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全面開展實施,中學體育面臨著深刻的變革,新的理念、教材和評價,對廣大中學體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俄國教育之父烏申斯基指出: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綜觀國內外課程改革的歷史,教師的綜合能力往往成為課程改革順利實施的有力保障和前提條件,體育教學以體育技能和健康知識為主,是開放性的教學方式。本文通過對新課程改革的認識和新課程下中學體育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等幾個方面來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 改革 ;體育教師 ;新要求
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中學體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我們只有全面認識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領悟其改革方向與指導思想,感悟其注定的課堂本義及對新型體育教師的素質要求,才能變革體育課堂教學,履行好體育教師的應盡職責.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新課程改革的認識以及對中學體育教師的新要求。
一,重新定位自身角色,重視體育課程資源開發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與時俱進,大膽改革。在課程內容方面,重視改造傳統運動項目和引進新興體育項目,從培育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出發,進行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新課標還強調:“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的前提,是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都要遵循不同的角色要求,都要處理不同的角色關系。然而個體固有的思想觀念,通常已經成為某種心理定勢,在新的環境條件下繼續發揮慣性作用,在新角色的認同之前,由于新舊角色間的差距,往往易發生角色沖突,產生各種矛盾,從而產生不適應感。新體育課程對中學體育教師傳統角色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對中學體育教師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育教師能否及時轉變,重新進行角色定位,將會對新體育課程的順利實施產生重要影響。基于此,中學體育教師應該通過自身角色轉化、培養學生體育鍛煉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體育課堂、課余體育鍛煉中、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塑造終身體育思想。此外,體育教師還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思想上重視、行動上積極,設計、開發體育課程資源。體育課程資源包含課程組織、實施、開發、設計、評價等整個課程過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環境資源的總和。通過改造傳統項目、挖掘民間體育、引進符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新興項目、合理利用學校及周邊自然資源與地理環境,擴充體育課程資源。
二,更新體育教師新觀念
第一,指導思想的更新 :根據“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新課標確立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標準和評價體系,將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定義為“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學生的健康為主要目的”的一門課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標。
第二,體育意識的更新:新課標要求體育教師要從思想上更新體育意識:由職業型“教書匠”轉變成事業型“教育家”、由教師為本轉變成以學生為本、由學生的管理者轉化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由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體育教師要了解學校體育不單純是學生在校期間體力的增強和運動能力的提高,而是終身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要了解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前提。
第三,知識結構的更新,當今社會體育教師應具備的系統知識結構包括:“多媒體”知識是結構的綜合,它不僅是教師綜合能力的表現,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普通基礎知識是結構的基礎,它既是教師形成教學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基礎,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學科專業知識是結構的重心,它制約著教學、訓練、科研、保健能力的高低;教育學科理論知識是熟練地駕馭教材,科學的組織課堂教學、科研工作,順利地完成學校體育任務的有力保障。有了這類知識,教師才能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使學生的興趣得以提高。
三,新課程改革中學體育教師應具備的能力
首先是教學能力,教學能力是體育教師最基本的業務;工作能力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中培養新時期人才的重要保證,也是開發學生智力的關鍵性因素。優良的教學能力有助于教師提高傳授知識、技術、技能的效率和在教學活動中主導作用的發揮。因此,它是教師能否出色地完成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有效地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使其全面協調發展,更好地搞好體育教學工作,體育教師必須具備全面體育運動技術,還要有專長,而且專項方面要有較高的理論和技術水平,以適應當前中學運動隊訓練和高年級選修課教學的需要。同時,要理解《新課程標準》,創造性地落實新課程標準;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能根據本地區學校學生的實際,懂得課程開發、課程設計,科學合理地制訂初、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體育教師必須全面了解學生體能、運動知識和技能的程度;合理設置課堂學習目標;編寫的教案明了實用;教態自然,示范動作正確、輕松、優美,能輔之以體勢語言;口令宏亮果斷明確、哨音雄厚有力,靈活全面地指揮隊伍;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合理;在課堂上學生的情緒表現活躍,自主學習的機會多;師生互動的情況充分;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情況好;熟練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練習方法和裁判法;普通話正確流利,語言清晰、簡練;音量適中,語速適當;場地器材布置,利用安全、衛生合理;能根據教材內容、學生性別、年齡、體質強弱、季節氣候來決定其適合的運動量;布置課外練習內容數量適當。此外,要盡量多掌握一些娛樂體育和休閑體育的項目,指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才能搞好本職工作。
其次是課余運動隊的訓練能力,開展課余體育訓練是貫徹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重要措施,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為我國競技運動培養后備力量和體育院校培養高質量學生,還有助于培養一支骨干隊伍,推動學校群眾體育活動廣泛持久地開展,并在訓練和比賽中,擴大體育傳播,豐富課余文化生活,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激發學生熱愛學校,熱愛集體的榮譽感。因此,體育教師應具備學校運動隊的科學選材、制定實施計劃、協調學習與訓練的關系、訓練的指導、比賽的指揮和運動隊日常管理的能力。
小結:中學體育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和參與是體育課程改革獲得成功的基本條件。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中學體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帶來更高的挑戰。新課程基本價值取向,中學體育教師要從更深層次認識、理解新課程標準,認真貫徹“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改變舊有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充分開發體育課程資源、加強學習、重視體育科研,不斷完善、不斷提升自己,唯此才能適應新形勢,在體育教學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