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海省委黨校 馬麗雅
西部民族地區的現代服務業跨越式發展研究①
中共青海省委黨校 馬麗雅
服務業是現代區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和增長點;發展現代服務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的必然趨勢和內在要求。西部民族地區實現現代服務業的跨越式發展,不僅能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減輕對環境的壓力,而且更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西部民族地區尚處于工業經濟初級階段,探索現代服務業跨越式發展的現實路徑有很重要的意義。
現代服務業 跨越式發展 西部民族地區
現代服務業是為了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現代服務業包括新興服務業,也包括對傳統服務業的改造與升級,其本質是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近年來,服務業已成為了牽引我國經濟增長和提高經濟競爭力的內在動力。因此,實現西部民族地區服務業的現代化和跨越式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產力的跨越發展是當代中國生產力發展的特點。在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是單線的,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利用生產力的已有成果,從而打破生產力的單線發展,實現跨越。
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西部民族地區可以通過服務產業的新發展,服務業綜合競爭力的提高,與發達地區的差距的縮小,甚至趕上和超過發達地區,有力地促進西部落后地區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服務業是一種發展潛力大、需求收入彈性高、對資源環境壓力小、創造和擴大就業途徑的產業。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現代服務業既可以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自然資源,又可以根據要素稟賦和區域優勢,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發展經驗構建先進的產業體系,成為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途徑,進而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趕超式發展。
一般而言,分工的不斷深化和工業制造業的不斷發展會使得服務業不斷從工業分離出來,而且分離得越來越細。簡言之,生產性服務業越發達,對工業制造業的支撐作用越明顯,企業的運行和商務成本越低,市場競爭力越強。因此,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能夠為工業制造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對提升工業競爭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揮著重要作用。
服務業有極強的外向型和擴展性,在三個產業中服務業的就業容量較大,有較強的“帶動勞動就業”和“拉動地方稅收”的效應。西部民族地區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003年時為31.6%,到“十一五”期間達到35%。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寧夏為34.1%,青海為36%。由此可見,現代服務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拉動就業的效應明顯。
2.1.1 產業調整升級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機遇
國際經濟發展是全球產業結構由“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的重大轉變,這推動了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進入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時期,服務業將成為我國新一輪發展的重點。同時,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使西部民族地區各省、市、區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升級、城鎮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等都會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
2.1.2 西部民族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保障
政府的引導和扶持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為推進“十二五”時期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西部民族地區各省、市、區都積極構建完善科學的現代服務業生產體系,出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建議和意見、專項規劃、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等,同時,制定諸多相關政策措施,為現代服務業發展創造外部環境和政策環境,積極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
2.1.3 現代園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現代服務業提供了發展空間
園區經濟是對地域經濟具有突出作用的一種區域經濟系統,是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的一種創新性發展模式和新興的市場競爭主體。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園區成為實現現代化、工業化的主要途徑,是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模式,也是西部民族地區承接東部專業轉移的主要載體。近年來,西部民族地區結合區域優勢,積極發展園區經濟,打造現代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現代物流園區、文化產業園區等諸多模式。一方面,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為園區經濟提供有力的支撐;另一方面,園區經濟也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空間和載體。因此,必須構建園區經濟與現代服務業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實現相互促進、相互發展。
2.2.1 行業結構不合理
“十一五”以來,西部民族地區服務業取得了很大發展,但總量不大,結構不合理,其中,生活性服務業遠遠滿足不了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現實需求。傳統服務業的比重始終處于較高的水平,新興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這就表明,傳統服務業比重較大的前提下,新興服務業發展滯后是導致西部民族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落后的重要因素。此外,西部民族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區域間不均衡,資源配置不協調,產業規模和比重呈城區向農區、牧區依次遞減的趨勢;現代服務業相對發達的城區內部也存在差別,即工商業集中區、城鎮化率較高區域現代服務業發展較好,反之,發展緩慢或停滯。
2.2.2 產業發展不規范
目前,西部民族地區現代服務業還存在發展不規范、盲目發展和發展趨同的現象。發展不規范主要為缺乏行業標準,產品市場價格混亂、質量良莠不齊。盲目發展則表現為企業業務方向模糊、市場定位不準、機構數量膨脹、單個競爭力小、專業化水平低、人員業務素質不高和科技含量低等方面。發展趨同是指很多服務企業缺乏創新,相互模仿,服務產品無差異等。西部民族地區現代服務業大部分領域中缺少引領行業發展的支柱企業和大型企業集團,當然,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客觀條件也制約著其的發展。
2.2.3 產業競爭力不強,存在嚴重的行業壟斷
