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麗
現代課程模式由傳統課程模式的過于偏重結論性、知識傳授、概念系統知識的掌握運用,向過程性、問題探究、情境建構、學會學習轉變。“學為中心”的閱讀教學,強調“能力”“意識”“視野”而不單單是“知識”。觀念決定行為,學法滲透于教法之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需要在教學中貫穿三個基本環節: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精心進行教學設計;靈活機動地實施教學策略。教師要做的不是控制學生,而是努力呈現感悟的課堂,做學生生命的牧者:解放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悟意審美;汲取作品蘊含的人文精神,促進學生生命人格的發展。
一、質疑促思,自主探究
當代課程改革的理念由傳統的教師組織學習內容向設計學習經歷變化,尊重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語文學習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而非居高臨下的概括灌輸。教師要把學習的時間、思考、對話、自主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解放他們的智力,解放他們的創造力和開拓精神,讓他們自主閱讀,自主表達,合作交流,變“學會”為“會學”。而主問題的設計和板塊思路不失為一種質疑促思,自主探究,生成課堂感悟的好手段。
主問題的設計。美國Merrill博士的“首要教學原理”指出:“當學習者介入解決實際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當激活已有知識并將它作為新知識的基礎時,才能夠促進學習。”教師可獨具匠心地設計一些新穎的激疑性、探究性、發散性的主問題,激發高層次的思考,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如促使人們進行對比的問題:“同樣寫水清澈,柳宗元和吳均有何不同?”要求人們綜合性思考的問題,如教學《最后一課》呈現:我不喜歡小弗郎士——我認為他不是一個好學生,因為他貪玩、總遲到、不愛學習,還不關心自己的國家……我也不喜歡韓麥爾先生———我認為他不是一個好老師,他體罰學生,拿戒尺打學生;還叫學生替他澆花;甚至他干脆給學生放假,自己去釣魚,還不認真講課。這是我的看法,請談一談你的看法(小組讀課文,勾畫批注,討論)。要求做出評價的問題,如《蚊子與獅子》的課尾設計:假設你是一只老虎,是森林公司的老板,因公司發展的需要,要招聘一些公司職員,正好有蚊子、獅子、蜘蛛來應聘,請問作為老板的你,你會招聘誰呢?你又會放棄誰呢?說出理由。學生回答會異彩紛呈(招聘蜘蛛:技術性人才;招聘獅子,獅子有絕對的實力,有正義感,可做公司的形象大使;招聘蚊子,因為社會需要敢于挑戰的人;三個都招聘,它們各有所長。絕對不會招聘獅子,會威脅老虎的地位;不會招聘蚊子,因為會捉弄老虎;不會招聘蜘蛛,它只會等待,機會不會自己找上門來)。巧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能激起思維火花,使大多數同學躍躍欲試。當然提問的最終目的是使人產生洞察力,而不是分享信息。所提出的問題最好是開放式問題,要求經過一番深層思考后才能回答。在教學中,也要教給學生在文本研讀的過程中發現并提出問題的技巧,鼓勵質疑文本,并引領鼓勵學生進行個性的合理解讀。這些質疑的過程,就是按照學情和時空推進的激活思維,推進生命的過程。
板塊式設計。由于學生的興趣有別,個性特點不盡相同,教師既要鼓勵他們自主選擇內容、自主選擇伙伴、或者自主選擇他們所習慣的方式呈現閱讀體驗,如朗讀、表演、表述……也要善于根據不同文體和自己的風格選擇恰當形式引領他們閱讀體驗。例如余映潮老師執教《沁園春·雪》的板塊式思路設計,精簡、優化教學環節,精妙的分層朗讀指導,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競技者、表達者、展示者,是以“學”為中心的生動的課中活動:1.讀出字詞句的力度。(上闋)2.讀出若干字的長度,如“望”、“惜”、“須”、“妖嬈”、“俱”、“數”。3.讀出幾個句子的高度(學生找出并齊讀下闋)。層次簡練,美輪美奐,給學生一種漸入佳境的朗讀感受,學生在吟詠之間領略到“吐納珠玉之聲”,在展示之時體驗“舒展風云之志”。又如《女媧補天》,以女媧摶黃土造人的神話傳說溝聯西方《圣經》上帝用土造亞當。使學生能夠形成縱橫交錯的知識結構和求異創新的思維能力。
充分時間思考。李希貴老師曾告誡過:“不要經不住課堂上的沉默,只有活躍氣氛而沒有屏神思索的和思維交鋒的課堂不是健康的課堂。”教師提問必須尊重學生思考的權利,中途不要有任何插話或干擾。不要因為暫時的沉默而慌了手腳,教師的喋喋不休、事無巨細、越俎代庖,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帶來的只能是學生的失語、人文的失落,也就聽不到學生生命拔節的聲音。“教”不僅僅意味著“先聲奪人”的積極介入,還意味著“欲擒故縱”的延遲介入,甚至“放虎歸山”的不作介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時要實施“主動撤離”和“適時登場”,要保證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思維空間,讓學生有充分時間去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二、對話互動,悟意審美
