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潔 景平讓 李永濤
摘要:文章從羊痘的病因、臨床癥狀、病理變化、預防及治療措施等方面對羊痘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羊痘;病理變化;臨床癥狀;預防;治療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3-0039-02
羊痘是羊感染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以無毛或少毛的皮膚和黏膜上發生痘疹并迅速發展為丘疹,疹塊逐漸增大呈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的凸出。最終發生化膿性炎癥,病死率很高,此病毒主要侵犯羊。
1病因
該病是羊痘病毒所致。這是一種乙醚敏感的DNA病毒,主要是侵犯羊,人因接觸病羊污染的物質而被感染。故多見于牧羊人,獸醫及屠宰人員等,目前尚無人與人之間互相傳染的報道。傳染后有終生免疫力,病毒接種在人體后獲得成功。把人和動物的損害進行組織培養有病毒生長。
2臨床癥狀
羊痘為國家一類動物傳染病。潛伏期為6~8d。體溫升高至41~42℃,病羊精神萎頓,食欲不振, 伴有咳嗽、寒顫。鼻腔和眼結膜有卡他性膿性炎癥,在面部、乳房、外陰、四肢內側等無毛或少毛部位的皮膚發生暗紅色斑疹,在腹股溝、腋下等無毛或少毛的皮膚上,甚至全身出現紅斑,隨后紅斑逐漸增大、突出,形成丘疹結節。結節在幾天內形成水泡, 化膿, 最后結痂脫落而愈。病程約2~3周;病羊常伴有并發癥, 如呼吸道炎癥、肺炎及流產等。在痘病發展過程中,輕者僅出現體溫升高、眼結膜卡他性炎癥,痘疹也能很快消散痊愈。但體質較差、營養不良的老弱羊及羊羔,多導致死亡。
3病理變化
病死羊明顯消瘦,體表皮膚呈典型的痘疹病理變化。剖檢可見口腔、咽喉、舌頭等有多處潰瘍,嚴重化膿;瘤胃、腸管黏膜上有大面積出血性炎癥、硬塊結節,明顯可見潰瘍或紅斑;腸壁變薄, 內容物少;頭頸部、肩前、腹股溝及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氣管、支氣管黏膜上有淺灰色小結節并有大量濃稠黏液,肺呈大理石樣硬塊結節和卡他性肺炎區。其他內臟器官沒有典型病變。
4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變化,可初步診斷為羊痘。
5防治措施
5.1加強衛生管理
加強圈舍日常內外衛生管理,保持圈舍清潔、干燥、通風;定期做好消毒工作,消滅傳染源;嚴格執行門禁制度,嚴禁陌生人進入到生產區,以防止交叉傳染;如發生疑似羊痘疫情,應當盡早隔離病羊,對圈舍、工具及周圍環境用2%燒堿、3%漂白粉、20%石灰乳進行等徹底消毒,用1∶200強毒殺對羊群進行噴灑消毒消滅傳染源;對死亡羊只、剩余飼草飼料及污染物采用焚燒、深埋等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羊糞堆積發酵;立即對疫區周圍的健康羊群和疫區內的假定健康羊群全部接種羊痘弱毒疫苗。
5.2預防措施
禁止從疫區調運羊只,從非疫區調運羊只必須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檢疫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取得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的檢疫合格證明,羊只必須進行隔離觀察,20d左右證實確無傳染病后方可進行混群飼養;制定完善的免疫程序,及時接種疫苗,提高羊群的自身保護力;羊痘疫苗分為滅活疫苗、弱毒活疫苗和亞單位疫苗。生產中大多數養殖戶使用羊痘弱毒活疫苗,采用尾內側或股內側皮內接種,此接種方法產生免疫力快,免疫效果確實可靠;缺點是操作困難,防疫人員容易將疫苗注入皮下或肌肉,這樣會造成免疫效果不確實或免疫失敗。
6藥物防治
6.1中藥治療
(1)“葛根湯”: 葛根紫草蒼術各15g黃連9g(或黃柏15g)白糖綠豆各30g煎灌每日1劑連服3劑功效主治:健脾燥濕清熱解毒,發表和里,內清五臟六腑之濕,外解肌肉皮毛之毒根據驗證資料,紫草黃連,黃柏都有抑制病毒的作用(上述濕熱毒均可理解為病毒)紫草有效成分為乙酰紫草素,黃連、黃柏均含有小檗堿(即黃連素)
(2)雙花、板藍根,蟬蛻各12 g,連翹防風,生甘草各9 g煎灌隔日1次。主治功效:清熱解毒解痙透疹,發汗祛風,散結消腫止痛。
6.2西醫療法
(1)病初可注射免疫血清:1.5kg左右重的羊注射20mL,體重大者應多加注射,但血清較貴不太劃算,故宜用于貴重的種羊和幼羔。
(2)皮下注射0.1%麝香酒精溶液這是青海牧民的治療經驗經過獸醫診斷實驗室試驗,證明效果良好。配制方法:將麝香1g研碎加無菌蒸餾水1000mL為促進溶解,可稍微加溫。將此溶液靜置1周后再行過濾濾得的溶液呈棕紅色清朗透明有特殊氣味,亦可將麝香溶于生理鹽水或60°的白酒中濃度同前。用法:皮下注射1mL必要時重復注射1~2次病羊(出現丘疹以后)于注射后第4天即見結痂開始痊愈嚴重的于注射后第2天即可恢復食欲及反芻,精神亦見好轉。
(3)局部治療。對皮膚上的痘瘡涂以碘酊或紫藥水;水泡或膿皰破裂后,應先用3%來蘇兒或石炭酸洗滌,然后涂藥;對黏膜上的病灶先用0.1%高錳酸鉀洗滌后涂以碘甘油或紫藥水。
總的來說,羊痘是一種急性接觸性的傳染病,防重于治,應當堅持每年定期做好羊痘疫苗的接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