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新暉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職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是全面提高中職學生整體素質的內在要求。本文筆者主要談了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建議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加強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保證學生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當前社會變動時期的需要,是維護社會穩定、學校正常運作以及學生家庭幸福安康的需要。
一、當前中職學生個性特征
當前我國中職學生年齡一般在15~18 歲之間,正是少年期向青年期發展的過渡階段,心理學上稱為“狂飆期”或“極不穩定期”,這時候的中職學生,自我意識處于發展階段,并未成熟,心理活動異常活躍,又豐富又不穩定,充滿好奇和沖動性,有時毫無理由,莫名其妙地欺負弱小同學,有時對同學又十分關心和愛護,有時充滿自信,有時對看不順眼的人不假思索地發泄不滿。同時,中職學生學習和掌握一些專業技能,他們渴望走向社會,通過勞動展現自身價值,希望得到社會、家庭成員的表揚和認可。
二、加強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所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采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當前的中職教育一般只重視思想品德教育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在心理教育方面容易忽視,有的還是盲區。然而,中職學生是心理問題和疾患的高發人群,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很令人擔憂。他們心理障礙包括情緒障礙,不良習慣,不良性格等,更可怕的是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還未到位,思想觀念還沒有徹底轉變,絕大部分人得不到心理專家的幫助,忍受著教師、家長的誤解和責備,這些都是一種隱患,所以必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盡快掌握心理學原理和技術,使每個中職學生都保持健康心理狀態,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校中職學生已達幾千萬多萬人,大多數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中職生的身心健康令人擔憂,具體表現為:
1.信心不強,有較強的自卑心理。不少中職學生是帶著懷疑和不解走入中職學校的。他們對自己的選擇缺乏信心,因而導致對自己的學習、生活、交往以及成長不自覺地缺乏信心。在自信心不足而又竭力維護自尊的同時,他們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總覺得一切不如人,總是看別人的臉色行事,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和閃光點,失去了應有的朝氣和活力。
2.缺乏正確的理想信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市場經濟自身的缺陷和消極因素也反映到人們的思想道德上來,西方文化與價值觀念大量呈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也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一些人的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各種不良思潮對中職學校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3.人際關系處理不強。現在的孩子大都自我中心意識較強。在父母的呵護下,生活上一帆風順,逐漸形成一種依賴心理,而心理承受能力又差,人際交往能力弱,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中職學校大都是內宿生,大家要朝夕相處,但由于學生們各自家庭背景、生活習慣、性格特點都有所不同,同學之間又缺少了溝通,因此很容易產生矛盾,而學生往往會因處理不好同學之間的關系而焦慮不安、苦惱。尤其是在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下,單親家庭在不斷增加,會給孩子帶來諸多的心理傷害,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
4.缺專業師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較強、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非常嚴格的事業。然而,中職學校尤其是農村中職學校不容易聘請到心理指導教師,因此,農村中職學校只能是在現有的教師中培養,只能根據自身的實踐經驗進行心理疏導工作,其心理疏導工作的效果難以預見,此情此景著實讓人堪憂。
5.心理教育輔助設備缺乏。當前,中職學校普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財力上的捉襟見肘,在心理健康硬件設備的投入不足。大多中職學校的心理咨詢室都缺心理測試軟件、個別心理輔導室、團體心理輔導室、心理圖書資料室等。
6.家庭教育缺失。中職學生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相當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漠不關心,孩子讀了兩年,根本不知道孩子讀的是什么專業,成績如何。
7.學生對心理輔導認識片面。大多數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心理輔導,不會主動咨詢,主動交流,采取的方法多是自我調控,如寫日記、折筆桿、哭泣、參加體育運動等,這些方法對有些學生有效果,但他們由于閱歷不豐富,自我控制力弱,很難說會出現什么后果。
四、加強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針對中職學生不同于一般普高學生的特異心理,加強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做到以下幾點:
1.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認知功能良好;情感反應適度;意志健全;自我意識正確;人格完整;人際關系協調;社會適應良好,這是中職學生心理健康起碼的標準。在學校教育工作中,針對中職生的年齡特點,應積極在上述七個方面進行教育和指導,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要有效配合,在教師配備比例和設立獨立咨詢室方面要按上級要求安排,不足方面要認真改進。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目前中職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基本上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造成的。不知道學習心理,不會用腦衛生,哪怕萬分努力,也不可能“笨鳥先飛”。有了心理學常識,才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才能努力克服考試焦慮、緊張情緒。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應充分注意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合理安排,應利用講座、幻燈、錄像、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輕松、自在的狀態下自覺地接受知識,從而改變觀念,進而改變行為,達到心理健康教育之功效。
3.加強中職學生的自律能力的培養。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在校期間,專業文化課學習負擔較輕,學習壓力相對較小,每天合理地安排好他們的生活、學習、勞動、鍛煉,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科學的認識觀念的基礎和抓手。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我們要遵循他們自身發展特點和生活行為習慣,把知、情、意、行有機結合起來,讓他們能夠認識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自身人生意義的重大,使他們有養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自覺意識和自愿行為。在學校生活中逐步做到按時作息,生活有規律,講求個人衛生,注意飲食衛生,平時注意保健,無不良嗜好,不吸煙不喝酒,能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和社會活動等。endprint
4.加強學校教師心理培訓。教師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責任人,學校應加強對全體教師進行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要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加強對專、兼職教師及全體教師的培訓,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接受掌握新觀念、新方法、新技巧的自覺性,不斷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實際操作技能,以及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
5.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德育工作之間的密切聯系。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德育工作,二者既有聯系,但又不能等同。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具有一致性,如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的培養,它不僅是心理素質提高的組成要素,而且也是德育工作的內容之一。種種的“不適應”或“心理問題”,它不僅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預防和矯治的問題,而且也是德育工作中要幫助學生克服的不符合道德規范的表現。這說明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有密切聯系,任何一方面工作搞好了,都有利于對方工作的展開。二是我們不能用德育工作來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反之亦然。因為,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不能簡單地歸為思想道德問題。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德育工作的共性與差異性,就應該把二者密切配合,共同提高,相得益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加強家庭教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光靠學校是不夠的,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必須努力用心地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圍;同時,作為父母,我們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質,用科學的方法來管教孩子,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尤其是父母之間關系要和睦,要共同關心孩子,教育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幸福感和歸屬感。家長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要尊重孩子的情感。一旦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家長要及時、耐心地教育、引導。如:對有社交恐懼心理的孩子,家長應多創造機會讓孩子與同齡人接觸,鼓勵他們多交友,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對孩子加以指導;在學習上,父母要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和勇氣,及時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千萬不要嘲笑、打擊他們;要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困難和障礙,讓孩子去體驗,從中鍛煉孩子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志和品德。
7.加強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創設優美的校園環境。中職學生在校時間比在家里的時間還要長,他們在校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和諧宜人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學校里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觀與心靈,使他們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輕松愉悅中受到啟迪,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參考文獻:
[1] 陳松林.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初探[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
[2]馬雪梅.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剖析及教育實踐[J]. 職業教育. 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