新課改迫切要求教師改變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由傳統的獨白式教學向交往互動的對話式教學轉變。“對話是一種創造行為”,應把它看作一種閱讀態度,一種研讀的方式,也是一種引導學生閱讀的語文教學方式。余映潮老師認為,閱讀教學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感悟、把握、領會優秀讀物的“秘妙”,就是“美”的發現,“美”的感悟過程。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思考,如何把孩子們眼中一馬平川的“康莊大道”還原為百步九折縈巖巒的“蜀道”,讓他們在擁有險境跋涉的艱難之后,終于看到風景。“學為中心”的師生互動對話,貴在引導深入探究文本內涵,悟意審美,繼而發現世界,通達自我的過程,而非結論。
文本細讀,深度挖掘內涵。文學大師的語言是具有生命的靈性的。王君說:“文本的細讀,是一種在混沌中出生入死沖殺突擊,歷經了脫胎換骨的靈魂歷練的生命之旅,非有九死一生執著不悔的精神不能開掘出語言的通途。”教學中要抓住文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詞句,從體驗語言入手,由一個字的推敲、斟琢、熏陶、感染,引導學生體悟到一個字背后的情感容量,把課上到學生的心靈里去。如《那樹》,樹被砍倒下時人們“只知”馬路上的路燈變得更寬闊了,卻“不知”什么的問題,引領學生探究出人類的盲目、愚昧、無知、妄為,感悟到語句意味深長,感情凝重,揭示了作者深深的憂患。再如胡適的《我的母親》一文,語言平白如話,不加絲毫雕琢,但質樸和平淡之中筆筆深情,副詞的運用更是平中見奇。除了仔細體味母親三次催人淚下的“哭”的細節,更要在“剛、就、真、實在、悄悄、最”和六個“從不”(從來沒有)等副詞表達效果上重錘敲打,體會作者強烈涌現的至真至純的愛母之情、敬母之意。微言之處有大意,尋常之處見匠心。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對文本探寶、尋寶的對話感悟過程,從而一葉知秋,窺一斑而見全豹,于無聲處聽驚雷。教師挑戰的不僅僅是文本,不僅僅是課堂,更是你的文化視野、言語稟賦、審美旨趣、精神高度還有生命境界,這是一種全方位的砥礪和修煉。
互文解讀,體味人文精神。人文性是語文教育的本質特征。教師要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精神的對話,心靈的交流,從語言中品悟,在閱讀中思考,讓課文里的人文精神自然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精神營養。例如楊聰執教《楊修之死》,當課堂上學生對“楊修之死”的認識傾向于楊修本身的恃才自傲,自取滅亡時,教師引導學生重新看楊修,屏幕出示李敖說的一句話。又四次展現相關資料,與課文進行了互文解讀,在對話中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進行更為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作者羅貫中在楊修身上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之悲,人才遭棄之痛,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文化心態:我們可以選擇韜光養晦的人生哲學,然而我們不應該鄙棄甚至打擊那些才華外顯、放曠直言之人。楊聰老師提供與文本相匹配的學習材料,選擇恰當的時機呈現,用知人論世的方法步步推進對話與“交流”,讓學生自學、自探、自己重新修正觀點得出結論。此時教師就像是站在那塞林格筆下的“麥田”的懸崖邊,不讓學生迷失方向的守望者。這種以學定教的教學,是從教學內容到形式的創新成長,是依照學情和時空推進的激活思維,感悟生命,浸潤生命的歷程。
endprint
假設重構,形成價值取向(批判或倡導)。教師在對話中引領學生假設重構,形成價值取向,其方式有文本角色體驗、角色內省、角色評價等。如全國一等獎的課例《小石潭記》:請以“柳宗元,我想對你說”為題,在文中找出融情于景的文句,與柳宗元對話。教師深情示范后學生思維活躍:伐竹取道——寄寓與世隔絕無人賞識,懷才不遇的憂傷;空游無所依——寄寓貶官永州報國無門的苦悶;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寄寓一生坎坷,前路渺茫;犬牙差互——寄寓仕途艱險......再如《春》,只有引導學生貼近兒童時代的自我,用純潔的兒童的眼睛和天真的孩子氣才能真正讀懂作者獨特的童真、童心和童趣,讀懂文中富有江南氣息、充滿古典詩情畫意的春之情趣美。教學《故鄉》:如果你來到了平橋村,你愿意和哪位小朋友交友呢?再如教學《老王》:你認為,在與老王交往中,“我”怎么做,日后才不會愧疚?教師創設有效的情境,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到教學中來,有更高的熱情和意愿去表達自己的觀點,闡述自己的看法,實現思維的碰撞,智慧的交流,讓個體生命在對話中綻放出五彩光芒。
