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行政學院 李旭光
關于吉林西部資源節約利用問題的思考
白城市行政學院 李旭光
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當前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吉林西部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實現資源節約利用?本文對吉林西部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利用整體推進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議。
吉林西部 環境保護 資源節約利用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能源消費逐步增長,隨之而來的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過環境容量,生態環境也日益受到影響,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逐步弱化。因此保護環境、資源節約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生態省建設的實施,特別是吉林省西部治堿工程的啟動實施,使白城市鹽堿地綜合治理工作進入了統籌規劃、加大投入、加快發展的新階段,按照吉林省西部治堿工作建設的統一部署,白城市以草原圍欄為先導,遵循集中連片、先輕后重、循序漸進的原則,全面啟動了吉林省西部鹽堿地綜合治理工作建設,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到2012年為止,全市通過實施西部治堿工程累計投入資金47262.28萬元,其中:生態省資金3820萬元;地方配套資金27014.65萬元;企業投入15458.43萬元;其他投入969.3萬元。進行鹽堿地、草原深松35.166萬畝、淺翻17.5萬畝;累積管護與治理鹽堿土地153.02萬畝。使大部分優質草場得到保護,一部分半退化草場得到恢復,一些昔日不毛之地重現了綠色。
自2008年以來,白城市本級共有24個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利用類項目爭取到國家、省的資金扶持,總投資66613萬元,爭取補助資金達到292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節能技術改造獎勵項目3項,項目總投資6191萬元,中央財政獎勵1142萬元;省財政預算內資金補助項目19項,項目總投資49009萬元,省財政預算內補助資金888萬元。
截止到目前,在吉林省發改委的大力支持下,白城市通過發改申報取得資源綜合利用認定企業四戶。通過產品認定,企業可享受到國家在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不僅鼓勵了企業進行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的積極性,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由于白城市的經濟總量小(2012年GDP為650億元,占全省GDP的4.78%,綜合排名在全省第八位),全社會能源消費大約只占全省的1/20左右,因此承載能力也較弱,大項目的運行投產對白城市能耗的增長幅度拉動作用突出。吉林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白城發電公司2011年兩臺機組全部投產,僅半年綜合能耗就達到29.24萬噸標準煤,占當時全部工業能耗的46%,產值4.17億元,僅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8%。
由于歷史原因和該市所處的經濟結構轉型期等因素,造成該市現有的經濟結構還不完善,從而帶動能源消費的增長。根據2011年末統計數據顯示,白城市六大高耗能行業產值同比增加60.56%;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逆向增長14.79%。這也是白城市開展節能工作存在的問題之一。
由于缺乏對節能市場化調節機制的相關了解,白城市現有企業大多數不能接受嶄新的節能市場化運作模式,對合同能源管理、碳排放權交易等節能市場化運作方式和管理流程有一定的戒備心理,不能夠主動接受,造成白城市節能工作主要以行政監督、制度監管為主,不能夠形成企業自主、互惠雙贏、自覺節能的市場化節能服務體系。
在完成2012年度節能目標的前提下,繼續推進完成“十二五”節能目標。通過開展各項工作,努力實現“十二五”單位GDP能耗下降15.9%的節能階段性目標及“十二五”期間單位GDP能耗年均下降3.4%的年度目標。按照國家、省的既定目標開展工作,為全面完成階段性節能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借助白城市的資源特點,重點推進農蓄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和循環發展。白城市是國家商品糧基地之一,也是全省乃至全國的雜糧雜豆和油料主產區。農作物播種面積1380萬畝,常年秸稈產量514萬噸,其中約有60%(309萬噸)用于飼料和其他原料,約有25%(128萬噸)作為農用燃料。余下的15%(約77萬噸)未被利用,其中絕大部分被農民在田間直接焚燒處理掉,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將以農蓄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循環發展為重點,謀劃項目,包裝項目,篩選出一批契合產業政策、符合發展方向的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工程,為今后的申報和資金爭取打好提前量,做好前期工作。
3.3.1 繼續強化目標責任
繼續抓好節能指標的分解落實。落實市、縣政府節能責任制;落實重點企業節能責任制;落實重點部門、重點行業節能責任制。將節能納入各級政府的績效考評體系,建立獎懲機制,做到全市上下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
3.3.2 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抑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保護生態環境,大力發展具有白城市鮮明特點和優勢的風能、光能、生物質能源產業。加快推進節能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發展。嚴格項目審批和準入,把好節能評審關口,抑制高耗能項目的盲目上馬。
3.3.3 大力實施節能重點工程
重點抓好節能項目建設。集中供熱工程、新型建材、紡織、冶金、發電等重點耗能行業余熱余壓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以及工業鍋爐改造項目;加快建設和改造采暖供熱為主的熱電聯產和工業熱電聯產機組;推動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抓好節能新技術、新產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節能創新體系,大力開發推廣使用高級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和新設備,加快淘汰落后工藝、技術、設備。
3.3.4 深入加強節能管理
(1)完善能耗預警機制,實現能耗管理的預測和調控。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管理,加強萬噸以上用能單位的監測和管理。在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商貿流通等重點領域全面加強節能工作力度。
(2)加強工業節能。重點推進電力、機械加工、有色金屬、石油、化工、造紙、紡織、印刷、食品加工等行業節能降耗,明確目標責任,加強業務指導,強化監督管理。
(3)加強建筑節能。大力推廣節能省地環保型建筑,強化建筑執行能耗限額標準全過程監管,實施建筑能效專項測評,對達不到標準的建筑,不得辦理開工和竣工驗收備案手續,不準銷售使用,所有新建商品房銷售時在買賣合同等文件中要載明耗能量、節能措施等信息。
(4)加強交通領域節能。通過采取綜合行政管理與經濟手段推動節能減排工作開展。提高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在質量信譽考核中所占分值的比例,嚴格控制能耗高、排放超標的車輛檢測標準。
(5)加強公共機構節能。建立節能工作長效機制。依據《吉林省公共機構節能辦法》,結合實際,執行好《白城市公共機構節能規劃》等一系列制度。不斷完善能耗計量、統計分析、報告公示等規章制度,使節能工作有據可依、有規可循。
(6)加強商業流通業節能。重點組織對大型商場、超市、賓館、飯店、洗浴等行業的能耗調查,明確企業節能措施,引導和推動企業加強能耗的統計分析和成本核算,指導制定節能目標和措施,引導企業應用節能設備和技術。
3.3.5 逐步強化市場化機制的引入與推廣
培育節能服務市場,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起一套以市場為導向的節能體系,逐步轉變由行政力量推動企業被動開展節能工作的方式,變成由政府引導、社會力量主導、市場調節的節能新機制。重點支持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為企業及黨政機關辦公樓、公共設施和學校實施節能改造提供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行管理一條龍服務。
[1]白城市人民政府.白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M].2010.
[2]安桂武.白城市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R].2012.
[3]李晉修.加快做大做強吉林西部特色經濟區,為實現白城富民強市歷史性跨越而奮斗[R].2012.
F124.5
A
1005-5800(2014)05(a)-185-02
李旭光(1960-),白城市行政學院,經濟教研室,副教授,主要從事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