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其
摘 要:在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作者提出了端正學生對“說”的正確認識,激發學生對“說”的濃厚興趣;開展學生練習“說”的活動,提供學生練習“說”的平臺;明確要求,多加鼓勵,提高學生“說”的能力等。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口頭表達;成才
口頭表達能力是指用口頭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以達到與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種能力。在多元智力理論中,口頭表達能力是一項重要的指標。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實驗”六大行動之四,即提出讓每一個學生都講起來。他認為“話語能力是一個人終生最有效的重要本領。”講話是一個人展示才華、與別人溝通的基本能力。在當今這個人際交往頻繁的時代,“說”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那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學生在“說”上表現如何呢?有些學生是不能說,回答問題時聲音細弱蚊蠅,上臺演講時面紅耳赤。有些學生干脆是不愿說,連回答問題都不樂意,久而久之,就變得“默默無聞”。也有些學生想說也能說,但往往是詞不達意,或者 “這個”“那個”之類的口頭禪多若牛毛。真正能說得好、說得到位,實在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生自身的不重視。認為 “說”不過是張口說話的簡單事情,不需要學習訓練;另一方面是教師忽視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認為考試是書面形式,說好說壞無關緊要。讓學生回答費時費勁,既耽擱時間又影響授課效果。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上述令人擔憂的現狀,使我們急切地感到加強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教師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在最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在課程目標部分里明確要求:“學生要形成口頭和書面語言,以及圖表等形式陳述歷史的表達能力。”那么如何來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呢?我在教學中進行以下的實踐和嘗試。
一、端正對“說”的正確認識,激發對“說”的濃厚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對人腦思維的一種激發,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初中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也有渴望表現自己才華的急切愿望。為了激發興趣,我們首先就地取材,從歷史課本中援引了很多學生熟悉的人物和場面:從中國歷史看,戰國時代:前359年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商鞅與他們進行針鋒相對的辯論,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舊貴族所謂的“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做了輿論準備。課本上“商鞅舌戰圖”插圖,反映的就是這場辯論。商鞅以自己雄辯的口才最終說服秦孝公堅定地支持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從世界歷史看,類似的例子也舉不勝舉。在古代雅典的公民大會上,在討論軍國大事或審判高級領導人時,經常會出現唇槍舌劍,往返駁詰的場面。在古羅馬的元老院,元老要通過妙語連珠的精彩演說贏得眾元老的支持。實踐證明教師在“說”的問題上有意識地引導,能端正學生對“說”的正確認識,激發學生對“說”的濃厚興趣。學生們被歷史人物的侃侃而談所打動,欽佩他們的語言藝術,折服他們的思辨能力,同時也體驗到“說”的巨大能量。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事例也證明了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性。班干部競選中的自我推銷、師生學生間的人際交流等都需要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因此,學生也逐漸認識到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并對此產生了興趣。學生從羨慕別人逐漸到希望自己也能成為“能言善辯”者,在大庭廣眾面前也能口若懸河地發表演說。那么此時所需要的就是老師為他們創造鍛煉的機會,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
二、開展練習“說”的活動,提供練習“說”的平臺
和讀寫能力的培養一樣,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是通過不斷的練習獲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目標、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要持之以恒。
(1)充分利用課堂提問。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與對話是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基本方法。但是長期以來的“滿堂灌”使學生學習歷史時基本上是緘默,幾乎喪失了“說”的欲望和能力。因此,課堂教學中變“一言堂”為“群言堂”,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口頭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練習中學習,在練習中提高。從最簡單、最普遍的課堂提問開始,教師在備課時多設計學生愛說想說能說的問題。例如,在講授商鞅變法時,教師可以設計 “人物配音”的活動。根據“商鞅舌戰圖”,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發揮豐富的想象力,為圖中人物配上恰當的臺詞。授課中還可以根據課堂發展生成的話題引發學生的 “話泉”。如在學習“戊戌變法”這一課時,預設的問題是對譚嗣同的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理解。但學生的回答很快集中到譚嗣同的去留是否值得這個問題上去了。這個問題爭議很大,很多學生都躍躍欲試。這時我決定讓學生暢所欲言。經過充分的討論,學生漸漸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命觀和價值觀。以歷史人物為例,我們每個人應該學會樹立自己正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課雖暫時偏離了航線,但對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學生既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鍛煉了口才;同時思想又經受了一次辨析,得到了提高。這樣的效果不正是我們的教學所追求的嗎?
