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夏
我國對教學藝術的研究可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非常講究教學藝術,他要求教師因材施教,教學要言近而旨遠,由博返約,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教學思想,提出“教亦多術矣”,《學記》也對教學藝術作了大量論說,但那時對教學藝術的研究只停留在非概念化階段,沒有形成系統。直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才拉開了教學藝術研究的序幕,90年代掀起了教學藝術研究的熱潮,到21世紀初教學藝術理論日益豐富。教學藝術發生于學科課堂教學藝術,學科課堂教學藝術的研究有助于豐富和發展教學藝術論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筆者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進行考察,反思其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并對我國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走向出路做出展望。
一、新時期我國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概況
在讀秀中文數據庫中,筆者以“教學藝術論”為書名來搜索共找到46本著作,而以“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為書名來搜索,才有23本關于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專著。教學研究員符策震編著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1984)一書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地研究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專著,主要介紹了課堂開講藝術、提問藝術、講解藝術。陳國雄、崔巒主編的《全國特級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集萃》(1992)是一部由特級教師、教研人員或專家撰寫的課堂教學經驗總結、課堂教學實錄片段及其點評。全國知名語文教育專家孫春成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漫談》(1998)全書共70篇,列出了70種不同名目的教學藝術,優秀教師錢夢龍評價這本書是“一本實實在在的語文教學‘談藝錄”。孫春成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藝術》(2003)闡述了教學藝術概論,教學藝術的規律,語文教育的藝術,教會學生學習的藝術,發展學生思維的藝術,教學設計的藝術等內容。江西師范大學的熊大冶教授編著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2005)闡述了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對語文教師素養的特定要求,創造性地鉆研教學內容,認真仔細地了解學生,教學語言的延展、幽默、激情、教學節奏等方面的藝術內容,作者的論述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并非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對于讀者提高語文教學藝術有很大幫助。21世紀初的另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是重慶文理學院段昌平教授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2007)包括中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備課、教案設計、課堂教學、作業練習、成績考核、學法指導等教學活動,從教學藝術的視角出發來審視研究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內容全面豐富,具有系統性、實用性與可操作性,創新之處還在于闡述了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程改革教學的幾個問題。
筆者通過檢索“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1980—2013年)的全部論文,以篇名為檢索項,以“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為檢索詞,收集到有關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期刊論文共3967篇;檢索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為題名檢索到220篇論文。期刊文章如賀軍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探微》從語文教學的藝術美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和質量的角度出發,結合自身經驗從“授人以漁,強化主體意識”“以情出語,激起情感體驗”“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適時調控,掌握語言節奏”四個方面探討了語文教學的藝術和方法,道出了教學的真諦:語文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啟發、引導”;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學”。吳愛萍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一文以具體的課文為例,論述了一堂富有藝術性的教學,應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用設置懸念的方法可以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課堂教學節奏要張弛有度,教師應具備簡潔、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語言,但對于怎樣達到課堂教學富有藝術這一目的,文章只是停留在淺層的描述層面,沒有上升到具體的實施層面。董小多的碩士論文《李鎮西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探析》和祝金菊的《程翔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共同點是從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和課堂教學實錄出發來分析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表現。
研究發現,三十年來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成果,較多地涉獵導入藝術、語言藝術、提問藝術、板書藝術等教學技能的藝術層面,研究方法主要是個別經驗總結法。理清語文教學藝術研究的現狀,探尋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拓展其發展的路徑,無疑對我國的語文課堂教學研究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存在的不足
多年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充實了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理論和實踐,但我們必須以更客觀的視角來對其進行審視,揭示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一)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理論基礎較為薄弱
三十多年來我國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認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不僅研究數量較少,而且研究內容狹隘,缺乏理論基礎和深度。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理論基礎諸如藝術哲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藝術學、美學等,在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論文中很少論及,僅有的幾篇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碩士論文中出現了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力理論、美學原理,但是它們的研究與實際教學藝術問題聯系不緊密,僅起著點綴的作用。
(二)語文教學藝術形成機制的研究缺失
教學藝術鮮明的實踐性決定了教學藝術論必須直接解決教學實際問題,實現教學藝術形成的關鍵在于教學藝術的掌握。現有語文課堂教學藝術論其實只是教學藝術表現論,是對它的橫斷面的剖切,缺乏方法功能和動力功能,它僅能使人欣賞到“成品”教學藝術。已有研究成果充其量只是教學藝術表現論,它可以使教師對教學藝術有一定的了解,能使教師在教學藝術的追求中產生定向、定位作用,讓教師產生追求教學藝術的意向,但不能給教師提供教學藝術形成的方法和過程。這樣語文教學藝術就只能停留在少數優秀教師的表現或理論形態當中,不能被大眾所掌握,缺乏其應有的生命力。
(三)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缺乏學科特征性
