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麗
一、小說之常態教學
小說——文學體裁四類別中的一大樣式。它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典型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我國四大古典名著無一例外都是小說,能通過歷史的積淀而流傳下來成為經典必定有廣泛的閱讀人群,深受人們的喜愛。而收入我們中學語文教材的無疑是經典中的經典,應該是所有文學體裁中最受歡迎的,但事實是怎樣的呢?以《孔乙己》一文為例,《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由于魯迅先生的作品思想深刻且富有批判精神,教學時每每要把孔乙己的形象落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上,把作品的主題挖到批判萬惡的舊社會、吃人的禮教為止,為了完成上述的教學任務,教師往往有如下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用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來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孔乙己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會意義。
3.品析魯迅深刻、辛辣的語言。
4.了解作者對腐朽罪惡的封建科舉制度和病態冷酷的社會的揭露和批判。
(二)教學環節(大致有如下流程)
1.梳理內容
2.分析人物形象
(1)孔乙己是個怎樣的人?(找出相關的語句)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2)學生找出相應的句子,讀讀、品品。
(3)師生共同歸納孔乙己的性格: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窮困潦倒但好喝懶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且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凄苦慘絕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又有質樸善良的一面。分析刻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明確各種描寫手法。
3.探究人物的社會意義
(1)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
(2)在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蝕下,民眾的麻木不仁。
(3)以丁舉人為代表的封建統治者的殘酷摧殘。
(這種高度一般的學生是很難企及的,大都要老師的分析和引導,甚至直接給答案。)
4.品味語言
品味文中意味深長的話。
5.探究主題
分析后歸納:這篇小說通過對孔乙己后半生幾個悲慘生活片斷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備受科舉制度摧殘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國民冷漠、麻木的狀態(這個主題大都也是老師照教參填鴨的)。
二、常態教學的弊端
在上述的案列中,我們看到教師板塊分析式的教學,主題背景式的挖掘,人為地拔高作品主題,忽視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閱歷,長此以往,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老師教授任何課型都把它分成幾個板塊,詩歌教學讀詩歌、品意象、探背景、挖主題;小說教學析人物、品語言、挖主題……課堂模式化,步步緊逼,沒有細品,沒有慢悟,沒有穿行文本的愜意,沒有師生同“歸”的會心,沒有“于我心有戚戚然”的快感和幸福。
第二,教師教授小說時,往往在文化意義的層面深度挖掘、過度挖掘,忽視了學生的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這種“過度”和“過深”就是一種極化,脫離了學生可以企及的高度,長期以往,課堂低效,學生的興趣黯然。
三、小說教學的探究
到底有沒有更輕松簡單的學習方式?更有語文味的學習方式?值得我們好好探究一下。
以《孔乙己》為例,讓我們先拋開小說的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單從魯迅作品的語言入手。他的語言是富有音樂性的,正如錢理群先生講的“魯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讀不可。魯迅作品里的韻味,那種濃烈而又千旋萬轉的情感,那些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都需通過朗讀,才能體會并觸動心靈……靠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捕捉感覺、產生感悟,這是接近魯迅的藝術和他的內心世界的入門通道”,這就告訴我們教學魯迅先生的作品,重要的不是分析,而是進入情境,獲得感覺和感悟。通過朗讀直抵作者的內心世界,觸摸文學的根本。但有教師擔心魯迅先生的作品晦澀難懂,不分析、不深挖,學生就讀不懂他的作品。其實也未必,王富仁先生就認為“魯迅作品恰恰是最好懂的,因為魯迅的作品里,充滿了人性的語言,是與人的最內在的感受結合在一起的。這樣的內在感受與少年兒童感受事物的方式,與一般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魯迅的童心和精神是和中學生相通的。因而“以讀代講”是可行的。
當然中學生閱讀魯迅的作品也會遇到語言文字的挑戰,魯迅的語言經常有反規范的創作,因此給予必要的點撥也是必要的。魯迅先生的作品是很豐富,但落實到一篇課文一節課時我們的教學目標要單純。綜上所述:魯迅先生的作品要朗讀,不能過分分析,同時還要有適時點撥。
四、“說讀法”在小說教學中的實踐
鑒于上述原因,筆者在教學《孔乙己》一文時,采取了說讀的形式,讀讀說說,說說讀讀,讀完全文就學完全文,不過分探究主題,教學目標單純。教學設計如下:
(一)教學目標
1.在說讀中感受人物形象
2.在說讀中領略魯迅語言的魅力
(二)教學方法
說讀法
(三)教學流程
1.以孫伏園對這篇作品的評價導入
2.教授課文
教師聲情并茂地讀課文,整段、整篇讀,學生美美地聽,讀到有意味處駐足說一說,說完繼續讀,讀讀又說一說。下面列舉一小段:
師:“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圈出“踱”字,“踱”是什么樣子?誰能描述一下。
生:慢慢走。
生:很高傲的樣子。
師:怎么個高傲法?能描述地更具體點嗎?
生:昂著頭,兩只手放在背后,邁著八字步傲慢地走進店里。
師:后面還有一句‘慢慢坐喝,體現了什么長衫客人怎樣的心理?
生:自我感覺良好。
生:自大
(師繼續讀)
師:“羼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柜又說我干不了這事。”從這句話中我們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羼水是家常便飯。
生:這家店經常羼水。
(師繼續讀課文)
……
五、教學反饋
下課鈴響的時候學生還意猶未盡,事后學生反饋這是他們最喜歡的上課方式,整堂課的氛圍很輕松,學生聽得很認真,課堂反應很最熱烈。沒有了分析、深挖,學生對主題理解得怎么樣呢?從事后的作文《我身邊不幸的人》來看,“不幸的人到處都是,他們需要社會人的關懷幫助,多幫助幫助不幸的人吧。也許是一件舊衣裳,也許是一張有體溫的鈔票,也許是幾個冰冷的硬幣,但是對他們來說都是困境中的一縷陽光”、“……過了兩年,聽大伙說,雄平被汽車撞了二次。又聽說,他到大城市去了,被一個人家收養了。他是我們村不幸的人,在人們的打罵下生活?!薄麄円呀涱I略了小說的風格,寫作時不知不覺帶上了些許魯迅式的客觀冷靜,這就是對這節課最好的證明。
后來這個小說單元筆者都是這教學的,從學生們的眼神中筆者收獲了作為教師最高的獎賞——喜愛上課、喜愛上語文課。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闭Z文教學在滿足學生獲取知識愿望的同時,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追求,用“說讀法”教學小說是種不錯的嘗試。
參考文獻:
[1]錢理群.錢理群:和中學老師談魯迅作品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3,(1).
[2]王富仁.魯迅論集[M].北京:北京新聞出版社,2011.
[3]錢理群.經典閱讀與語文教學[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