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四海
摘要:對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病原學,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及剖檢癥狀進行了介紹,并提出了相關的診治及防控措施。
關鍵詞:豬傳染性胃腸炎;治療;防控
中圖分類號:S858.2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3-0036-02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冠狀病毒科的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性腸道疾病。急性、高度接觸性的腸道傳染病,給許多規模化豬場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特別是冬、春季節,往往是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高發季節。近幾年來,該病在武隆縣仔豬及成年豬中都有流行,特別是早春產仔季節流行,會造成大批仔豬死亡,嚴重影響養豬業的發展。因此要提高診治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水平,改進防控措施,促進生豬養殖健康發展。
1豬傳染性胃腸炎
1病原學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能在豬腎、豬甲狀腺、豬睪丸等細胞上增殖。對乙醚、氯仿、去氧膽酸鈉、次氯酸鹽、氫氧化鈉、甲醛、碘、碳酸以及季銨化合物等敏感;不耐光照,糞便中的病毒在陽光下6 h失去活性,病毒細胞培養物在紫外線照射下30 min即可滅活。病毒對膽汁有抵抗力,耐酸,弱毒株在pH3時活力不減,在經過乳酸發酵的肉制品里病毒仍能存活。
2流行特點
各種年齡的豬均有易感性,10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斷奶仔豬、肥育豬和成年豬的癥狀較輕,大多數能自然康復。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發生在冬天。仔豬多發于春季。不易在炎熱的夏季流行。該病潛伏期1 d左右,有時長達4 d,一般在3d內暴發并迅速傳播,約經1周左右達到高潮,隨后呈零星發病。表現為嘔吐、嚴重腹瀉和脫水,不同年齡的豬均可發病,哺乳仔豬發病會造成大批仔豬死亡,死亡率與年齡的關系甚為密切,日齡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出生5 d以內的仔豬病死率可高達100%,10日齡為50%左右,5周齡以上的豬死亡率較低。
3臨床癥狀
哺乳仔豬突然發生嘔吐(嘔吐多發生于哺乳之后)。接著發生劇烈水樣腹瀉,糞便呈乳白色或黃綠色,帶有小塊未消化的凝乳塊,有惡臭。在發病末期,由于脫水,糞便稍黏稠,體重迅速減輕,體溫下降,發病后2~7 d死亡,耐過的小豬生長較緩慢。肥育豬發病率接近100%,突然發生水樣腹瀉,食欲不振,四肢無力,下痢,糞便呈灰色或茶褐色,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生長期的豬和母豬癥狀輕重不一,通常只限于厭食幾天,個別豬嘔吐、腹圍增大。有的患病母豬體溫升高,無乳、厭食和腹瀉。
4病理變化
主要病理變化在胃和小腸,以胃至直腸呈現卡他性炎癥為特征。哺乳仔豬的胃內常充滿、滯留未消化的凝乳塊,胃底部黏膜輕度出血,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腸腸管擴張,有泡沫狀液體和未消化的凝乳塊,腸絨毛萎縮,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在腸系膜淋巴結管內見不到乳白色乳糜,腸黏膜嚴重出血,淋巴結腫脹。
5治療及防控措施
5.1治療原則和用藥
由于該病發病急、病程短,要早發現早治療,治療越早,療效越高,可減少死亡。該病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可選用以下藥物治療。如鏈霉素、痢菌凈、磺胺密啶鈉等,并配合中藥輔助治療,起到一定效果。補液糾正酸堿平衡:在飲水中加入5%葡萄糖、0.9%的氯化鈉、0.2%的碳酸氫鈉,經過充分攪拌后給豬飲水;蒙脫石散或木炭粉口服,修復腸黏膜;減飼,饑餓療法,減輕胃腸道的負擔。
5.2堅持自繁自養,控制人畜流動
豬傳染性胃腸炎極易傳入豬場,豬場應堅持自繁自養,避免從疫區或發病豬場引進,并對引進的種豬嚴格檢疫,隔離觀察1個月以上,種豬沒有任何癥狀放可解除隔離。并且禁止閑雜人員及車輛進入豬場,防止通過人和車輛帶毒進入豬場,引進豬場發病。
2.3加強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工作
實施“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分娩舍應重視做好保溫工作,特別是春季日夜溫差較大,應注意防寒保暖,保持豬舍干燥、清潔衛生;盡早使初生仔豬吃足初乳。可在豬群各階段飼料中添加免疫增強劑,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一旦發現該病,立即嚴格隔離消毒。常用消毒藥物進行定期消毒,每周進行2次。臨產母豬轉入分娩舍前,應用溫水擦洗干凈并徹底消毒。初生仔豬應該盡早吃足初乳。
5.4強化免疫工作
及時免疫注射疫苗是防治該病的有效辦法,肌肉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疫苗。母豬在分娩前5周和2周進行注射,可使仔豬獲得良好的抗體。對曾發生過傳染性胃腸炎病的豬場,應在秋季和冬季對保育仔豬進行免疫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