西部民族地區服務業的發展依舊是政策性壟斷經營,準入門檻長期存在,甚至逐漸加強,在這種壟斷和半壟斷的市場環境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勢必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經營主體的投資渠道單一,企業間缺乏競爭,創新不足導致企業經營效率低下。同時,招商引資相對滯后,由于民營資本難以進入壟斷性行業,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已有的經營主體缺乏資金支持而難以擴張,另一方面,大量閑置的社會資本難以激活。
2.2.4 產業關聯度不高
目前,西部民族地區面向一、二產業的物流、中介、金融、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科技服務等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與東部發達省份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以近10年青海省服務業發展形勢為例來看,服務業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下降的趨勢沒有根本扭轉。2000年至2010年以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規模小、增長速度慢,現代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發揮。
2.2.5 產業發展環境較差
目前,西部民族地區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缺乏有效的需求。一是西部民族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對現代服務業需求的基礎。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8年底全國的城鎮化率為45.68%,西部為38.3%,到2013年底,全國為53.73%,西部平均水平不到40%,因此說城市化發展的嚴重滯后制約了西部民族地區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二是西部民族地區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較低,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居民收入水平偏低限制了人們的消費能力,進而制約了對現代服務業的需求。
西部民族地區各省已形成初具規模的園區經濟,園區內的產業集群不斷形成和壯大,為服務業產業集群式發展奠定基礎。服務產業空間格局應以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為補充,組建跨區域強強聯合的大型服務業企業集團,增強服務業的集聚效應。在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條件下形成推力促進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其中,重點推進金融服務業和中介行業、房地產業、現代物流業、文化教育產業等產業集群,進而以產業集群帶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有助于加強貿易和經濟往來,打破產業結構的空間限制,使工業化進程擺脫資源束縛而獲得超前發展。西部民族地區在宏觀層面,應務必降低生產性服務業的市場準入門檻和取消政策歧視,打破壟斷,推進市場化、社會化改革,鼓勵非公經濟的進入,建立行業標準,建立健全稅收、人才、資金、制度、監督等保障機制,依托產業集群和現代園區經濟發展現代化的生產性服務業;在微觀層面,應積極推進企業的戰略重組,鼓勵企業創新和自主研發,提高生產流程和產品的科技含量,積極推進技術的升級換代等,對西部民族地區而言,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重點應是提升傳統生產服務業。
商務服務業和居民生活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側重點。應重點發展商務會展、法律、咨詢、評估、廣告、調查、就業、勞務中介、經紀代理等商務服務業,在城市集中區域布局商務服務的主體機構,改造和提升傳統商貿業,積極開發新的服務渠道和服務產品,擴大消費市場,提高服務質量,降低服務成本,此外,在農牧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為契機,引導農牧區商業服務業的發展,以法律法規咨詢、農牧業中介組織、科技服務、農產品交易中心等形式推進農牧區商務服務業的大力發展。同時,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推進餐飲、家政、美容美發等形式的城市生活服務業發展,另一方面,加快農牧區生活服務業發展。應該將政府扶持和市場運作相結合,構建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空間協調的現代生活服務業發展機制,以公共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安全生產救助保障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城市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等為重點,加快農牧區生活服務業的市場化和現代化,為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并且拉動當地經濟的大力發展。
制約西部民族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專業人才缺失。必須鼓勵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積極培養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專業的從業人員和管理人才。鼓勵和支持在職培訓,通過對現有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深造、在職培訓、離崗進修等方式,積極利用已有人才,這樣可以減少成本,短期內效益明顯。同時,大力引進服務業所需的各類人才,通過機構設立、人員流動、人才雙向交流,以薪金、情感、發展前景、職業規劃、升遷以及實現個人價值等吸引專業人才和較高素質的從業人員自愿到西部民族地區來,為民族地區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豐富的、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首先,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其一,建立健全現代服務業發展所需的法律體系,及時修訂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其二,及時制定服務行業標準體系、規則準則和社會信用體系,從而充分發揮“技術外溢”的效益,實現同類行業不同企業間的信息、服務等的共享。其三,加強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增加企業合作。加強服務業價格體系的建設,要進一步減少政府定價,通過市場價格來配置資源,完善價格形成機制。
其次,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西部民族地區政府應該積極制定扶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優惠條件等,培育和促進本地企業的發展,吸引外地企業、資金、技術、人才、先進制度進入民族地區。
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資金保障。政府應制定相應制度體系,降低市場進入門檻,打破壁壘,鼓勵各種資本進入服務業領域,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和競爭格局,以提高效率,改善服務。同時,應通過投資環境的構建、稅收優惠、生產發展補貼、保險以及相應的風險投資,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構建多元化的風險投資機制。
[1]許克振.現代服務業跨越發展的現實選擇[N].湖北日報,2011-11-17.
[2]劉蘄岡.湖北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現實選擇[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9).
[3]孫亞平,李培清.加快發展山東省現代服務業的思考[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2(03).
[4]馬桂芳.青海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J].創新科技,2013(4).
[5]崔木花.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與路徑選擇[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
[6]許克振.湖北現代服務業跨越式發展的現實選擇[J].中國經貿導刊,2012.
F719
A
1005-5800(2014)05(a)-188-03
本文系2013年已結項青海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的部分研究成果。
book=191,ebook=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