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學科特征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共性來說的,而語文學科有其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任何一門學科都涉及文與道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例如,語文教學(包括外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文”,只用少量時間學習“道”。除語文、外語外,其他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道”,教師要用大量時間教授學科內容。而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在這一問題上似乎南轅北轍,用大多數時間來教課文的內容,我國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對此也缺乏關注。缺乏學科特征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談不上語文課堂教學藝術規律和理論的建立,語文課堂教學藝術論的學術性也難以保證。上述列舉的一些關于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成果多追求教學技能的嫻熟性,創造性不強。有些研究成果,如備課藝術、導入藝術、提問藝術和一般的語文教學論中教學技能的研究大同小異,缺乏針對性,教學藝術并非簡單的教學技能的呈現。
(四)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中教與學的關系失衡
已有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多數只重教的藝術而忽略學的藝術,導致教學藝術主體唯教師的畸形發展。孫春成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藝術》(2003)闡述了教會學生學習的藝術,發展學生思維的藝術,是新世紀初語文教學藝術研究的一大創舉,但總體來看,關于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策略的研究注重教師的表演,對學生如何學習、學習是否有效、是否促進學生的潛能發展的關注不夠。課堂教學藝術應該是教的藝術和學的藝術的辯證統一,語文教學藝術是師生在課堂教學互動中共同創造的,沒有學的藝術,教學藝術將不完整,教學藝術論應該是教論和學論的有機結合。從已有的文獻看,關于語文學習藝術的文章很少。
(五)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方法單一
新時期我國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存在的重大缺陷之一是研究方法單一。從已有的文獻來看,國內對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研究主要限于教學藝術的經驗總結,但僅僅停留在對經驗的描述上,沒有從一定的理論高度對觀察結果加以總結,探討內容主要限于語文教學技能技巧的特征、原則和方法策略等,對教學藝術與學生年齡、認知方式、思維特點、創造力等因素的關系,很少有相關的具有數據支持的實證研究。這可能與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理論水平較低以及國內學者偏愛定性、思辨的研究方法,缺乏實證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有關。不少研究成果的實質是個別教學經驗的匯總和描述,未能將其提升到普適性的理論高度,得出規律性的認識,導致其可操作性不強。
三、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展望
基礎教育語文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教學論的研究成果豐富,但是基于語文新課程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似乎停滯不前,進入沉寂狀態,從當前我國學校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課堂教學藝術的研究和實踐依舊是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研究者認為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領域已沒有什么新的方面值得研究,難道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難道是教育實踐領域突然少了語文教學藝術的創造?當然也不是。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共同深思。筆者認為要走出當前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形成機制的研究
研究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形成機制”,即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形成的目標與意義,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形成的保障系統,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形成過程,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形成的主體性建構和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形成的策略等,語文教學藝術形成研究可以增強教學藝術的作用力,其理論體系的建立會對教師的教學藝術形成提供方法指導,對教學藝術形成問題的系統研究還有利于教學藝術理論的實踐化。
(二)重視學習藝術的研究
學的藝術是教的藝術的起點和歸宿;學習藝術是教學藝術結構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研究語文課堂教學藝術要重視對學習藝術的研究,即語文學習藝術概念,語文學習藝術研究的意義,學生在教師教學藝術中的作用,學習藝術的培養,學習藝術的形成和特點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學習藝術特點。學習藝術可以使學生得以優化發展,它體現著教學藝術的實踐性,是教學藝術論進入應用領域的必經環節。要使教學藝術作為相對完善的整體進入教學論體系,必須將教的藝術與學的藝術有機結合起來。
(三)突出教學藝術研究的學科特殊性和一般性
第一,突出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學科特殊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的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我們站在新的角度和時代發展的高度對語文課程的性質重新定位,要求我們以這一性質為基礎來重新探尋語文教學藝術研究,提煉出體現語文學科特征的語文課堂教學新體系。
第二,研究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綜合形式?,F有的語文教學藝術研究突出的是某一教學藝術片段,難免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特點。因此,可以通過研究一整節課來體現語文教學藝術的綜合形式,從整體上認識語文教學藝術的效應。
(四)拓展研究方法
拓展研究方法,要求語文教學藝術研究要突破單一的經驗總結法,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切入研究。筆者認為,可加入定量研究和實證研究的方法?;诮虒W藝術自身的特殊性,其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乃至教育教學領域的其他范疇的研究有很大不同。雖然定性、思辨的研究方法是必要的,然而從保證教學藝術研究成果的科學化進而維護其學科合法地位的角度而言,定量和實證的方法同樣不可或缺,因此應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思辨研究與實證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從而為廣大教師提供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簡明實用的課堂教學藝術范式。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語文學科教學所關注的焦點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教學過程強調豐富學生的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注意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內容對學習的影響,在學習方式上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此,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提升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指導我國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符策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
[2]陳國雄,崔巒.全國特級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集萃[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3]孫春成.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漫談[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
[4]孫春成.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5]熊大冶.語文課堂教學藝術[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6]段昌平.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7]賀軍.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探微[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1).
[8]吳愛萍.語文課堂教學藝術[J].教育探索,2000,(01).
[9]董小多.李鎮西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9.
[10]祝金菊.程翔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D].魯東大學,2012.
[11]王升.如何形成教學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4—18.
[12]卞俊良.關于我國教學藝術研究方法的考察、反思與構想[J].教育探索,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