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蘭平
摘 要: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也是人才競爭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交流頻繁,知識化、信息化高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憑借一個人的力量很難完成一些任務,需要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質教育的推進,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下的教師灌輸式教學模式的效果不明顯,學生學習效率不高,教學質量不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是適應新課改的發展產生的新型教學模式,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語文學科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實施差異化教學,因材施教。本文主要研究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合作學習;必要性;對策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立國之本。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受到嚴峻的挑戰,這種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需要采用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合作學習”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在新課程改革和推行素質教育的形勢下的“合作學習”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廣泛,旨在促進學生在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一致的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和教學目標。合作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模式,符合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語文學科教學特點,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協作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
一、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的現狀分析
語文學科知識是中華文明傳承的智慧結晶,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學科。長期以來,學科中心教學觀一直在學校教育中占統治地位,而班級授課制是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以直接傳授知識為主。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以講授為主,居于教學任務的主體地位,學生處于一種被動學習、受壓抑的狀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不到發揮。這種灌輸接受式的教學模式,雖然有利于知識的傳遞和傳承,在一定意義上對學生的學習起積極作用,但也存在嚴重的弊端,教師教學效率低,教學質量提高慢,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受到束縛,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和發展。在這種被動接受、低效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各項能力完全得不到全面發展。[1]
二、初中語文教學實行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我國學校教育普遍采用以學科教學觀為中心,班級授課制為組織形式的教師直接灌輸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在一定意義上有利于知識的傳遞,但卻嚴重限制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和個性的發展,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和改進。90年代起,我國進行教育改革,推行新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借鑒學習歐美等發達國家教育教學活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創設合作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解決教師和學生學習負擔重,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現實狀況。[2]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是適應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發展而產生的新型教學方法,符合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語文學科教學的特點,為我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打破了應試教育中采用的傳統班級授課教學的壟斷地位,為我國開展新的教育教學組織形式改革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合作學習不僅能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和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三、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3.1合作學習有助于促進中學生知、情、意、行多方面和諧發展,合作學習是適應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產生發展的,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合作中,學生不必畏懼教師的權威,也不必擔心個人學習的成敗和緊張,同學間互勉、互助、互愛。合作的環境有利于學生產生自尊自重的情感,只有創造條件,滿足學生對歸屬感和自尊感的需要,他們才會感到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會愿意學習,學生之間形成一種交互作用的學習氛圍。在這種交互氛圍中,合作學習小組中的成員認識到個人目標和實現目標是一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關系,只有承認在該團隊成員的互相依賴前提下,組內成員個體才能夠做到成功,取得發展。[3]在這樣的氛圍中,小組成員之間既有互助和競爭,又能像在充滿溫情和關愛的課外活動中學習進步,這就更能促使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不斷自主的合作、交流、探究、學習,能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同時,認知、情感與技能等既定教學目標也在無意識中順利實現。
3.2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中學生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初中生尚處于心理發育時期,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學校應試教育過分片面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家長過多關注孩子的分數,社會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這種不良競爭下的學生,缺乏溝通交流,合作意識差,阻礙了學生間的合作,而合作學習為學生營造了一種和諧、寬松、共同進步的環境,讓學生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相互學習,相互協作,互幫互助,積極參與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和幫助。同時,在合作中有助于學生學會互愛,和善同學間的關系,掌握交往技巧,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合作學習,學生之間增進了解,學會寬容,學會換位思考,培養了自己的團隊意識。此外,學生與老師、同學等不同對象之間的交往和溝通也會因其層次和類型的不同而有差異性。合作學習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品質和良好的心理修養。
3.3合作學習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習積極性
學校教育的學科中心教學觀,主要以教師講授,直接傳遞知識為主,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消極和受壓抑的學習狀態,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束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居于主體地位。這種直接灌輸接受式的教學模式,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主宰者和組織者,學生是知識的被接受者,被學習者。然而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關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師是“咨詢者”、“指導者”、“管理者”甚至“參與者”,師生之間合作學習,教學相長。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符合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合作精神。既解放教師,讓教師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實施差異化教學因材施教,彌足教學中的不足,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已經不再允許我們使用過時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去教學。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和學生的發展變化,應該改進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確保語文教學的可持續性發展。合作學習是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與時俱進的新型學習模式,既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學習語文的信心,又有助于解放教師,讓教師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實施因材施教,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從整體上提高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黃達順.初中語文合作學習的探討[D].福建師范大學,2003.
[2]高曉芝.合作學習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施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3]任麗.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教研版),2012,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