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美娜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把寫作的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一個過程。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應該如何進行作文教學呢?
一、激發寫作興趣,讓學生快樂寫作
“興趣”是指一種學生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是一種內在動機,屬于非智力因素。興趣是引導學生寫作的起點,如果學生對寫作感興趣,那么他們就會想寫和愛寫作文。教師在出作文題目的時候,宜新不宜舊。舊的作文題目會使他們對作文產生討厭的情緒。而有特色的作文題目,會使學生一看到題目就產生興趣,思維會活躍,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就會寫出有特色的作文來。比如當學生為班級參加唱歌比賽獲得第一名的時候歡呼雀躍,我就及時布置學生課后寫一篇《我們班級獲獎了》的作文,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寫出了我們班級因為大家一起努力而獲獎的高興心情,從而增強了寫作興趣。
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小學生因為年齡小,認識事物都是由直觀再到抽象,由感性再到理性,他們對于比較直觀的形象或者鮮明的事物就會很感興趣。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枯燥的文字資料變為生動的、具體的彩色圖畫,通過創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小學生心中的表達欲望,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快樂地寫作,提高了作文教學效率。
二、聯系生活實際,讓思維盡情馳騁
葉圣陶說:“生活就像源泉,文章就像溪水,源泉源源不斷、不枯竭,溪水當然就會流個不停。”此話具體而形象地道出了生活和作文的聯系。教師要抓住習作之“流”,就必須抓住生活之“源”。《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寫作教學要進一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表達真實的感情。教師要讓學生的作文生活化,讓學生的思維盡情地馳騁。”
(1)走進生活,真實體驗。我們提倡學生“真實地做人,真實地思想”。要使小學生的習作流出“真實”的水來,教師就應該把學生從過重的語文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大自然,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體驗生活的樂趣。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留心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讓他們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通過作文真實地表達出來。
(2)再現生活,大膽想象。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各異,思維方式也存在差別,所以他們創造新形象的過程也會與眾不同。因此,要鼓勵學生在生活的基礎上大膽真實地想象。魯迅先生說過:“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經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這些生動形象的內容一旦進入學生作文,會讓學生的習作更加豐富多彩。”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認其習作的真實性。因為想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他們的思維寬了,習作的內容就絢麗多彩了。這是他們靈活豐富的思維成果,是他們發自內心的童真童趣的美好再現!一次,班上的一個同學寫《二十年后的聚會》,里面想象了二十年后師生相聚的情景,不僅大膽想象大家的變化,還寫出了老師和同學玩游戲的開心快樂。
三、注重個性發展,讓創新之花綻放
21世紀是個充滿幻想和創造的時代,教師肩負著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歷史使命,作文教學也必須順應這個時代的要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1)打開學生思維的暗箱。學生對某一個問題的認識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學生在考慮某一個問題的思路相對狹窄就是必然的,要改變如此現象,教師就應該從思維訓練入手,以此培養學生的獨創意識。思維分為常規性思維與求異性思維,求異性思維具有多向、反向、外向、交叉和變形等多種特點。世界是五彩繽紛的,小學生認識、解決問題的角度也必然是多維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用激勵方式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想象,打開學生思維的暗箱,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2)根植于生活,強調“新”字。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作”,這里的“時”就是指現實的生活。因此,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的時候,也要引導學生關注他們身邊的生活,適時捕捉日常生活當中的焦點問題。布置學生在課外時間多收集一些相關資料,把學生從課內引到課外,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知能力與觀察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福建省安溪縣虎邱鎮芳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