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內容摘要】課堂教學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它是以教材文本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因為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經典之作。每一篇都飽含著作者熾烈的情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尊老愛幼、誠實守信、艱苦奮斗、堅貞不屈……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緊扣語文學科思想性、人文性、德育性的特點,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滲透德育教育。本文從“以語文課堂為‘主渠,以課內各個教學環節為‘切點,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強化德育教育。”以期實現德育與智育的統一,教書與育人的統一,從而達到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課堂 教學環節 德育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這就是說,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除了教會學生應會的語文知識,也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語文教育的德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所面對的是一群身心成長都處于關鍵時期的中學生。優越的生活條件滋生了他們嬌慣任性、突出自我、個性強等缺點,尤其是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特別突出,在學習上沒有耐心和進取心,在家里和學校不懂尊重家長和老師。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筆者深感身上責任的沉重,所以我們在課堂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育學生如何做人。
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滲透德育呢?筆者就自己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做的一些不成熟的嘗試,簡單談談。
一、研讀文本,彰顯作品的思想性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與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不僅充滿古人才華的藝術性,而且極富思想性、人文性、德育性。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備課時一定要深入研讀文本,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道德意義。
如在教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時,就可以結合本文的實際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像這樣的課文還有《巍巍中山陵》《新聞兩篇》《老山界》《草》等。再如《皇帝的新裝》雖然是一篇童話,但通過對文本的深入解讀,誰又能說它不是在說一個誠實守信的故事呢!讀完這篇童話,我們雖然會嘲笑那個愚蠢的皇帝,但是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幾乎人人都違心地說假話這一現象,再讓我們聯想一下我們身邊的“誠信危機”“食品安全問題”。如果我們能從“誠實守信”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定會取得不一樣的德育成效。
二、精心導入,始能潤物無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新課的導入則正是一節課的開端。新課導入所用時間也許不長,所用話語也許不多,但是作用卻不容忽視。作為教學過程的開始環節,就如戲曲的“引子”,影劇的“序幕”一樣,如果導入的成功,學生就會對新知識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認知欲望。“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導語更是藝術中的藝術,每一節課開場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育教學的效果。
筆者在教學列夫·托爾斯泰的《七顆鉆石》時,先設計好了這樣一個導語:2008年5月12日地震發生時,四川省青川縣木魚中學初一13歲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當她意識到發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進宿舍,將十多名還在午休的同學從床鋪上搖醒逃生,自己卻失去最佳逃生時間,被壓在廢墟下。50個小時后,她憑著巨大的求生欲望和驚人毅力,在救援人員的幫助下獲救。何翠青是木魚中學最后一個被救學生,由于重物長時間擠壓肌肉組織壞死而永遠失去了右腿。記者問這位堅強的女孩“你后悔嗎?”她搖著頭哽咽地說:“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沒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學”。愛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我們必須從小就要學會關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一個童話故事,并試想一下如果故事中的小姑娘沒有一顆鉆石般的愛心,故事的結局會怎么樣?通過這樣的導入,可以引發學生的閱讀動機,調動學生內心的積蓄,隱埋的情感,從而認真地去閱讀,體會,去認識愛心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思想得到升華。
三、巧設問題,力求觸動心靈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課堂中,教學問題的設置是要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有教育意義的問題才會真正對學生心靈有所觸動,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進而實現自我教育與成長。教師在上課前要深入鉆研教材,認真研究學生,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難點的需要,科學地設計問題。語文課堂的“提問式”教學,應不僅體現出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完美結合,更應該努力讓提問成為架設教師與學生對話的橋梁,成為幫助學生道德成長的紐帶。
如學習《甜甜的泥土》這篇課文,分析人物形象時,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小說中的‘她,這位離異的母親為什么這么傷心呢?”學生答:“因為母親深愛著兒子,卻沒見到自己的兒子。”筆者又問:“你們的父母是否也非常的疼愛你們呢?”全班異口同聲道:“是的。”這時,筆者順其自然的說:“是啊,世界上也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味付出而不求任何回報的,他們只想看到子女圍繞身邊,幸福平安就很滿足了。但現在有些同學常常不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有時甚至頂撞父母。你們知道,父母的心會很痛、會流血嗎?”剛剛還很熱鬧的課堂,一下子就安靜了下來,有的學生低下了頭,很多女生的眼眶中都溢出了淚光。筆者接著又說:“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珍惜,做個……”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四、重視小結,水到自然渠成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是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他明確要求學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養。課堂教學總結是在一堂課結束前教師與學生共同對課堂用到的知識點、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的總結。課堂小結在語文課堂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一節課小結做得好,不僅可以進一步強化課堂學習的內容,使學生的語文知識得到梳理,能力得以強化,更能使學習方法得以歸納,思想情感得以升華。還可以給學生留下更多思考探究的空間,激發他們課后學習的興趣,達到一種課雖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在指導自讀課文《始終眷戀著祖國》時,筆者做了這樣的課堂小結:“無論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個師。”這是當年美國的海軍次長對一位華人下的評語,他不是別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錢學森。優厚的待遇、先進的科研條件、甚至生命的威脅,都沒能阻止錢學森回國的決心,堅貞不屈,矢志不渝,最終回國。想到歷代國家衰微外敵入侵之時,有人誓死抗敵,有人茍且偷生,也有人屈膝投降當漢奸,對比鮮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在國家需要之時,我們挺身而出,甘灑熱血,這樣才能創造出輝煌的人生,這樣的生命才會更有意義。
梁啟超在《教育與政治》《為學與做人》兩文中寫道:“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代人。”陶行知指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總之,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加強,不僅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回歸,更是一種社會的需要。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要充分挖掘經典中的德育素材,依據語文學科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點,以文之“活水”,啟道之“清渠”,來塑造學生的靈魂,使學生將來能成為德才兼備的國家棟梁!善莫大焉!
【參考文獻】
[1] 蘇正芳. 道德教育論[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版.
[2] 鐘萍. 德育滲透要有征對性[J]. 大連理工出版社,1998.3.
[3]《新課程〈教研〉》,2011年04期.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