素質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11-0035-02何克抗教授曾經說過:“信息社會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應當是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礎特別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礎,即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識與能力,富有創新精神和高尚道德的一代新人。”創新素質的培養,需要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創新要求人們既熟知多種基礎學科知識,又要了解科技前沿和最新動態,而這些都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實現。信息技術教育培養了創新人才應具有的基本素質,為人才進行創新提供著知識和方法。充分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生能夠主動獲取知識,積極地開展研究,并不斷進行知識的更新和突破,最終實現知識創新。
在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各行各業的實際工作中。因此,要加強信息技術教育,注重通過以多媒體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使他們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賦予他們靈活應用信息技術的本領,使他們成為未來的創新型人才。
信息技術環境不僅拓展了形象教學的演示時空,而且還把教學時空拓入非線性領域,通過創設自主性、計劃性、多樣性和情境化的學習環境,解決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知識遷移問題。實現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使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在信息環境中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通過信息技術環境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的途徑。教育要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目的,以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宗旨。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使學生形成積極求異、敏銳觀察、想象豐富等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獲取、分析、處理、交流、應用信息的能力,以力爭培養合格的有特長的高素質人才。而以創新教育為主的信息技術教育是最佳選擇,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徑。
一、使學生成為整個教育活動的主體
新型的教育模式, 主要是依托信息環境。在良好的信息環境和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主動建構和親身實踐,通過合作去獲取知識,獲得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能為學生知識建構提供現代化的學習手段和理想的學習環境。信息技術的應用傾向于學生學習過程“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自主化和合作化學習。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資源的選擇與組合,都圍繞學生能夠主動、多樣、有效地學習來進行。學生在信息技術營造的學習環境中,各種感官被充分調動,思維活躍,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提高了學習效率。
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運用不僅僅是教育手段的更新,正如“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應用,也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
二、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信息技術環境中,教師應當具有創新性思維,能夠構建多種復雜的教學環境。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敢于突破傳統教學方式,并且具有批判精神。同時,教師還應積極營造創新教育的平臺,使之與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相適應。
信息技術環境是一個開放式的體系,教師要注意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并把它及時反映到自己的課堂之中。教師已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書本知識,還需要使學生在學會書本知識的同時,促使和支持學生學會解決問題、處理問題,并最終使學生掌握解決復雜問題、處理復雜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要學習信息技術,把現代教學的手段引入課堂,構建全新的學習環境,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要通過教學手段和方式的變化來培養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現的學習精神,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之所以要特別強調信息技術在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意義,就是因為人才培養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需要教師的創新性教學思維和創新性教學方式,而信息技術環境在創新性教學思維、創新性教學方式中以及在學生的知識建構中具有獨特的作用。
三、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積極建構
好奇心是對新異、奇特的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學生如果沒有好奇心,便無法充分挖掘他們潛在的創造力。只有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才會對感知到的新知識、新現象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進而產生深入探索、思考的急切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對自身知識進行建構。教師要培養和利用這種心理,努力創造復雜的基于問題的學習環境來激發學生對知識進行積極建構。
四、培養學生處理信息和實踐的能力
信息技術教育要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就是要培養學生對信息的判斷、選擇、整理、處理能力以及對信息的創造與傳遞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加強對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能促進知識的結構化、系統化,并能強化學生積極主動性的思維,為學生存取信息、交流信息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戴爾“經驗之塔”告訴我們,“做”的經驗位于第一層,這一層經驗最容易被學生學習吸收整合。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做”的過程、實踐的過程,實踐能力是創新的基石,學生學習的信息技術內容大多為應用性知識,記憶、理解、深化都需要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應強調對學生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在實踐的過程中適時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注重因材施教,開發創造才能
要使所有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盡可能地發展,必須“因材施教”。信息技術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很好地實行。計算機是現代科技的產物,也是信息技術的核心。計算機本身的特點決定了計算機教學在開展創新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將越來越大,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盧輝炬.信息時代學習的嬗變——網絡學習理論的構建[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2.
[2]趙亮.論學習方式的變革——新課程視野下的學習革命[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4.
[3]南國農.新世紀信息化教育工作者使命——推進“14345”工程[J].電化教育研究,2003(12).
[責任編輯:陳明]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