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輝
摘 要:當代的中學生,處在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和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中。面對學生的需要,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教材的可讀性,精心設疑,鼓勵學生求異思維,把培養創新精神作為重點教學目標,努力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真正做到“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關鍵詞:創新;師生關系;設疑;求異思維;可讀性
一、改變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創新熱情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師道尊嚴的不平等的關系,教師是知識的化身具有權威性,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支配者、控制者和組織者,即教學中的主體。學生是來學知識的,是學習的被動者,理所當然地服從教師的安排,聽教師的化。尤其在思想品德課上,一些教師照本宣科。脫離學生實際,滿堂灌寫十分抽象的大道理,學生當然沒有興趣,更談不上創新能力了。而新課改強調師生的互動關系,倡導主動的多樣學習方式,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學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為方式應得到尊重,應給予學生足夠的展示自己才華表達自思想和情感的機會。在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和服從者,而是積極、主動的求知者。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培養。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樹立師生平等觀念,注意與學生進行溝通,尊重學生,關心熱愛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活潑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開拓學生思維,把課堂變成以實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二、精心設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哲學家波普爾認為:“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展知識,去觀察,去實踐”。教學過程是一個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只有在課前認真研究教材,精心設置問題,才能使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產生矛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人盡皆知,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課堂提問,問題涉及要講究發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的巧,發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能到激發情趣,切忌問題提出平平淡淡,老調重彈。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為此,教師必須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知識基礎、接受能力、思維習慣、動機情緒、治學態度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有了這些方面的基礎,教師方有可能有針對性地提問啟發,既做到面對全體學生,又做到面對個別學生,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使得班內各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不少教師在總結教學經驗時常說:“我們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三、改變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江澤民同志指出:“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上來認識,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創造性人才方面,特殊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記憶的過程,窒息了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和創新精神。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索、研究等活動突出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對學生的好奇和求異加以引導和鼓勵,沒有求異就沒有創新,求異往往成為創新的開始。在教學中精神要鼓勵學生的求異,讓知道沒有絕對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專家,要敢于對權威、對理論、對課本、對教師、對學校提出質疑,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質疑、去創新,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一分為二”觀點時,一個學生突然提出: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對此怎么“一分為二”?這是個發散思維的火花,我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學生在討論中拓寬了思維。又如:在教學“內外因辯證關系”時,我引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語,并結合“孟母三遷”的故事來加以論證,我把這說成“真理”。很快,學生中就有人提出了“近朱者不一定紅,近墨者不一定黑”的觀點,并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對此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同時好奇心是學生探索欲望的動力源,只有讓學生產生好奇心,才能激起學生求知的內在動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置問題,一題多問,以最新穎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開發學生求異思維的目的。教育學生對教師設置的問題提出不足之處,進行質疑,培養學生能挑戰教師的問題能力。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在求異思維中學會否定,只有學會否定才會有批判,這就要讓學生獨立地去分析問題、去探索問題,對現有的結果持有懷疑、否定、批判的態度。因為有了懷疑,才會去探求,才會去否定,在否定中求創新。
四、充分利用教材的可讀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新編的思想品德教材不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作了重大的改革,由過去的高度統一,單一模式向多元化、系統化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土壤,同時也為教師的創新教育提供了依據,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本地的教學資源拓寬教學內容,不要受教材所束縛,不要成為教材的奴隸,要利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想一想、議一議、讀一讀等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學生學習的遷移性、指導學生展示討論。找出教材中的知識點與社會熱點、焦點的聯系,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索,用多種教學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思想品德課要把“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作為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目的不只是停留在對知識的掌握上,而要運用所學知識去觀察、認識、分析、思考,解決現實生活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也就是說理論來源于生活實際,而理論又要反過來指導生活實際。創新來源于實踐,所以要強調理論聯系時政、聯系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創造性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要求和體現,對它的深入探討和實踐將使教育發生可喜的變化,迎來中國教育的新的春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