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中+
“語文課程標準”為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具有獨立閱讀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這一課程目標的關鍵詞是“自主閱讀能力”,這與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自主”的學習方式是一脈相承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從而提高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那么如何進行自主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一、激發興趣,尊重個體,引導學生樂于自主閱讀
梁啟超說:“一個人學生時期能否養成讀書興趣和讀書的習慣是件人生大事,影響其一生的幸福和發展。”可見興趣是觸發自主閱讀和培養閱讀能力的根本動因,是激發興趣開啟閱讀旅程的起始點。
(一)給予自主閱讀充足的空間
學生是閱讀的“主人”,教師要給予閱讀的主動權,給他看的條件,給他想的時間和說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充分閱讀。教師先要規劃好教學計劃,并將單元計劃告之學生,安排適量的自讀課時,鼓勵學生利用好時間充分地預習和積極思考,熟悉課文內容,獲得初步的感受。并安排“課前五分鐘”,由學生談初讀的體會,提出閱讀的疑惑;或者由學生介紹寫作背景和相關的故事。課后小結也可先由學生來說自己的收獲。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獲得閱讀的愉悅。
(二)激發自主閱讀的強烈沖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其強烈。”針對這種心理特點,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和熱情,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是極為重要的。在教學中可以引用詩詞、名言警句、成語典故、寓言傳說或者民歌名曲等,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想閱讀的好奇心和愿望。如在教寓言《愚公移山》時,先由《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愚公移山”的成語條目引出課題,引起學生對本課內容的重視。再讓學生聽江濤所唱的歌曲《愚公移山》,在高亢和雄壯的歌聲中,引發學生對愚公傳奇的浮想,意蘊豐富的歌詞在學生內心深處激起了對愚公志向和精神的贊嘆。學生受到歌曲的感染,產生了去發現探究愚公身上被后人所傳唱的精神內涵的想法,也就激起了學生自主閱讀的強列愿望。
(三)尊重自主閱讀的主體地位
課程目標指出“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就決定了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必須還學生一個自主閱讀的地位,把每一個在閱讀中的學生都視為一個獨特的自我。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需具備教育的民主思想,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不能把教材、教參和教師個人的解讀,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評價標準;更應關注閱讀過程的有效性,對文質兼美的范文的閱讀進行積累、訓練和感悟,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強調個性化的閱讀,從多角度進行自主探究,不求答案的統一,這才符合閱讀的規律,“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有各自不同的閱讀經歷,文學作品往往又有豐富的內涵,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和理解。例如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學中,由于學生對小說寫作的時代背景認識的程度不同,對主題的理解會得出不同層次的認識和結論,可以不求甚解,也可以深入領會。讓學生感到閱讀過程是自由的、開放的,只要讀,總有得,閱讀與快樂同行。
二、傳授方法,培養能力,引領學生善于自主閱讀
學生僅自主閱讀的興趣是不夠的,更要學會“怎么讀”。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學生只有掌握了具體的閱讀方法,才能真正有自主閱讀的實效。為此,教師要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指導,引導他們“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閱讀,提高閱讀的能力,教學生學會自讀。
(一)指導閱讀方法,注重思維訓練
教師要從實際出發,依據培養自主閱讀能力的需要,科學有序地制定閱讀教學的目標,有計劃、有目的的指導學生閱讀方法和技能。教師要選取具有典型性的篇章和段落進行解讀示范:如訓練學生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引導學生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指導學生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形象美;掌握想象的方法,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體味文章的意境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一旦形成了一定的認知結構,具有一定的知識,就可以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也就是通過新舊知識的同化,以獲得新的知識,并與原有的知識結構融會貫通形成新的認知結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知識的同化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最基本的方式。”因而閱讀教學要改變以往“死記硬背”機械式的枯燥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索的靈活應用的學習方式。不僅是閱讀方法的傳授,更是思維訓練的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可先由學生獨立研讀,自行發現問題。再由教師篩選學生的問題,確定新的探究目標,并作適當的閱讀指導和點撥,然后再由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自主探究,自行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和感悟,在閱讀中受到感情的熏陶,逐步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和能力。如在謝大光的《鼎湖山聽泉》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泉聲的形象時,要點撥學生抓住作者由泉聲引發的聯想,從泉水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聯想到“繞我膝下的愛女”;由歡快清亮的泉聲比作嬉戲的孩子。這樣易于學生理解泉水的活潑可愛,年輕充滿活力,泉水孕育了生機。再指導學生抓住泉聲“生命交響樂”的想象,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教師是指導者,指點迷津;學生是實踐者,自主發現。教師能指點一條路,學生可以豁然開朗,發現旨趣;教師能給予一點啟示,學生可以觸類旁通,深入拓展;教師能指導一些方法,學生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學生自如地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解決新問題,加以創造性地發揮,才能真正實現自主閱讀。
