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
“仁”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以人為本不可偏離“仁”,堅持以人為本還需以“仁”為本。學生輕生是當代教育的一個最令人心痛的話題。一個個觸目驚心的事例、一組組駭人聽聞的數據都在警示我們:“人本”教育杜絕用生命來學習。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學習,還需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幸福的情感。孔子云:“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仁本”要求我們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輕松、享受到快樂、品嘗到成功、體會到關愛。孟子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誠然,在以人為本的大旗下,賞識教育可以被理解為堅守“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但我們不要將賞識當成自保的工具。“仁本”要求我們摒棄“假賞識”,厲行挫折教育,提高學生的耐挫力。秉持人上有“仁”的教育理念,在學子學有所成的同時,我們要讓他們的生活并不缺乏明媚的陽光,他們的青春并沒有錯過靚麗的色彩,他們在夢境中還保留著童年美好的回憶,對母校充滿無限的眷戀。
一、“仁本”需要真愛學生
教育是一項面對“人之靈魂”的事業,需要真愛。中國留學生、耶魯大學畢業生張磊向母校捐款的事件在國內引發很大的爭議,被炒得沸沸揚揚。究其原因,這個“母校”是耶魯大學,而不是來自于中國的某個“母校”。對此,張磊說是“耶魯大學”改變了他的一生。據說,美國名牌大學大多是私立的,沒有上級財政撥款,全靠社會捐資助學,主要來自校友捐款。所以,有人說美國的名校大多靠校友吃飯,這些學校只要發現人才就去招募、爭奪。當學生沒錢讀書時,學校會把他的學費、生活費全包下來,還會畢恭畢敬地說:“感謝你到我們這里來讀書,我們的校園因為有了你會變得更加豐富。”入學后,學校會給予學生無微不至的照顧。一位美國學生說:“我們大部分都是第一次離家的孩子,剛離開父母時心里空落落,但是在這樣的大學里會感受到‘家的溫暖,這里會成為第二個家,迅速填補我們的感情真空。”“不要問你為母校做過什么,要問問母校為你做過什么。”相比美國的大學,中國的一些學校眼中只有“管理費”,手中揮舞著“處分大棒”,以扣押畢業證逼催拖欠學費的學生,這如何讓學生產生感恩之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勤于反省,提升自我。“仁本”精神要求我們真愛學生,真正走進學生內心,讓學生感受到真切的關愛。孔子一貫主張“做人要有‘仁”。所謂“仁”,就是“仁者愛人”,愛人即尊重人、愛護人和幫助人。與單純的以人為本相比,以“仁”為本的思想不僅要把學生視為關注的對象,更為重要的是要把學生視為關愛的對象,這就要求要在以人為本中始終滲透“仁本”思想,讓師愛的光輝始終照耀著學生,堅持秉持“仁本”思想從事教育教學活動。更重要的是,教師需要用愛心澆灌學生,給予學生真愛,讓他們能夠真實地感受來自教師的“溫度”。
二、“仁本”需要正視學生
學生不僅需要來自教師的真愛,也需要教師對其自尊心甚至虛榮心給予充分的保護。教師是教育者,學生是受教育者。學生也有自尊心,他們的尊嚴也凌然不可侵犯,需要得到教師的尊重。因此,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滲透“仁本”思想就是強調以德服人,以說服教育為主,通過“喚醒”促其自覺,而不是以消極、高壓的方式強迫他們被動地接受管理。
確實,“人本”教育理念固然主張把“人”放在第一位,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要順應人的稟賦,提升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較師道尊嚴的“師本”而言,確實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在應試教育下的“人本”過程充滿對抗、斗爭與沖突,結果評價標準仍是建立在高考分數的基礎上的。我們不應忽視學生既是教育對象,更是一個有尊嚴的生命這一事實。讓學生有尊嚴地生活和學習是“仁本”思想最起碼的要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學生畢竟是學生,還需要學習;學生畢竟是孩子,還需要成長;學生畢竟是人,還需要尊重。“仁本”要求我們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正確地對待學生的缺點、錯誤和過失,寬容學生的錯誤,包容學生的缺點,兼容學生的過失,將缺點、錯誤和過失變成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資源和進步的階梯,而非懲罰的理由。即使學生的過錯需要懲戒,我們也應該抱有“仁本”理念,將懲戒當作手段,而非目的。懲戒要考慮學生的承受力,不能損害學生的尊嚴,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和耐挫力。