三、建構體驗,蘊情感懷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于漪言,“教師要以作者之情化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點燃學生之情”。新課程強調情景建構,注重孩子在參與各項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獨特感悟,學到知識、發展能力。學為中心的感悟課堂,通過誦讀體驗、品味涵泳、聯想與想象、咀嚼與回味,從而撥動心弦,形成追求充滿人文情懷的、閃爍智慧光芒、蕩漾融融愛意的美的教育境界。
美讀、演讀,體驗情感的醇厚。詩人鄭敏說:“每個漢字都像一張充滿了感情向人們訴說著生活的臉。”誦讀是學生整體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也是獲得情感體驗的主要途徑。文學作品是生命張力的載體,包含著中國文化的血脈、根基乃至生命基因。教師只需督促誦讀,“放牧南山”,非誦讀不足以能激勵、喚醒、鼓舞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非誦讀不足以讓學生感悟到這些美文本身情感的溫度、深邃之意。有些散文如《那樹》的第八段:“星臨萬戶,天象莊嚴,可是樹沒有說什么,上帝也沒有-----”美文本身創設莊嚴、悲壯的氣氛,渲染了悲劇色彩。再如王君教授《老王》時認為《老王》其實是很難讀懂的,那壓抑在文字中的躲躲閃閃,那纏綿在語言深處的欲說還休。為此,她針對五處語言點,設計了五個多樣化的誦讀情景,努力化平淡為神奇:1.自述身世,理解老王被社會遺棄的痛苦。2.飾老王,創造性對話,理解老王沒有家人的孤苦無依。3.飾看客,“演說”社會閑人對老王的挖苦諷刺,理解社會對老王的涼薄。4.演讀老王和楊絳的對話:理解老王有“房”無家的痛苦。5.誦讀文中反復出現的“只”字,感受老王的走投無路。她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和富有探究、充滿樂趣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從而獲得心靈的理解、震憾。引領學生在演讀中體悟到最淺淡的文字,卻承載著一代精英知識分子對靈魂的叩問,從而對淡樸的文本產生深深的敬畏之情。
感性喚醒,建構人文情懷。文學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有位老師教學《歸園田居》,導入時播放了羽泉演唱的《歸園田居》歌曲,并展示歌詞,有效地引領學生的情感走向,激發了下文的深入探究。在課快結束時,此老師又展示了一系列材料:“‘開心農場的游戲”、“農家采摘游圖片”、“英國女王的‘后菜園”、“美國奧巴馬‘有點田”、“北京現實版的‘開心園”,喚醒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感受到了田園生活別樣的魅力,從而更好地領悟了陶淵明的情懷。又如《聊齋志異》設計結語:嘗盡世間辛酸,識遍人間艱辛,陣陣風霜化神奇,片片丹心寄聊齋。狐仙花妖亦懂情,一哭一笑皆醉人,最是書香能致遠,癡心浩蕩鑄經典,人鬼情未了,《聊齋》成了我們的、也是世界的《聊齋》。同學們抽空到“聊齋”坐坐!這樣的一些教學語言,不但能顯現出一種教學藝術,營造情感氛圍,還能促發學生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如此種種,詩意的課堂,精神的沉淀,情感的語文,才能培養出有思想高度,語言深度的文化人,真正實現語文的終極目標。
再如特級教師趙群筠老師上《春酒》,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作品文眼“到哪里去尋找真正的家醅呢?”的蘊意,課件出示琦君其他文學作品資料。這些文學作品的植入,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回歸到文化的大背景和傳統知識分子的鄉土情結之中。這是借助感性材料,建構情景,巧妙無痕地幫助了學生深切體悟到琦君特殊的鄉情。
語文教師,呈現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讓學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我,感悟自己,感悟人生。關注學生感悟是新課程教學的生命力所在,教師應以“學為中心”,努力呈現感悟的課堂,做學生生命的牧者。就像生本教育倡導者郭思樂教授所說: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知識的“纖夫”。當然,這并非是對我們當前教學模式的全盤否定,而是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對閱讀教學作出的必要調整、完善和發展。幾點粗鄙看法,慚愧貽笑大方之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4]廖肇銀.轉變學習方式: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J].江西教育,2003,(1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