(2)借鑒嘗試課前演講。每次觀摩語文公開課,發現課前演講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演講本身的內容也許與講授的課文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學生完成演講所涉及的“聽、說、讀、寫”卻是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那么學生陳述歷史的表達能力能否也通過課前演講來加以培養呢?因此,在七年級的歷史教學中我開啟一扇“歷史之窗”,開始歷史課堂上課前演講的嘗試。
在每節課前預留5分鐘“歷史之窗”的時間。由一位學生走上講臺介紹一個書本之外的歷史知識給全班同學聽。上臺演講的學生以自動報名為主,一般提前兩個星期確定名單,留有充足的準備時間以便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學生選擇的內容比較自由,可以介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文物或與歷史有關的成語典故等。在主題的選擇上通常會考慮兩個因素:一是資料的收集。資料豐富,收集容易,學生就有話可說,在材料上也有取舍的余地。二是學生的興趣。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說者和聽者都容易參與。
學生覺得這事很新鮮。他們會積極主動地搜尋閱讀各種書籍,如《上下五千年》《歷史名人小故事》,還利用網絡進行搜索。學生確定的主題很廣泛,除了無字碑、康熙等熟悉的人、事外,還有清朝科場的準考證、清朝時期宮廷油畫等等。學生在選取內容之后又反復熟悉,精心準備。但真正走上講臺面對幾十雙眼睛時,往往再難重現課間侃侃而談的風采。要么照本宣讀,要么兩眼緊盯地面或是天花板,如背課文一般越背越快,如果忽然忘了某個人名、故事環節,就會因此緊張,甚至陷入窘境。還有學生會不自覺地出現各種小動作,或反復重復一些不必要的連接詞。上述種種都是學生在講臺極易出現的現象。這時教師須提供大量幫助,要抓住適當時機點撥應變能力及表達技巧,如突然忘詞時,可如何冷靜處理自圓其說,以及糾正學生在表達上的一些缺點,如反復使用的口頭禪,習慣性的小動作等。
隨著試驗的開展,我又將點評工作也交給學生一并完成。因為要擔當評委的職責,所以他們聽得更專心。學生基本上都知道從內容、語音、語速、語調等幾方面進行評價。一些學生學會了邊聽邊寫,記下同學的精彩、寫下自己的火花。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評語是:這個同學今天的表現比上次語文課上的演講進步多了!是呀,教師多提供一次練習的機會,學生就多一次進步的機會。
這樣的課前演講,以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為切入點,滲透著對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綜合判斷等能力的培養與鍛煉,為學生的全面提高做好鋪墊。
(3)扎扎實實上好活動課。為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人教版的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推出歷史“活動課”。歷史活動課與常規歷史課之間是相輔、相補、相成的關系。在常規歷史課中掌握的歷史知識可以通過歷史活動課去體驗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其中很多歷史活動課都需要學生以口頭表達的形式來實踐完成,如組織辯論、模擬的時事報道、展開歷史論壇等等。因此,扎扎實實上好歷史活動課也是培養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七年級上冊中學習“秦王掃六合”和“伐無道,誅暴秦”兩課之后,結合活動課內容組織一次有關秦始皇功過的辯論。“13歲和你一樣的年齡,他已做了秦王;22歲已親自處理國家大事;到39歲時,滅掉六國統一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就是這樣一個人,有人說他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有人說他是暴君,你認為秦始皇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這個話題對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他們很快分成了兩組:“政治家組”和“暴君組”。為了能有話可說,去圖書室、上因特網,廣泛搜集資料。在做好認真細致的準備后,學生們躍躍欲試。他們推薦膽子大、口才好的學生作為代表進行了激烈的辯論。
八年級上冊中以“侵略與反抗”為主題,以富有正義感的當事人的身份,模擬進行新聞時事報道——向世人報道發生在鴉片戰爭時期,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中國軍民的抵抗。學生個人撰寫報道初稿,然后由小組審議修改,最后采用“新聞發布會”的形式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既加深對近代列強侵略中國和中國人民進行奮起抗爭的理解,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又提高運用歷史知識、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八年級上冊中學習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之后,開展歷史小論壇活動。要求學生以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救亡圖存,力圖實現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為主題,在歷史論壇上發表見解。通過這樣的活動,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歷史論述的特點。知道什么是論點、論據,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又可以通過近代中國人救國救民之路的討論,培養學生關心國家前途和祖國命運的社會責任感。最重要的還可以提高學生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以上這些活動課教師若按照要求,與常規課一樣認真組織教學,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等均能得到提高。
三、明確要求,多加鼓勵,提高 “說”的能力
(1)明確要求。從最普遍、最基本的課堂提問開始教師就要明確“說”的要求。要求學生說普通話,要發音準確,吐字清晰,聲音響亮。在課前演講和歷史活動課中,更強調發言學生要儀態大方、舉止端莊。語音、語調要有起伏,抑揚頓挫;表情手勢要恰當配合,以增強說話的感染力。
(2)多一些鼓勵。課堂教學中,靈活機動地設置最佳“語境”,創設一種學生敢說樂說的氛圍,教師要始終注意調動和保護學生“說”的積極性。在學生說話后要有鼓勵性的評價,發現學生有微小的進步,也要給予表揚,增強他們當眾說話的勇氣和信心。
口頭表達能力是學生走向社會,立足社會終身受用的能力,關系到學生今后一生的發展。我們應抱著對社會、對學生負責的態度,把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擺到素質教育應有的地位。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多設計一次活動,多提供一份機會,多表露一絲贊許,學生會說得越來越響亮,越來越精彩!
(江蘇省宜興市樹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