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 要: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它不僅是學生識記、理解課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鑒賞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朗讀;情感;技巧
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它不僅是學生識記、理解課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鑒賞水平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怎樣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呢?以下是我結合自己在平時的朗讀教學活動實踐中得出的幾點初淺的認識。
一、通過教師的范讀感染學生的感情
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的示范朗讀非常重要。學生通過聽,通過觀察教師朗讀時的表情,初步體會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正確把握自己的情感。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材內容中蘊涵的情感,并把它通過語言準確地表現出來,以激活歷史人物和事件,鼓動和感染學生的情感。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麗的大興安嶺》、《火燒云》、《五彩池》、《觀潮》、《草原》等,都用優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如教學《桂林山水》,通過朗讀描寫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靜、清、綠的水,桂林奇、秀、險的山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認識到用這種句式表情達意的妙處。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又如《觀潮》,潮來了“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于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教師用繪聲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啊!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美的共鳴。學生聽中生情,成為一種情感體驗,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朗讀的興趣。
二、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技巧
1.提出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要讀通句子。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同時要求學生讀書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學生能達到正確朗讀,也就初步形成了讀書能力,那么把課文讀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2.注重朗讀語氣的指導 一般說來朗讀的語氣有平靜、驚喜、悲切、得意、興奮、激動、擔憂、緊張、恐懼、自信、迫切等與心理活動息息相關的輕重緩急語氣。例如《觀潮》中,在人們久等之后,出現潮由遠及近的壯觀,這段文字要吸足氣,高聲朗讀,讀出人們見到大潮時喜悅、興奮之情。《十里長街送總理》中,寫靈車開來的一段文字,朗讀時吐氣要緩慢,聲音低而深沉,這樣才會讓人感受到失去總理的悲痛之情。《南京長江大橋》中由遠及近看大橋的兩段文字,朗讀時送氣要平而勻,聲音要柔和,以表達出作者對南京長江大橋的贊美之情。《手術臺就是陣地》中描寫敵機轟炸,環境越來越危急的句段,用氣斷而不連,聲速急促,這樣才能反映出人們為白求恩生命安全擔憂的焦急心情。《你們想錯了》一課中,敵人在方志敏身上什么都沒搜到,氣瘋了,威嚇方志敏的幾句話,朗讀時送氣要粗,聲音要重,這樣才能把敵人惱羞成怒的神態活現在人們的眼前。《再見了,親人》一文,各段寫法類似,均由話別引出發生在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令人蕩氣回腸的往事。教學時應憑借朗讀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讀描寫大娘冒著生命危險為志愿軍送吃的這一部分時,對描寫大娘動作的詞要求重音朗讀,輔以緩急的語氣,讀出大娘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一心掛念志愿軍戰士的慈母之情。
3.停頓合理停頓是語調的組織要素,在朗讀中有調節氣息,顯示句意,突出重點的作用。朗讀時在什么地方停頓,應停頓多長,除了標點符號外,還要根據語句結構,感情表達的需要來確定。在課文中出現的長句子,應該如何指導停頓呢?(1)抓關鍵詞停頓。指導學生讀出邏輯重音,重音要通過增加聲音的力度及強度體現出來。如在《借生日》一課中“她正要往外拿,小云跑過來,按住媽媽的手,……”我先引導學生畫出句子中的動詞,學生很快找到了“拿、跑、按”,這樣學生很容易就明白這些詞里的關鍵詞語,因此,學生自然就用重音讀出來,同時也加深了對句子的理解。(2)抓標點符號停頓。在讓學生讀句的同時,還要教學生會讀標點符號。根據標點符號不同的作用,讀出合理的停頓,“句號”要讀得平緩,“問號”要讀出升調,“感嘆號”要讀出加重的語氣,如“下雪啦!下雪拉!”第二個“下”字讀得稍重,強調下雪時高興的心情,讀出喜悅的語調。(3 )抓住句子結構停頓。要把文章讀得正確、流利,還必須注重分析句子結構,為了讀好長句,我引導學生把長句子從課文中找出來,自己試讀,接著互相讀,指名讀,然后大家評析,從而使學生在一次次朗讀中明白這句話寫了什么或誰怎么樣了等等,再根據句子前后表示的意思來停頓,可用“/”畫出停頓并正確朗讀,如“森林里的動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這一句就可以根據所畫的停頓來朗讀。
4.注重朗讀形式多樣性 朗讀的形式有齊讀、個別朗讀、分角色朗讀、自由朗讀、領讀等,采用什么形式因文而異,老師要根據教學靈活安排,讓朗讀課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抒發性情的舞臺。如《小溪流的歌》這篇美麗的童話,有詩一般的境界,樂觀、熱情、不怕困難阻擾的清泉汨汨流淌在其中,最終匯成歡快勝利的強音,讓人為之動情,深受啟發。文中有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枯草、枯樹樁、泥沙、沉船等八個角色。課堂上,我先讓小組討論每個角色如何讀,并且選擇自己讀得好的角色;再利用多媒體輔以相應的課件圖片,8位同學很快進入了情境,用不同的聲調、語氣、感情讀出了每個角色的特點;其余同學都聽得津津有味,好像自己也變成了小溪流,正在克服重重障礙而成長強大起來,對課文主題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5.詞語的連貫性 朗讀時應該一個詞語一個詞語或一個短語一個短語地讀,讀出節奏感。當碰到“著、了、過、在、的”等字時,一定要讀得輕快,不能讀成重音或拖長單調。
6.抑揚頓挫 在朗讀中語調高低升降的變化,可以表示不同的語氣,不同的感情態度。
7.快慢適宜 朗讀時,音節相連有長有短,有快有慢,長短快慢的反復交替,形成了一種自然節奏。掌握快慢變化,要根據文章體裁,思想情節,人物形象而確定。
總之,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之后,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朗讀教學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潛心探索,因文因人而異,把“有感情地朗讀”真正落實到每一課的教學之中時,學生就可以讀出情趣,讀出思想,讀出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