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玫
古典詩詞,以生動、形象、精煉的語言,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古典詩詞內涵豐富,有意境,有情懷,還有哲理。詩詞教學既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學習欣賞古典詩詞,是一個由淺入深、逐層推進的過程。
教會學生賞析古典詩詞并不難。只要按照一定程序進行,就能達到預期目標。事實上,每一首古典詩詞,都會給讀者交代一些要素,比如時間、地點、人物及其動作和感情等。在學習欣賞時,若能抓住這些要素進行分析,就能準確把握詩詞內涵。具體來說,可以從意境、情懷和哲理等方面入手。
一、從題目和作者出發,把握詩詞意境
意境是詩詞的靈魂,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有很多古典詩詞,在題目中就已經顯示了意境。在題目中,有概括內容的,有提示線索的,也有表示情感的。同時,詩詞作者的身份、地位和所處的時代都會在詩詞中烙上印記。借助作者所處的時代和風格流派等材料,就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詩詞意境。
例如,明朝愛國將領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題目中石灰之潔白,暗示了作者高風亮節的品質。惟有愛國將領之身份,才有“粉身碎骨渾不怕”之精神。這首詩的作者于謙,是一位與岳飛齊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潔、正直的清官。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與惡勢力抗爭的精神。這首詩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再如,唐朝詩人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題目中的一個“別”字,將惜別之情、關切之心表露無遺。前兩句,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唯見遙空斷雁;北風呼嘯,大雪紛紛,送別知心朋友;狂風暴雪,寒之透骨;友人別離,痛之揪心。后兩句,是對朋友的勸慰:不要擔心前邊路途上沒有知己,像您這樣有德有才之人,全天下的人誰不知?這是對友人的寬慰和勸勉,在這寒冷的風雪中,給友人以溫暖和振奮!話說得多么響亮!多么有力!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用希望以激勵和安慰。
二、從關鍵詞匯出發,感受詩詞情懷
鮮明的形象,強烈的情感,和諧的韻律,是古典詩詞的特點。詩詞,離不開一個情字。學習欣賞古典詩詞,要從關鍵詞匯出發,并以此為主線,把握和感受詩詞中所抒發的情懷。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詩中的關鍵詞匯,就是一個字“喜”。在領悟詩詞的真情實意時,必須順著“喜”字進行:“知時節”的好雨通人性,在人們需要它時就來了,此為一喜;“潤物細無聲”,唯恐驚擾世人,令人生愛,此為二喜;“云俱黑”,濃云滿天,應人之需而下個通透,此為三喜;“紅濕”、“花重”使人想象出潤物的效果——春花更嬌美,春色更怡人,此為四喜。全詩不著一個“喜”字,卻無一處不在寫“喜”。
經歷過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溫暖;經歷過旱災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貴。所以當春雨來臨之際,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詩中描繪了春夜雨景,謳歌了春雨滋潤萬物之功。
詩中從所聽寫到所見,從當夜想到清晨。結構嚴謹,描寫細膩,語言精煉。詩中句句繪景,句句寫情,不用喜悅歡愉之類詞匯,卻處處透露出喜悅的氣息、明快的情調。
三、從詩詞全文出發,領悟詩詞哲理
古詩詞以精煉生動且有節奏韻律的語言,表述了深刻的意境,抒發了強烈的感情。不僅如此,詩歌中還飽含著豐富的哲理。要了解詩人的心聲,除了要理解詩歌字面的意思,還要探究和發掘詩歌內涵,把握和領悟詩詞中的哲理。
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人在前兩句給我們創造出了一幅壯闊的畫面: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在這畫面里飽含了豐富的思想情感和宏大的氣勢。壯麗的畫面,令人振奮,令人激動。激發了人們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詩人在后兩句中,揭示了一個的哲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要想看到更多、更美、更加壯闊的畫面,就需要更加勤奮、更加努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的縱橫兩方面。在“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而生動地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在古詩詞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詩詞的意境、情懷和哲理等之外。還可以借助于現代教學技術,顯示一些相關的影像資料,展現詩詞中表述的情景和畫面。進一步觸及學生的內心深處,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以達到深化情境、取精攝魂的教學效果。
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們都有悟性與靈性,對于古典詩詞都具有一定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只要教師們引導得法,學生們就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學會賞古典詩詞,并能掌握方法、學以致用。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