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誠+
眾所周知,閱讀能力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與閱讀如影隨形。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的閱讀的人,他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一直是困擾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難題。
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在閱讀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閱讀真正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之中去,成為未來學習的主要技能呢?筆者以為,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讓學生養成“樂于讀書,善于讀書”的良好習慣。
一、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讓閱讀成為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有了興趣,就會主動、積極地去閱讀和思考,把閱讀真正當作人生的一部分。而現代心理學之父皮亞杰也曾經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迸d趣是學生學習最直接、最原始的動力。只要是感興趣的事,他們就會不厭其煩地做。同時,學生的閱讀興趣又是有一定的年齡差異的。一般來說,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比較感興趣,我們就要從童話故事入手,提高其閱讀能力;中、高年級學生對戰爭題材、英雄模范人物、驚險神秘之類的故事產生興趣,我們就要把戰爭題材、英雄模范人物、驚險神秘之類的故事作為提高其閱讀興趣的抓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中找到閱讀教育的切入口,真正提高他們閱讀的興趣,并在這一過程中引導他們多讀一些文學和自然知識內容的文章,特別是多讀一些經典名著。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在平時工作中既要善于觀察,又要認真指導,善于引導,讓學生多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經典的名著,從而提高其文學素養。用閱讀為他們的未來奠基。
二、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變“要我讀書”為“我要讀書”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對話過程中,學生應該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而不是從屬地位。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學生都具有文本閱讀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新性,教師和學生,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而不是教師的附庸,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無法也不能夠代替,更不能夠剝奪。當然,在閱讀教學的這一過程中,教師也不會因為學生是主體而退居次要的或者可有可無的地位。教師必須作恰當的引導和幫助,從而在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產生思想的共鳴與碰撞。教師更要注重方法的指導。因此,從根本上說,閱讀教學過程就是師生共創的過程。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有兩個“要不得”:一是教師就像往口袋里放東西一樣,滔滔不絕地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要不得;二是僅僅讓學生跟著自己走,讓學生想教師之所想、答教師之所問的課堂教學也是要不得的。反觀我們今天的教學現狀,這兩個“要不得”的確是還存在。雖然,語文考試早就已經不再把語文課文作為命題內容,但有許多教師仍然是一篇篇課文照本宣科地去教,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依然是被動地接受者,這樣的教學模式,怎能提高閱讀能力?
著名教育專家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從逐句講解發展到講主題思想,講時代背景,講段落大意,講詞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來年了??墒且部梢哉f有一點沒有變,就是離不了教師的‘講,而且要求講‘深,講‘透,那才好。”時過境遷,可我們有的語文教師仍然按照老套路來給學生講課,并且生怕講得不深,分析的不透徹!這就如同我們把自己嚼爛了的飯菜再吐給學生吃,這樣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這種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學生雖然很輕松,聽不聽可以隨便。但是,久而久之,學生會習慣了什么都聽教師講,變得永遠離不開教師了,有時會產生教師不講課學生就無事干的現象,更不要說學生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了。
三、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技能
根據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情況的具體分析,筆者認為閱讀要更加注重從外化行為活動向內化行為活動的轉化和促進。因此,在中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下大力氣通過良好習慣的培養,使中學生形成有效的閱讀技能,從而提高閱讀的效率。比如通過強化閱讀的注意力的培養,學會快讀,學會瀏覽,突出閱讀內容吸收的選擇性和有效性;通過抓關鍵段、關鍵句、關鍵詞等理清文章的思路和要點,強化訓練閱讀文章的整體意識;通過咀嚼、品味重點段、重點詞句的語境義、象征義,提高理解分析能力;通過對結構形式的比較分析,提高閱讀的評價和鑒賞能力;通過聯想、想象思維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創新能力。在閱讀教學的總體操作上,筆者以為,我們可以著重培養學生在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從而達到形成閱讀技能的目的。
(一)整體感知能力。整體感知,作為傳統的閱讀方式,其實早就有了。如要閱讀一篇文章,一般都是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即“總—分—總”的方式。但語文新課標中的“整體感知”,是針對閱讀教學目標和人的整體發展而提出的新的理念。它不僅要求閱讀方式上達到“整體感知”,而且還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完成對字、詞、句、章及作者之間的多項交流,使文本、作者、讀者三者和而為一。使得關注“整體的人”的發展,為閱讀教學目標的根本實現注入了新的內涵與活力,使得當前閱讀教學更加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具體而明確的導向作用。
(二)理解分析能力。這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對詞句所作的解釋和對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所作的分解和剖析。要從根本上理解文章的含義,就要善于抓住關鍵段、關鍵詞、關鍵句,要注意前后關照,統攝整體,注重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分散到關聯的思考途徑;要分析作者的思路層次,分析材料和中心、材料和材料之間的內部關系,分析作者運用材料的詳略、主次與先后關系,分析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等,通過從整體感知入手到細部咀嚼的體會,進而對文章進行歸納整合,形成新的理解,從而實現螺旋式上升的新的理解分析能力。
(三)評價鑒賞能力。只有掌握了相當的科學文化知識、專業知識以及相關的語言知識,能進行抽象思維的閱讀者才能對文章進行評價鑒賞。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而且也能夠形成評價鑒賞能力。所以在初、高中階段一定要下大力氣培養學生對具體的人物舉動、故事情節、作品特點、某一觀點等作評價的能力,從而讓學生能寫成一點一議的小論文。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在評鑒欣賞中更加感覺其中的妙處,學生就更加喜愛這種方式,甚至有的學生還能在筆記本中主動寫評論文,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閱讀教學直接關系到各科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學生必須要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逐漸領會、理解課文及其他閱讀材料的意義,進而去學習寫作技能及加深對其他課程的理解和掌握。正因為這樣,我們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通過必要的語文課堂中的評價鑒賞能力訓練,從根本上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想象創造能力。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的文字。如果不展開聯想和想象,不懂得對文章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沒有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讀者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連作品所體現的基本的意蘊都難以理解。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像,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總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時間,更需要智慧。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培養,不斷訓練,一節課一節課地積累,一種能力一種能力地培養,提高閱讀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真正做一個閱讀教學的有心人。把學生培養成閱讀的愛好者和善于閱讀的高手,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