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裕 楊松令 余霞
【摘 要】 績效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文章從高校的特征入手,借鑒PDCA質量管理循環的基本原理,提出高校的“四環八步”績效管理模型。從績效目標確定、實施、評價和溝通四個環節入手,通過八個更詳細的步驟闡述高校如何實行績效管理,以期提高學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科研與教學水平的有機結合,達到個人與組織目標相統一,從而保證高校的穩步健康發展。
【關鍵詞】 高校; 績效管理; 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G4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8-0102-04
高等院校是以學術(科學)研究、教學為主,同時兼顧社會服務的組織,高校的水平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部分。本文基于高校的特征,以績效管理為切入點,探討高校的績效管理模式與框架,為高校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建議。
一、高校績效管理的特點
大學的主要功能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大學可以分為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和研究型,這三種類型的高校雖有所側重,但主要目標仍是一致的,即通過學術(科學)研究或教學活動,促進人類科學的進步,培養更高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高校面臨如科研水平、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校園文化建設等各項任務,在對其管理中既要考慮使用行政管理手段,又要兼顧學術自由。也就是說,高校的管理是以學術自由的柔度和管理質量要求的硬度相結合為基礎的,對高校的管理必須要充分考慮學術自由、教授治學等特殊因素,要充分尊重科研活動的靈活性和周期性,以及教學與科研的相統一性。高校的管理不僅是效率的提高和效果的改善過程,而且要更加注重社會職能的實現和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
近年來,績效評價在高校逐漸興起,主要是對學院和教師進行年度或聘期的評價,并以此作為對學院和教師獎勵的依據。筆者認為,對高校的評價確實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僅僅局限于績效評價,而是要進一步開展績效管理。尤其是在高校中,以科層管理為主導的單純的績效評價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為此,將質量管理思路引入高校績效管理中,提出在考慮學術自由基礎上的績效管理模型。
二、基于“四環八步”的高校績效管理模型
(一)以戰略目標為起點的四個績效管理環節
秉承科學研究職能的高校聚集了眾多理論與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和科學家,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豐富的文獻資料、廣泛的信息資源,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它以創新知識追求真理,培養具有創造性、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的高層次人才為中心。高校的目標是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養高層次的人才,基于這一目標,高校績效管理模型的戰略目標可以確定為培養高層次人才、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
圍繞這一戰略目標,結合質量管理的PDCA循環,提出績效管理模型的四個環節:第一環,確定績效目標計劃,即以高校的戰略目標為出發點,制定計劃,分解具體目標;第二環,績效目標實施,即對目標進行指導實施,鼓勵學院、教師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第三環,目標實施評價,即對實施結果進行評價,對學院和教師的績效結果進行評價;第四環,目標評價溝通,即對實施評價的結果與學院和教師進行溝通,并進行經驗總結,以進一步調整和完善下一步的計劃。這四環形成一個閉環管理系統,呈不斷螺旋式上升地發展。
(二)細化八個步驟做到精細化管理
