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威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它在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認知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了這種心理狀態,就可以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積極解決問題。根據語文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質疑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因此,我認為要使在沒有現代教學設備的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真正的活起來,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激活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里激活學生問題意識
教學是師生共同的精神生活過程,民主和諧活潑的課堂氛圍,不僅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思維達到最大的活躍,而且可以消除學生的緊張、焦慮、畏懼的心理,在平等和諧中讓他們充分披露靈性展示個性,調動學生參與探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
在實際教學中傳統的師生關系仍然起著主導作用,學生見了教師仍有點“怕”,害怕自己說錯做錯,受批評或指責,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尊重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有著自己意識的主動活躍的人,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是一個可積極合作的對象,教師要坦率、真誠地面對學生,信任多于批評,鼓勵多于指責,允許學生犯“錯誤”,決不能用語言或行動挫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如學生在課堂上提問或答題不嚴密、不完整,允許補充說明,允許學生想好再說,不同意見允許爭論,必要時甚至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教師對學生提問或不同意見都應表示歡迎,盡可能給予表揚。
教師應改變自己的角色和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應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幫助者、支持者,善解學生,平等對待學生,為學生提供平等參與機會,樂于和學生交流,學生消除了顧慮,這樣學生就敢于向老師提出問題,說出自己的思想,敢于向權威挑戰,提不同的見解和思考。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積極地與同學們進行雙向交流,融洽師生關系,活躍學生思維,從而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創造合適的條件使學生大膽提出問題
在語文課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使學生敢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
1.創設積極寬松的教學情境。在農村語文課堂上,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沒有討論、交流、課堂死氣沉沉,我這幾年嘗試著,與學生多進行情感交流,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沒有害怕感而敢于從寬松和諧的環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一種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悅,為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給每個學生的提問投以微笑,關注和點頭,允許他們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插話。引導學生敢于對教師、書本上的觀點,提出質疑,要積極提倡學生標新立異、勇于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思考問題。允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質疑促思。
三、教給方法使學生能提出正確的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更困難”可見提問并不容易。學生從“敢問”到“會問”,有一個培養和提高的過程。需要教師的示范和引導。
1.以問引文。教師的提問要有啟發性,要抓住關鍵之處。這樣能夠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中矛盾之處的注意。從而產生相關疑問。
如:《貓》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說貓老實吧——它——貪玩——盡職——”引導學生在這些地方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說貓老實卻又說它貪玩?貪玩又盡職呢?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后,然后通過討論,就會把課文理解得更深,學生的思維也更深化。
2.提供范例。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生喜歡模仿的又是教師的行為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提問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給學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測,對同一個問題多層面,多視角地去觀察、分析和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探因求果、正反對比、逆向思維、突破定勢等方法,提出來具有創新性的問題,長期潛移默化,學生便會由原來的被提問變為主動提問。
3.變課堂的“縱向提問”為“橫向提問”。所謂橫向提問就是在課堂上問題不是由教師提出,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再由學生通過思考來自行解決的一種提問方法。由于提問者與回答者在課堂教學中都具有同等的學習者地位,因此這種提問方法與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縱向提問相比,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消除在課堂回答過程中的緊張感,能為推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敢議論問題和提出問題,善于回答問題和分析問題創造了條件,使學生有機會在一種既無拘束又較熱烈的教學環境中提出問題、回答問題。
四、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增強問題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鼓勵學生互相主動提問,積極討論以及尋求答案。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向自己提出問題,挑戰自我,并通過課外閱讀和學習,積極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有,師生互相質疑,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開拓創新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充滿個性的放射狀地發展,決不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死點,如:《童趣》的教學,《童趣》中的兒童世界讓他們興趣盎然,樂此不疲地讀著、揣摩著、想象著,我班有位學生在隨筆中寫道:“當我意識到‘懶惰是學習的天敵之后,便將它鞭數十,驅之別處。”可見文中的語句爛熟于心,信手拈來。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可以采用口頭與書面相結合,課內產生問題可以隨時舉手或傳遞紙條提問;課下產生問題可以寫在隨身攜帶的《問題本》上,隨時向老師和同學提問。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的不斷實施,學生會逐漸養成主動提問、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
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學習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質疑、解疑、答疑的過程。但是,由于中學生年齡較小,受知識經驗的制約,在學習過程中還不能自覺地、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給予指導,教學生學會質疑,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我們農村語文課堂教學,不管用何種方法,都必須符合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思維和語言為核心,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為根本目的。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并且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及時納入教學思路之中,這樣既加強訓練的針對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題、敢問、會問、善問、并且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及時納入教學思路之中,這樣既加強訓練的針對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