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一、從生活點滴中滲透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很好地闡述了教育包含于生活之中,“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
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幼兒學習的榜樣,平時我們要善于做一個有心人,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舉止,給幼兒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晨間幼兒來園時,我們除了要熱情接待他們,還要有禮貌地和幼兒打招呼,引導孩子們也能禮貌地說聲:“老師,早上好!”課間游戲時,常常能聽到孩子們在游戲時發生爭執,這時候就會有幼兒來告狀,遇到這樣的情況,我首先會向他們了解事情的經過,而不是直接批評指責幼兒,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詢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在交談中幫助幼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能自己來解決問題,以后再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們就知道怎么做了。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教師要和幼兒成為朋友,錯怪了幼兒要主動說聲“寶寶,對不起”,幼兒幫助了你要說聲:“謝謝,你真是個能干的寶貝!”靜下心來多與幼兒進行溝通,多發現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多拉拉他們的小手,摸摸他們的頭,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
二、選材內容需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
材料是幼兒游戲的物質基礎,是幼兒游戲的工具。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游戲材料,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點,但都要以幼兒的操作為基礎,具有可操作性。
孩子們對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有一定的興趣,如有趣的磁鐵、水、豆子、小汽車等等,教師可以從這些東西入手,激發幼兒再次探究的興趣。在活動課“有趣的氣味”中教師提供了很多的小瓶子,瓶蓋上戳一個小孔,讓幼兒聞聞,猜猜里面裝的是什么,為了避免幼兒從顏色上面進行區分,可以在瓶子的外面包上漂亮的彩紙。幼兒邊聞邊議論:“這個是醬油,這個是醋。”大家都覺得自己的鼻子是最靈敏的,在區角里通過提供記錄表,讓幼兒把自己的猜想大膽地記錄下來,在猜想的基礎上進行驗證,發現結果。
三、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全面發展
課堂上,有的孩子喜歡舉手,而有的卻不喜歡。其實他們并不是不想舉手,關鍵是他們真的不知道怎么說。我也試過叫一些內向的孩子來回答,孩子還是說不出來,從中我發現,其實是我們使用的方法不對,應從幼兒本身的能力出發。簡單的問題我們可以請一些能力比較弱的幼兒來回答,使他們享受成功感;有的問題比較難一些,我們可以請能力強的幼兒來回答,慢慢加深問題的難度,由淺入深,使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回答,都敢于表現。班里有個調皮寶寶,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影響旁邊的小朋友。在一次美術活動中,他畫好了,而且線條裝飾得很不錯,我表揚了他。以后每次看到我在做東西,他都會問:“要不要幫忙?我幫你去拿剪刀、我幫你去拿紙吧。”他常在其他孩子面前說:“你看李老師夸我是個愛勞動的孩子,你們都沒我能干。”勞動使他感到快樂,感到幸福。
四、教學做合一,區域材料具有延續性
陶先生主張“教學做合一”,我們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學。一節課教完之后,幼兒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和教師所花的時間是成正比的,如果光靠課堂上老師所教的內容,幼兒不可能真正得到內化,因此,可以創設區域活動,讓幼兒在邊玩邊學中鞏固所學知識。比如在主題“你快樂、我快樂”中,通過在生活區提供鞋帶讓幼兒練習系鞋帶。以兒歌的形式教幼兒系鞋帶的方法,讓幼兒在熟悉兒歌的基礎上掌握系鞋帶的方法。在語言區中,通過投放一些有關“花燈謠”的圖片,讓幼兒邊看圖邊講述,幫助幼兒掌握兒歌的內容。在班級區域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很多的操作材料,不斷吸引幼兒操作的興趣,不斷改變操作材料,以便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通過幼兒的不斷試驗和探索,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讓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感。
教師要多創造機會,讓幼兒學會交往。交往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同伴之間的交往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相互學習的機會。一位好的教師不僅是幼兒學習的榜樣更是幼兒的朋友。如在一節“有趣的圖形”中,大部分幼兒都說出了圖形的種類;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只有一個幼兒對我說:“老師,這個是黃色的三角形。”是的,這些圖形還有各種不同的顏色,你的回答真完整。我從這個孩子的口中捕捉到了有價值的信息,在接下去的活動中,我請幼兒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我看到了XX顏色的圖形。”
若想得到幼兒的喜愛,就要用自己的熱情和朝氣去感染幼兒。教育工作,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工程,需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只有不斷加強學習,才能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自身的內涵,才能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江蘇省昆山市花橋曹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