績效管理模型的四個環節總括了高校的績效管理過程,但在執行中還需對其進一步細化。具體來講,可以將其細化為八個具體步驟。(1)定位大學,即確定其戰略目標;(2)下達目標,即學校根據戰略目標確定短期目標和任務,并下達給二級學院和教職工;(3)計劃制定,即二級單位根據下達的任務,執行具體的實施計劃,整合資源以達成目標的實現;(4)實施輔導,學校的績效管理團隊對二級學院或個人實施幫助,以保障其對績效目標的正確認識,從而有利于實施;(5)實施監控,績效管理團隊日常對各部門的績效實施情況進行監控,保障執行主體不偏離目標;(6)實施考評,在季度、年度或適當的期間對各部門的績效進行評價;(7)結果溝通,即績效管理團隊對各部門的考核結果與被考核人溝通;(8)激勵調整,也就是說在對考核結果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對考核指標進行調整,或對二級部門提出激勵措施。具體步驟見圖2。
(三)以學術自由為中心實現績效管理目標
戰略定位體現高校各利益相關者的統一訴求,當管理者、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學生及企業、機關等致力于建設一所高水平高校時,戰略定位作為基本出發點,需要各利益群體間的不斷融合,最后達到組織目標、個人價值的共同實現,這是高校績效管理的橫向維度。所謂卓越的高校,就是學校生活的一大部分以及校園的許多活動,直接或間接都與學問有關。而一所高水平高校更應是以學術交流為學校活動的中心,以學術自由、鼓勵創新及學生和教職工共同提升,實現自我價值為核心。秉承這個原則,在“四環八步”高校績效管理模型中,四個環節、八個步驟都將離不開學術自由這一核心。當一個不斷整合的發展階段完成了績效管理的目標后,面臨的是自我批評、取長補短,實現自我突破,從而躍上新的發展階段,這是高校績效管理的縱向維度。
綜合上述內容,結合高校的特征,構建高校績效管理圖(見圖3)。
貫穿學術自由的高校績效管理模型,每個環節和步驟都體現科研和教學的融合。在第一個循環步驟,設定的首要目標是提升科研水平、培養科研型人才。科學成果目標包括提升縱向科研和橫向科研的學術水平及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效果。而培養科研型人才的目標是培養滿足社會市場需求以及能夠發揮學校學科優勢的人才。
在目標分解階段,在校院兩級管理模式下,目標分解到學院和教師時,必須考慮不同學科、不同部門、不同學院的特點,比較內外部競爭環境。目標的分解下放,也需要取得各部門、各教職工的認同。高校的發展主要依靠學科帶頭人,因此,與學科帶頭人充分溝通,賦予學科帶頭人權利和責任是目標分解下放的切入點,也是績效目標能夠順利實施的基礎。
績效計劃制定過程中,各部門確認一個總體的計劃后,各教職工相應地制定個人工作計劃,計劃可隨著內外部的實際情況有所調整,但總體方向是沿著績效目標的實現。行政人員的工作計劃應確切穩定,科研人員的工作計劃則相對靈活、變通。
在績效目標實施輔導環節,由于教學、科研的活動都是教師不斷積累、不斷探索的過程,因此,在這一績效管理過程中,績效管理人員應該注重輔助而不是管理、監督。在充分的溝通下,提前預計可能會遇到什么樣的機會和挑戰,齊心協力共同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從而有利于績效任務的完成。
目標實施的監控是發現并糾正實施過程中偏離目標軌道的行徑,也是預防和控制實施過程中的風險,還是記錄和考察實施過程數據、服務態度及敬業程度。其中,違規風險、學術腐敗風險以及教師不稱職風險是風險監控的重點。監控過程中獲取的原始資料,對后面的結果分析、原因發現及績效改進都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目標實施考評,首先考評的是基于有效監控下的公平、公正的結果,并且考評方法要以學術自由為核心,全方位提升學術科研水平為宗旨。考評必須考慮同行評議、創新與突破、成果轉化、學生滿意度、服務態度及水平等因素。對科研人員的評價更多地需要考慮科研人員工作的特性。效果和效率是其中兩個重要因素,而在科研實際工作中,更多的考慮是否以教師自身使命和學校發展目標為出發點,摒棄外界的浮躁氛圍,對學術成就和發展潛力進行評價,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評價是否保持扎扎實實搞科研的態度。科研活動包括基礎研究和實踐研究,基礎研究需要研究人員全方面了解專業知識,而實踐研究是具有理論知識后,走上實踐崗位,多調研、多交流。對教學人員的評價應更注重其教學能力以及探求新知識、寓教于人的態度,而行政輔助部門人員的考評更加看重的是其對高校目標定位的把握以及自身職責的把握。服務監督部門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不斷尋求改進的方法,這是服務于高校科研教學目標實現的有利保障,也是體現他們主人翁地位,實現自身價值的雙贏方式。因此行政人員的考評中以效率和效果作為綜合評價指標是較可行的方式。
