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梅 黃喜云
摘 要: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者按一定社會的要求,對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方面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影響的教育活動。本文主要講述了加強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筆者通過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對策
人而無德,生而何益。一個人的道德都是大家最為看重的。唐代韓愈曾說過:“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已經進入到知識經濟的時代。社會需要高端的人才,他們不僅需要擁有相應的文化科學知識,更需要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很多的用人單位更加看重一個人的品質,看重他在學校的表現。因此,德育工作理應成為高職院校教育者工作的中心環節。
一、德育教育的定義
所謂高等院校的德育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相對的社會要求,培養目標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形成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性地對高等學校學生進行政治品質教育、思想品質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質的教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
二、當前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作為貫徹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因而加強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刻不容緩。從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德育狀況來看,絕大部分學生的德育狀況良好,但仍有不少學生德育狀況存在問題。主要表現有:在思想上,部分大學生功利思想嚴重,把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各種不良觀念帶到大學校園里,在利益面前不懂得謙讓;在學習上,存在重智能輕德育的傾向。大學生普遍熱衷于參加各種提高自身能力的培訓和鍛煉,對政治理論以及思想修養的學習不感興趣,對基礎文明教育的活動應付了之。在心理適應方面,如今絕大部分學生是“90后”,從小家庭情況優越,要自己面對各種問題,比較難以適應,產生心理壓力,嚴重者甚至造成心理隱患。從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現狀來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德育教育,它引導著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為誰服務的問題。當前新形勢下,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德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上都應和時代發展的要求與學生的實際相符合,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德育的實效性。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還沒有跟上時代與學生的發展。
三、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存在的現狀問題
1.忽視德育管理。多年來,大多數高職院校以為社會培養基層專業技術人才為目標,忽視了德育教育。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教師的綜合素質以及學生的層次等都有所不同。然而,在評估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時,往往以就業為準繩,因此,以就業為導向自然而然就成了很多高職院校教育的中心任務。對于培養學生內在道德品格與人格氣質的德育,因其周期長,實效性低,必然被漠視。一些高職院校看似開設了專門的德育課程,但對實施的效果完全不加理會,還有一些院校甚至沒有開設這一課程。
2.德育教育方式墨守成規。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采用的是傳統的“說教”和“灌輸”方式,這種方式不適應高職院校的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因為高職院校學生生源復雜、自我約束力較差,思想較為散漫,甚至家庭情況特殊,這種方式使得學生逆反心理更加加強,不理解老師強加給他的道德觀念,與現實生活和社會嚴重脫節。此外,德育教育內容空泛、缺乏說服力,無法調動起學生的興趣。
3.教師的引領作用不明顯。在我們身邊,的確有不少教師,自身文明素養低、心理不健康、本職工作不盡心盡責、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等。這些行為和表現,嚴重損害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尊嚴和形象,弱化了德育效果。問題四:德育活動的效果不佳。學校每學期都安排了不少的德育活動,但多數只是注重了德育活動的形式,卻忽視了德育的內化和感悟,忽略了活動后的追蹤與反思,從而使一項德育活動開展后收效甚微或難以持久。
4.德育目標定位不明確。一直以來,我們在確定德育目標時往往只是對樹立遠大理想的重視,單純地崇拜對目標的超越性,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需求及個性發展,造成了注重目標單一的高尚性和統一性,忽略了德育目標的層次性以及德育目標實現的可能性,過于理想化,至善化,高而空,脫離了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實際,把不具備普遍性行為導向性的德育理想目標作為高等院校德育目標確立的依據,導致德育目標泛化,社會適應性不足,對學生的品德培養和人格完善缺乏應有的導向、激勵、控制和評價等功能,教育認同度較低,德育目標與實際收到的德育效果產生了巨大的差距。
四、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的對策
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特點,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必須在轉變觀念、豐富內容、拓展渠道、創新機制上拿出新舉措,開拓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轉變觀念,與時俱進。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要做到時效性,必須依據變化了的形勢和不斷發展的高等教育更新德育觀念。
1.加強高職院校德育觀念創新。觀念的創新是高職院校德育創新的前提和先導。觀念的轉變和創新必然會引起人們對德育地位、功能和價值認識的轉變,必然會導致德育目標、內容、課程、方法和形式以至整個德育體制的改革。因此,德育創新首先應該是德育觀念的創新,沒有德育觀念的創新,就很難推進德育理論、德育體制、德育方法等方面的創新。
2.堅持以學生為本,加強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是馬克思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思想內涵之一,其本意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勵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而學校的德育工作要想取得成績,就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從生活、學習、發展等各個方面切實關愛學生。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大多數學生不喜歡理論學習,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常常被當作落后生看待,自尊心和上進心受過不同程度的傷害和打擊。我們在德育教育中就要避免觸動他們脆弱而敏感的心,要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讓學生慢慢轉變這種厭煩甚至抵觸的情緒,德育教育也相對容易開展。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是德育開展的“起步點”。
3.健全管理機制。德育是幫助高職院校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優良品質的工作。因此,德育工作必須滲透于學校的各項工作之中。要明確各部門以及教職員工在德育工作中的職責,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的格局。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促進德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保證德育工作有序進行。
4.完善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的激勵機制。學校干部的考核、任用、提拔以及教職工的職稱評定、工資晉級、評優獎勵等,都應把德育工作實績作為重要的評價條件之一;德育工作量要和教學工作量等同對待,為德育工作人員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學生升學,尤其是高職院校錄取,不能單純以高考分數為唯一標準,要把學生的德育考核成績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5.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德育隊伍建設。學校必須培養和選拔一批理論素質高,事業心責任心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教師從事德育工作,并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同時健全學校德育工作機構,形成德育處、團委、學生會、班主任、教師等多維度的德育教育體系。
6.充分發揮學生社團作用,積極拓展社會實踐活動。“以學生為本”“寓教育于活動”是開展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通過學生社團的作用可以使學生主動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組織能力和社交能力,每個環節都有助于自我教育。要針對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個性需要,積極組織內容豐富的各類社團活動、利用各種節日和紀念日開展教育活動,另外也可以舉行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大學生技能大賽、學術報告、演講比賽和校慶,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助學等等形式的課余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寓教于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拓展德育教育的新模式。
7.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多渠道開展德育教育。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應該把握時代脈搏,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生事物。網絡時代的來臨,給德育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等帶來了新的變革。以往學校開展德育教育主要通過家長會、家訪的形式,家校聯系不方便、周期長,家校聯合實施的效果并不好。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見》中,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指出:要全面加強校園網絡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見,充分發揮網絡的重要作用,加強網絡德育教育將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利用校園網站和百度貼吧等網絡平臺,通過開設專門的德育故事宣傳板塊、組織德育網上辯論賽等網絡活動,可以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德育工作開展起來。
8.構建學校、家庭與社會聯動教育體制。德育不僅僅是學校的工作,家庭和社會同樣要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三個方面的教育互為補充,形成合力。要搞好學校德育,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和配合。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父母從小就要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社會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是極為廣泛的,良好的社會環境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德育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社會要為學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比如網絡健康,比如媒體的正確引導。我們要建立健全學校、家庭與社會三結合的德育體制,通力合作,如果荒廢其一,我們的德育工作都會到崩潰的邊緣。
參考文獻:
[1]孫富偉,曾賢貴.加強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促進學風建設[J]. 科技資訊. 2013
[2]杜娟.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