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銳
摘 要:德育目標是學校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是班級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導者,是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聯系的紐帶和橋梁。班主任對學生的身心成長有著潛移默化但又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教師工作是學校工作中最為關鍵的一環。教師如何有效開展德育工作呢? 教師要提高自身修養,關注網絡,溝通學校與家庭,并且要把德育工作滲透到自己所教的學科中,一點一滴從小事做起,從細節抓起,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關鍵詞:教師;德育;學生素質
一、提高自身修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學生學什么,怎樣學都有賴于教師的指導,如果教師在思想、儀表、操行等方面都能顯示出較為完美的形象,那么學生和思想也會為之潛移默化。教師幾乎是和學生朝夕相處,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有著特殊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是人和人的心靈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觸。”班主任和學生的接觸更為密切,可謂“朝夕相處”。 教師的工作也極為瑣碎:遲到早退、打架罵人、成績高低、情緒變化等等。因而教師也更容易以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所作所為影響學生。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只是現成的書本知識,還有許多道德信念、人生哲理等看似無形實則影響更為深遠的“知識”。作為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海洋的領航人,更是學生做人路上的引導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去吸引和感染學生。一個有著高尚品格的教師一定是一個襟懷坦白、正直公平、言行真誠、表里如一的人。其實,班主任高尚品格對學生的影響往往是在日常小事中體現出來的。一個教師如果能平等地不攙雜任何世俗觀念地看待每個學生,不唯親,不唯權,不唯分,那么我們的學生也定能夠平等地對待他人。所以,教師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正直公允。每個學生都是一道特殊的風景。教師要充分熱愛、信任和尊重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平等寬松、健康和諧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愉快和創造的樂趣,并逐漸形成健全完整、樂觀向上的人格品質。
二、關注網絡
現在網絡的盛行,很多家庭都擁有了電腦,這致使孩子們看到電腦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而家里沒有電腦的學生就會想盡一切辦法跑到網吧去上網,嚴重影響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網絡,給我們的德育帶來問題的同時,還給我們的德育工作帶來了機遇。網絡德育不能僅僅成為特殊時期的一種“臨時行動”,而應該將成為常規德育的重要補充,為我們今后的德育教育開辟更廣闊的空間。班主任要經常上網瀏覽教育機構設立的專門性或專業性的德育網站和一些優秀網站,如中國德育網、中國共青團、網上德育基地這類非常好的網上德育網站。這些資源對于學生學習和了解中國革命史、中國近現代史,牢記革命英烈的英勇事跡和培養學生遠大理想抱負、愛國奉獻的精神,起到很好的作用。網絡的突飛猛進,導致了信息溝通、交流手段的多樣化。網絡技術更是通過聊天室,OICQ,短信息,E-mail等多種聯系方式,為人們提供著便捷的服務。班主任在開學的第一天向全班同學公開自己的E-mail、QQ,和在學校網站上建立自己的博客網址,同時獲取同學們的相關信息。這樣,學生與老師就可在網上,超越時空進行交流。網絡技術手段的使用,一方面避免傳統德育工作中的教師“受蒙蔽”,另一方面對學生上網有很好的導向作用,與學生能有更好的溝通。
三、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
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徑,當然也是向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要途徑。有人說,語文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數學學科同樣如此,比如我國著名的《周髀算經》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成書,其中就記載了用勾股定理進行天文計算。在學習過程中,還向學生介紹圓周率是我國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后6位小數的人,并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其他地理,歷史,英語、物理、化學等等無不具有德育的因素。教材在內容上注意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和人類進步文化的融合,注重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統一。班主任應將擔任學科與德育工作相結合的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上。課前總認真備課,多角度思考,在備教材的同時,著手于尋找教材內容與德育工作相滲透的最佳結合點。在備文化課的同時備德育工作,盡力做到德育與學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著有物(或知識點或訓練點),都盡可能觸動學生的思維意識。
四、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小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學校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科學引導,積極家長座談會,并與家長相互之間及時溝通信息,交換意見,形成協調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因此,單一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需要,只有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相配合和協調,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則,就會出現教育效果互相抵消,產生“學校千日功,不抵社會一陣風”和“五加二等于零”等現象。尤其是德育在當前社會現實中仍處在弱勢地位,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在重視學校道德教育的同時,及時與家庭相溝通。學校和家長共同樹立起“大教育觀”、“大德育觀”,每學期,各年級至少召開兩次家長會,學校還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廣泛聽取家長意見。每年署假,集中舉辦各年級家長學校,傳遞家教知識,讓家長把家庭當著對孩子實施德育的重要場所。
總之,教師要深入學生,全面了解學生,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帶領全班同學,通過日常的學習和工作,通過各種教育形式,組織各種活動,在思想上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有效實施學校的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