考評結果首先必須得到每位員工的知曉和認可,因為結果將賦予教職工新的動力源。考評過程、標準、結果都應該是公開、公平和公正的,每位參與者都能了解考評結果的原因,從而找出差距,在相互溝通,不斷促進中找出差距的原因和前進方向。其次,考評結果的應用必須得到反饋,考評結果并不意味著績效管理活動的結束,必須將考評結果應用于學校內部的資源重新分配以及機制調整。獎勵方式有物質獎勵、榮譽、晉升及培訓機會等,與純粹的物質獎勵或者晉升等獎勵相比,有針對性、分層次的且可兌現的激勵將產生更大的效果。如在良好的學術氛圍下,新的學習機會和更好的科研條件可能比晉升職稱更加有意義。同時,高校肩負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以考評結果為依據進行優勝劣汰是整合高校資源,提升管理水平的突破口。
(四)績效管理要注意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的協調
組織使命是組織的本質特征,而分工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沖突影響著組織的使命實現。為了保障目標的實現,需要將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進行充分協調,這也是高校績效管理中的重要特征。為了保障績效管理效果,在績效管理的不同階段,都必須充分保障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的協調。
在高校績效管理過程中,績效目標是由二級學院和教師實現的,因此,一定要保障學校的目標與二級學院和教師的目標高度一致。在績效目標的制定和計劃過程中,要保障實現組織目標需求(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以及個人目標實現(物質、精神)的一致性,需要內部利益相關者大量的協調與商討。不能簡單地要求教師完全依賴績效管理小組的計劃,績效管理小組將目標細分后,剩下的計劃制定更多地給予教師自主權。只有這樣,才能調動二級學院和教師的積極性,從而保障總體績效目標的實現。在績效管理的其他環節也要特別注意溝通,可以說溝通必須要貫穿于績效管理的全過程。
三、結論
高校的績效管理強調科學研究,因此,學術自由和教師的配合顯得格外重要。本文提出了“四環八步”的績效管理模型,以提高學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主要目標,從績效目標確定、實施、評價和溝通四個環節,并用八個更詳細的步驟闡述了高校如何實行績效管理。同時,要求在績效管理過程中,既要保證組織績效目標的實現,也要保障個人目標的實現,從而達到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的協調一致。以“四環八步”為中心,結合高校的特點,同時協調組織與個人目標,從單純的績效評價,轉向全面的績效管理,這樣,就能夠使高校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從而使得其科研、教學水平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 來茂德,陳勁.中國高等學校的分類問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樸雪濤,王懷宇.大學制度創新與中國高校建設[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3] 潘懋元,王偉康.高等教育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4] 胡仁東.我國大學組織內部機構生成機制研究[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5] 劉獻君.高等學校戰略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8.
績效計劃制定過程中,各部門確認一個總體的計劃后,各教職工相應地制定個人工作計劃,計劃可隨著內外部的實際情況有所調整,但總體方向是沿著績效目標的實現。行政人員的工作計劃應確切穩定,科研人員的工作計劃則相對靈活、變通。
在績效目標實施輔導環節,由于教學、科研的活動都是教師不斷積累、不斷探索的過程,因此,在這一績效管理過程中,績效管理人員應該注重輔助而不是管理、監督。在充分的溝通下,提前預計可能會遇到什么樣的機會和挑戰,齊心協力共同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從而有利于績效任務的完成。
