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梅
摘 要:農村小學生的習作中往往存在題材單一、內容空泛、結構混亂、語句不通以及寫作技能差等問題。其成因有教師方面:一是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重教學生應付考試的“作文訣竅”卻忽視了學生終身受用的作文能力的培養,二是教師由于對學生要求過高而挫傷了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學生方面:一是由于缺乏有針對性的觀察實踐而形成了無話可說的煩惱,二是寫作這一復雜的心理過程給學生造成了心理壓力,形成了思路閉塞的焦慮。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可采用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在實踐中豐富素材儲備、以學促寫,遷移寫法、鼓勵為主糾正為輔等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有效提高農村孩子的習作水平。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常見問題;成因 ;對策
一、常見的問題
(一)題材單一,缺少“鮮”味兒
讀孩子們的文章,總覺得像一個模子印出來似的:寫人大多都寫爸爸媽媽,內容則是自己生病了,爸爸媽媽是怎樣著急、怎樣照顧自己的;寫景則多是家鄉的小山坡一年四季景色的變換;寫事就是和小伙伴捉魚、釣龍蝦……題材極為類似。在五年級語文下冊習作4中要寫一篇游記所有的同學都是寫村子旁邊的長官司幾乎所有的內容都是一個樣子,我批改作文時真不知該如何下手。
(二)內容空泛,缺少真情實感
只要一提到作文,學生就是一臉的痛苦狀。“哎呀!又寫作文了,寫什么好呢?”“老師還要求寫四百字,天哪!”真可謂怨聲載道。好不容易作文交上來了,仔細一看,剛開了個頭,敷衍幾句,就草草收場。內容空泛籠統,不知所云。像“擠牙膏”似的擠出來的作文,能有什么精彩可言呢?
(三)結構混亂,不懂得布局
很多學生對“總分”“總分總”“并列”等結構形式都能脫口而出,但是在作文時卻往往結構混亂。有的事例太多,詳略不當;有的事例太少,一筆帶過;有的段落之間分得不明確,沒有突出文章主題。例如,一個學生在寫《春天的小山坡》時,先寫了小山坡上的桃花、梨花等各種花的鮮艷多姿,接著寫坡上長著各種各樣的蔬菜,第二段開頭又是“山坡上的野花不計其數,紅的、黃的、紫的……”,這樣結構就顯得混亂不清晰了。又如,一個學生在寫《我的文具盒》時,第一段是“我的文具盒表面有許多的草莓,有綠的、藍的、紫的、紅的……”,第二段開頭是“還有一個大草莓”,接下來又敘述了文具盒里面的東西。這樣的分段不清晰而且更沒表達出文具盒的特別之處。
(四)寫作技能差,語病多,標點符號使用錯誤
很多學生的作文句子不通順,例如“如果困難找媽媽”。錯別字很多,如“一坐大山”、“重心寫”等。有些標點符號的錯誤使用,使文章產生歧義,如一個學生寫到:第二天,爸爸對我說“媽媽,昨天晚上腰疼得都沒睡好覺”,其中,逗號明顯用錯了。在標點符號的運用中,引號的運用錯誤最多。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師的原因
究其根源,還是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影響了學生寫作能力的健康發展。為了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分數,教師往往采取似乎能夠迅速奏效的方法,從寫什么到怎樣寫,都給學生提出許多框框,這樣不但不能點撥學生思維的方向,還束縛了學生的心態自由,學生只是消極被動接受,逐漸產生了對作文的懼怕心理。另外,老師要求學生一定要把字數寫足,批改作文時看到字數多的總是多給分數;更有些老師為了應付考試竟然讓學生一篇篇的背作文,假如考不到背的作文內容學生就真不知道該如何寫作文了。這就讓一些教師在教學生應付考試的“作文訣竅”時忽視了學生終身受用的作文能力的培養。在批改學生文章時,老師的要求高,給學生的作文分數低,紅色的批語中,總是批評的話多,鼓勵的話少,在平時單元檢測時,更是壓低分數,把學生的積極性挫傷得蕩然無存。
(二)學生的原因
農村學校的學生從小到大,由于種種原因生活比較單調,很少有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觀察、實踐,因而腦中一片空白。而且,經調查了解,幾乎每個學生手上都有一兩本《優秀作文選》、《小學生作文大全》等,學生作文時,習慣于依葫蘆畫瓢,時間一長,學生養成一種壞習慣——對身邊的人和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處于表象思維階段,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只有感知了的事物,才能出現再造想象,沒有感知或感知模糊、沒有體會,就不能再現、再造想象,更不能形成鮮明的觀點,因而就有了無話可說的煩惱。我還了解到有近60%的學生時常為有話寫不出、不知怎樣寫而煩惱。這是因為在調動平時一切積蓄寫作成文時,不只是對貯存信息提取的思考,還有對信息形成表象的想象、分析、輻射和聚合。這一系列復雜的心理過程對小學生來說是困難的,它給小學生造成了心理壓力,形成了思路閉塞的焦慮。
三、對策研究
(一)觀察實踐,豐富素材
首先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作出什么文字。”魯迅先生說:“如要創作,第一需觀察。”把這兩者相容就是觀察生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到生活這源活水中去汲取資源、培養觀察能力,煉就學生善于發現美的慧眼,如此才能保證作文教學遵循寫作心理歷程:現實→思維→語言→文字,才能使學生從閉門造車的習慣中解脫出來,并且變“無事可寫”為“處處有素材”。其次是參與活動積累素材。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非常廣闊,除了課堂,還有課外,除了學習,還有活動。課間活動、班級活動等不僅是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最感興趣的,也是學生作文素材的來源。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例如,班級拔河比賽、才藝展示、主題隊會、朗讀比賽、講故事比賽等,這些活動就是學生寫作的素材,也會在學生的作文中留下真實而生動的紀錄。
(二)鼓勵為主,糾正為輔
葉圣陶曾說過:“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告訴我們:他們的興趣、情感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而發生轉變。他們可能因為老師的一句表揚的話而變得樂于寫作,也可能因為老師的一記“悶棍”而喪失興趣,因此,在批改作文、寫評語時,我們盡量做到有針對性、鼓動性、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興趣。針對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用婉轉帶有鼓動性的話來評價,讓學生從老師的評語中受到鼓舞,提升學生的興奮點,這樣學生不僅能夠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更在內心深處觸發了他們繼續努力寫作的激情,從而把學生被動的寫作地位轉變為主動的內需。一旦學生有了這種內在的自主的需求,那么,寫作也就不再是苦事、累事了,甚至會把寫作當作樂事、趣事。另外,推薦學生發表文章是激發學生創作的一個好方法。但是,能在報刊雜志上發表的作品畢竟是少數,我們可以在班級中創辦作文專刊,讓更多的孩子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大大提高他們創作的積極性。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我們老師多摸索,多反思,即使困難再多、路途再遠,也同樣能收獲秋天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