(二)勤動手善思考,促進習慣養成
自古就講究讀書方法:“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時要邊讀邊想邊畫,用橫線畫出重點句子,用波浪線畫出表達優美的句子和含義深刻的句子,用問號標出有疑難的句子,用著重號標出重點關鍵詞語等。在學生掌握圈點勾畫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運用批注法,在書的空白處,用旁批的方式對某一句子或段落作扼要評析,可以是對內容的概括、對語言的鑒賞或者對寫作特點的點評。也可以讀完后,仔細地回味,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運用圈點勾畫和批注的方法,養成勤動手善思考的習慣,促使學生既要讀懂文章,又要讀出自己的感想,讓學生讀中感悟。
葉圣陶說:“文學猶如采礦,你不動手去采,自然一無所得,只要你動手去采隨時會發現一些晶瑩的寶石。”讀書要勤于積累,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在讀時勾畫出富有哲理的語句、歷史典故、名言警句和生動精彩的段落,并摘錄成筆記,把自己的領會感想和啟發收獲記錄到筆記上,通過長期的積累,可以加深對文字的理解,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的習慣。
(三)鼓勵敢于質疑,勇于嘗試創新
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題。”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時要展開聯想和想象,或比較閱讀,或進行逆向、發散思考,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章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評價和質疑,讓質疑成為開啟學生自主性學習的一把鑰匙。
質疑是創新學習的起點。古代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和“于不疑之處有疑,方是進矣”就包含了創新學習的意思。“創新學習活動的過程,就是不斷質疑而后釋疑,不斷探索,不斷前進的過程。”因而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獨辟蹊徑,進行個性化的解讀,產生全新的看法。如在丹麥作家約翰尼斯·延森的《安恩與奶牛》的教學中,為了能豐富學生個體的認識,引導學生發現細節,多角度分析。在討論對小說標題的看法時,學生大都認同:這樣的標題表現了安恩把奶牛視為同等生命,體現了她善良和有愛心,表達了人與動物應該和諧相處的主題。但有同學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樣的標題可以表現奶牛是孤獨的,其實安恩也是孤獨的,她與奶牛為伴,只能與孤獨的奶牛交流,更體現了安恩凄涼的現實處境,表現作者希望人們關心身邊孤獨的人和動物。學生通過大膽的質疑,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獲得了新的認識,這是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最好方法。
三、延伸拓展,豐富體驗,引導學生深入自主閱讀
語文課程建議: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實現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僅要立足于課內,更要延伸到課外,要做到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拓寬閱讀天地,以課內促課外,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首先做好課內與課外閱讀的銜接。銜接是以課本內容為基點向課外延伸的閱讀。以一篇帶動幾篇,或是更多。如課內學了朱自清的寫景散文《春》和《綠》,可以向學生推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讓學生更好欣賞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生動絕妙的語言藝術。再如學了海倫·凱勒的《享受生活》,可以推薦整部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完整地了解一個感人、震撼的生命故事,從她身上找尋一種精神的激勵。這樣可以打通學生由課內通向課外的渠道,使學生走出狹小的教材閱讀圈,徜徉于廣闊的文學藝術殿堂。
學生的自主閱讀,倡導自主選擇閱讀內容,主動求知。面對浩瀚無際的書海,其中有許多是語文課程規定的書籍,有關成長的書籍以及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人物傳記、各類大家的散文小說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是學生不能不讀的書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喜歡選擇的話題,向學生推薦書目,引領學生課外閱讀的方向,向深度和廣度提高自主閱讀的興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為了更好地拓展學生的自主閱讀視野,還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品位高的讀物,如《讀者》《青少年文摘》等,也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在讀者心目中具有影響力的出版社和文章精粹的網站等。讓學生能廣泛的自主閱讀,有豐富而精彩的讀書生活,讓書香伴隨成長。
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閱讀的參與意識,始終關注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真正讓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讓自主閱讀能力成為學生終身的伴侶,真正成為其進步的階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鄧雪云.初中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初探[J].新課程學習,2009,(11).
[3]龔春燕.龔春燕與創新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