目標實施的監控是發現并糾正實施過程中偏離目標軌道的行徑,也是預防和控制實施過程中的風險,還是記錄和考察實施過程數據、服務態度及敬業程度。其中,違規風險、學術腐敗風險以及教師不稱職風險是風險監控的重點。監控過程中獲取的原始資料,對后面的結果分析、原因發現及績效改進都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目標實施考評,首先考評的是基于有效監控下的公平、公正的結果,并且考評方法要以學術自由為核心,全方位提升學術科研水平為宗旨。考評必須考慮同行評議、創新與突破、成果轉化、學生滿意度、服務態度及水平等因素。對科研人員的評價更多地需要考慮科研人員工作的特性。效果和效率是其中兩個重要因素,而在科研實際工作中,更多的考慮是否以教師自身使命和學校發展目標為出發點,摒棄外界的浮躁氛圍,對學術成就和發展潛力進行評價,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評價是否保持扎扎實實搞科研的態度。科研活動包括基礎研究和實踐研究,基礎研究需要研究人員全方面了解專業知識,而實踐研究是具有理論知識后,走上實踐崗位,多調研、多交流。對教學人員的評價應更注重其教學能力以及探求新知識、寓教于人的態度,而行政輔助部門人員的考評更加看重的是其對高校目標定位的把握以及自身職責的把握。服務監督部門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不斷尋求改進的方法,這是服務于高校科研教學目標實現的有利保障,也是體現他們主人翁地位,實現自身價值的雙贏方式。因此行政人員的考評中以效率和效果作為綜合評價指標是較可行的方式。
考評結果首先必須得到每位員工的知曉和認可,因為結果將賦予教職工新的動力源。考評過程、標準、結果都應該是公開、公平和公正的,每位參與者都能了解考評結果的原因,從而找出差距,在相互溝通,不斷促進中找出差距的原因和前進方向。其次,考評結果的應用必須得到反饋,考評結果并不意味著績效管理活動的結束,必須將考評結果應用于學校內部的資源重新分配以及機制調整。獎勵方式有物質獎勵、榮譽、晉升及培訓機會等,與純粹的物質獎勵或者晉升等獎勵相比,有針對性、分層次的且可兌現的激勵將產生更大的效果。如在良好的學術氛圍下,新的學習機會和更好的科研條件可能比晉升職稱更加有意義。同時,高校肩負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以考評結果為依據進行優勝劣汰是整合高校資源,提升管理水平的突破口。
(四)績效管理要注意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的協調
組織使命是組織的本質特征,而分工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沖突影響著組織的使命實現。為了保障目標的實現,需要將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進行充分協調,這也是高校績效管理中的重要特征。為了保障績效管理效果,在績效管理的不同階段,都必須充分保障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的協調。
在高校績效管理過程中,績效目標是由二級學院和教師實現的,因此,一定要保障學校的目標與二級學院和教師的目標高度一致。在績效目標的制定和計劃過程中,要保障實現組織目標需求(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以及個人目標實現(物質、精神)的一致性,需要內部利益相關者大量的協調與商討。不能簡單地要求教師完全依賴績效管理小組的計劃,績效管理小組將目標細分后,剩下的計劃制定更多地給予教師自主權。只有這樣,才能調動二級學院和教師的積極性,從而保障總體績效目標的實現。在績效管理的其他環節也要特別注意溝通,可以說溝通必須要貫穿于績效管理的全過程。
三、結論
高校的績效管理強調科學研究,因此,學術自由和教師的配合顯得格外重要。本文提出了“四環八步”的績效管理模型,以提高學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主要目標,從績效目標確定、實施、評價和溝通四個環節,并用八個更詳細的步驟闡述了高校如何實行績效管理。同時,要求在績效管理過程中,既要保證組織績效目標的實現,也要保障個人目標的實現,從而達到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的協調一致。以“四環八步”為中心,結合高校的特點,同時協調組織與個人目標,從單純的績效評價,轉向全面的績效管理,這樣,就能夠使高校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從而使得其科研、教學水平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 來茂德,陳勁.中國高等學校的分類問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樸雪濤,王懷宇.大學制度創新與中國高校建設[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3] 潘懋元,王偉康.高等教育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4] 胡仁東.我國大學組織內部機構生成機制研究[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5] 劉獻君.高等學校戰略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8.