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實施“仁政”,善待學生,始終真摯地滲透愛和理解,尊重、關心和愛護學生;要教會學生做人,塑造人的靈魂,構建人格精神。學生不再是教師的附庸,而是真正被視為擁有鮮活生命與靈魂的個體。我們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也要使學生的人格尊嚴得到無微不至的呵護,提倡以人為本,呼喚人性回歸,展現教育現代化的自由與民主精神。
“仁本”教育需要創造寬松、民主、和諧、自由的育人環境,尊重人、理解人,弘揚人文主義精神,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創新,成為新型的高素質人才。教師堅持“以仁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擁有一顆“仁”者之心,也會獲得學生的尊重和關懷,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仁本”需要尊重學生
學生不是機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我們中的很多人都認識到當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捆綁”教育,存在高強度、高負擔、高壓力的“三高”教育現象,對學生從肉體到靈魂進行操縱和控制。一些教師急功近利,有可能會讓以人為本思想成為傷害學生的利器;一些教師往往在為學生好的名義下,違背教育教學規律,揠苗助長,致使學生身心備受傷害,成為“高分低能”的書呆子……在社會現實中,一些學生的合法權利被剝奪,人身自由被限制,活潑天性被扼殺,課堂捆綁了學生的雙腳,作業剝奪了學生的自由,標準答案了控制學生的思想,他們的自由和歡樂也被無情地剝奪。然而,學生是一個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鮮活個體,需要得到尊重,擁有享受生活的權利。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實施“仁本”教育,解放學生的個性,明確以何種態度對待學生的問題,實施“仁教”,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沒有“仁”作為內涵的教育教學活動,很難實現預期目標。堅持“以仁為本”,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在尊重和愛護中接受教育,還要讓他們擁有寬松的學習環境、自由的學術氣氛、遼闊的想象空間以及美好的發展前景。學生不再是被“灌輸”的對象,而是快樂學習、自主學習的主體。教師和學生不再為枯燥單調的分數疲于奔命,而能夠自行控制教學節奏,成為操縱自己命運的主體。
四、“仁本”需要寬容學生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生會犯錯誤,教師也會犯錯誤。師生間如何面對彼此的缺點和錯誤呢?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里的“和”就是和諧、團結、融洽之意,就是需要師生之間彼此容納對方。
“仁”的核心內容是“修己以安人”、“人能弘道”、“仁者愛人”、“和為貴”,這些思想無不體現出對他人愛護及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性。“仁”是搭建人與人溝通的橋梁,是維系人與人關系的紐帶。簡而言之,就是要堅持“以仁為本、以和為貴”。古語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儒家的理想就是通過“仁”的方式,營造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使師生能夠理解與溝通,學生之間也能夠相互配合與協作。在“仁道”教師的統領下,師生才會達到和諧,緊緊地團結在一起,上下擰成一股繩,同心協力。反過來講,對學生不友善、不體貼,動輒得咎,人人自危,這就是“不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僅僅堅持單純的以人為本的理念是不夠的,應當著重強調實施“仁教”,堅持“以仁為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用信任與寬容換取學生對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強班級凝聚力,打造和諧班級,使師生之間能夠同患難、共命運,水乳交融。
堅持“以仁為本”的思想實施教育教學活動需要用“真愛”打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以人為本偏重于對象,而“以仁為本”更加側重于態度,這要求我們既要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和關注學生,又要用愛心去呵護學生的人格和尊嚴。堅持“以仁為本”并不是對“以人為本”的排斥,恰恰相反,正是對“以人為本”的肯定。我們不妨這樣理解:以人為本是“以仁為本”的前提和基礎,而“以仁為本”是以人為本的深化和發展,將二者結合起來,共同滲透在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會更好地促進學生在教師的人文關懷下健康成長,推進師生關系和諧發展,創造中國教育美好的明天。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第三中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