績效計劃制定過程中,各部門確認一個總體的計劃后,各教職工相應地制定個人工作計劃,計劃可隨著內外部的實際情況有所調整,但總體方向是沿著績效目標的實現。行政人員的工作計劃應確切穩定,科研人員的工作計劃則相對靈活、變通。
在績效目標實施輔導環節,由于教學、科研的活動都是教師不斷積累、不斷探索的過程,因此,在這一績效管理過程中,績效管理人員應該注重輔助而不是管理、監督。在充分的溝通下,提前預計可能會遇到什么樣的機會和挑戰,齊心協力共同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從而有利于績效任務的完成。
目標實施的監控是發現并糾正實施過程中偏離目標軌道的行徑,也是預防和控制實施過程中的風險,還是記錄和考察實施過程數據、服務態度及敬業程度。其中,違規風險、學術腐敗風險以及教師不稱職風險是風險監控的重點。監控過程中獲取的原始資料,對后面的結果分析、原因發現及績效改進都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目標實施考評,首先考評的是基于有效監控下的公平、公正的結果,并且考評方法要以學術自由為核心,全方位提升學術科研水平為宗旨。考評必須考慮同行評議、創新與突破、成果轉化、學生滿意度、服務態度及水平等因素。對科研人員的評價更多地需要考慮科研人員工作的特性。效果和效率是其中兩個重要因素,而在科研實際工作中,更多的考慮是否以教師自身使命和學校發展目標為出發點,摒棄外界的浮躁氛圍,對學術成就和發展潛力進行評價,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評價是否保持扎扎實實搞科研的態度。科研活動包括基礎研究和實踐研究,基礎研究需要研究人員全方面了解專業知識,而實踐研究是具有理論知識后,走上實踐崗位,多調研、多交流。對教學人員的評價應更注重其教學能力以及探求新知識、寓教于人的態度,而行政輔助部門人員的考評更加看重的是其對高校目標定位的把握以及自身職責的把握。服務監督部門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不斷尋求改進的方法,這是服務于高校科研教學目標實現的有利保障,也是體現他們主人翁地位,實現自身價值的雙贏方式。因此行政人員的考評中以效率和效果作為綜合評價指標是較可行的方式。
考評結果首先必須得到每位員工的知曉和認可,因為結果將賦予教職工新的動力源。考評過程、標準、結果都應該是公開、公平和公正的,每位參與者都能了解考評結果的原因,從而找出差距,在相互溝通,不斷促進中找出差距的原因和前進方向。其次,考評結果的應用必須得到反饋,考評結果并不意味著績效管理活動的結束,必須將考評結果應用于學校內部的資源重新分配以及機制調整。獎勵方式有物質獎勵、榮譽、晉升及培訓機會等,與純粹的物質獎勵或者晉升等獎勵相比,有針對性、分層次的且可兌現的激勵將產生更大的效果。如在良好的學術氛圍下,新的學習機會和更好的科研條件可能比晉升職稱更加有意義。同時,高校肩負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以考評結果為依據進行優勝劣汰是整合高校資源,提升管理水平的突破口。
(四)績效管理要注意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的協調
組織使命是組織的本質特征,而分工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沖突影響著組織的使命實現。為了保障目標的實現,需要將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進行充分協調,這也是高校績效管理中的重要特征。為了保障績效管理效果,在績效管理的不同階段,都必須充分保障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的協調。
在高校績效管理過程中,績效目標是由二級學院和教師實現的,因此,一定要保障學校的目標與二級學院和教師的目標高度一致。在績效目標的制定和計劃過程中,要保障實現組織目標需求(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以及個人目標實現(物質、精神)的一致性,需要內部利益相關者大量的協調與商討。不能簡單地要求教師完全依賴績效管理小組的計劃,績效管理小組將目標細分后,剩下的計劃制定更多地給予教師自主權。只有這樣,才能調動二級學院和教師的積極性,從而保障總體績效目標的實現。在績效管理的其他環節也要特別注意溝通,可以說溝通必須要貫穿于績效管理的全過程。
三、結論
高校的績效管理強調科學研究,因此,學術自由和教師的配合顯得格外重要。本文提出了“四環八步”的績效管理模型,以提高學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主要目標,從績效目標確定、實施、評價和溝通四個環節,并用八個更詳細的步驟闡述了高校如何實行績效管理。同時,要求在績效管理過程中,既要保證組織績效目標的實現,也要保障個人目標的實現,從而達到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的協調一致。以“四環八步”為中心,結合高校的特點,同時協調組織與個人目標,從單純的績效評價,轉向全面的績效管理,這樣,就能夠使高校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從而使得其科研、教學水平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 來茂德,陳勁.中國高等學校的分類問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樸雪濤,王懷宇.大學制度創新與中國高校建設[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3] 潘懋元,王偉康.高等教育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4] 胡仁東.我國大學組織內部機構生成機制研究[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5] 劉獻君.高等學校戰略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