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定華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6世紀,東起長安,西到羅馬,并連接、延伸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各國的漫漫長路,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一條偉大的中西貿易商道,被譽為“一座輝煌的人類文化橋梁”。盡管它經歷多次血與火的洗禮,但駝鈴聲聲,舟楫相望,絲綢之路從未完全中斷。盡管古代交通和技術條件遠遜于今,但商人、智者、學子、使節排除艱難險阻,跨越萬水千山,以極大的毅力和勇氣開辟和經營絲綢之路。史學界的共訓是,絲路從來就不是一條固定的有形道路,從古至今,它代表的更是一種精神的力量。生活和穿梭在這條路上的人們,有著美好的夢想、堅定的信念和澎湃不息的動力。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國家有大有小,但都因絲綢之路受益匪淺。進入21世紀,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和地區形勢,絲綢之路展現的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更顯重要和珍貴。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9月出訪中亞四國,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戰略構想,得到了沿線國家的積極評價與熱烈響應。絲綢之路一直是中國與歐亞各國友好通商的橋梁紐帶。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目前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貿易額近5000億美元。因此,絲路建設與西部大開發一樣對于中國西部省市發展意義重大。
中國西部既是歐亞經濟發展軸心的一個主要引擎,又是構建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核心。古絲綢之路蘊育的人類交往、文化交流、民族和睦等歷史遺產,與我國對內構建和諧社會、對外謀求和諧世界的大國策略相協調,是把中國西北部建成歐亞大陸的貿易中心、文化交流中心,旅游勝地和重要能源通道的寶貴財富。通過新絲綢之路復興計劃,將揭開絲綢之路新的歷史篇章。
西部地區包括四川、云南、貴州、西藏、重慶、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內蒙古、廣西等12?。▍^市)。目前,西部地區共有產業示范基地53家,占全國示范基地數量的28.6%,涵蓋了原材料、裝備制造、消費品、電子信息、軍民結合等5個領域。2011年,西部地區示范基地完成工業增加值8191.4億元,同比增長29.0%,增速比整個西部地區(16.8%)快12.2個百分點。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額4984.3億元,同比增加27.4%,占整個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的7.2%。銷售收入達3.4萬億元,同比增加30.3%;利潤總額達1870.9億元,同比增加25.3%,大大高于東部、中部地區示范基地增幅。進出口總額579.2億美元,同比增57.1%。其中出口額330.4億美元,占西部地區出口總額的30.6%,出口額增速明顯,同比增76.2%,大大高于2010年44.0%的增速。
西部地區53家示范基地,通過開展創建工作,初步形成新疆、陜甘寧、川渝等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黃河上游、長江上游水電基地,陜北、蒙西、寧夏和云貴等煤電基地;甘肅、云南鉛鋅、四川釩鈦、內蒙古稀土開發利用基地,西安、成都、重慶等地的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也漸成規模。西北地區憑借豐富的太陽能和風電資源,集聚了我國90%以上的風電項目和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西南地區則是我國重要的硅材料基地、核電裝備制造基地,區域產業特色突出。
西部地區軍工企業眾多,通過創建軍民結合產業基地,加快推進軍民資源共享和軍民技術相互轉化,逐步形成了軍民兩用高新技術產業鏈。貴陽經濟開發區依托國防工業,以發展“特種車輛和工程機械”為龍頭,大力推進軍民結合裝備制造業發展。蘭州軍民結合示范基地建立起貫穿“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產業化”全過程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進一步推動軍工與民用科研機構的開放共享與雙向服務。五一○所成功開發出礦用救生艙生命保障系統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也是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西部地區示范基地在創建過程中,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積極發展新能源裝備、新材料、資源綜合利用等產業,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協調性不斷增強。2011年,西部地區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為1.31噸標煤/萬元,同比下降14.9%,西部地區能耗降速快于其他兩個板塊。甘肅金昌構建了區域大循環、產業中循環、企業小循環的發展格局,形成了有色金屬產業鏈等五大循環產業鏈,創造了“金昌模式”。2011年,礦石回采率超過94%、采礦損失率和貧化率控制在5%以下、銅鎳礦所含的21種有價元素中已有14種得到再利用、鎳冶煉綜合回收率達到94.3%、工業廢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7%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17.4%。云南安寧磷化工產業示范基地堅持走循環經濟道路,加大了對磷肥副產磷石膏、氟硅酸的綜合利用力度。
通過國家西部大開發建設的十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區的廣大干部群眾銳意進取、奮力拼搏,應該說西部大開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一改滯后的局面,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1.9%,主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十年間都翻了一番以上?;A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像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這些標志性的工程相繼建成。鐵路、公路通車里程分別是10年前的1.5倍和2.8倍,電力的裝機是10年前的5倍。從建國以來到1999年,西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為3.6萬億元人民幣,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的十年間,西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近20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前50年的5.5倍。生態建設規??涨?,取得了巨大的進展。西部地區退耕還林的面積是2.4億畝,退牧還草的面積是6.8億畝,西部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從10年前的10.32%,提高到現在的17.05%,提高了6.7個百分點。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展。這10年間中央在西部地區先后組織了50多項專向性的社會事業建設項目,總投資達到上千億元,西部地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和就業水平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城鄉居民的收入分別是10年前的2.7倍和2.3倍,十年前西部地區有5700萬貧困人口,現在下降到了2370萬,減少近60%。同時西部地區的東、中、西不同地區之間互動合作的關系向廣度和深度進展,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的格局初步的形成。總體上可以講,西部大開發的十年是西部經濟社會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也是西部地區對全國的發展貢獻最突出的十年。這十年,西部大開發不僅促進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不僅為全國的發展贏得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而且它也是實踐科學發展觀具體而生動的寫照。
“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的名片?!敖z綢之路”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互聯網”,是一條文化和文明交流的走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2年已把絲綢之路確定為最具吸引力的貿易和旅游路線。世界旅游組織評價認為,絲綢之路旅游是一個有著無限市場潛力的國際化旅游品牌。該組織近十年來一直致力于絲綢之路的復蘇和絲綢之路旅游統籌規劃項目的實施。2005年,聯合國啟動絲綢之路區域合作計劃,以全球普及的形式包裝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利益,這就是我們時代對于偉大“絲綢之路主義”的一次回歸與新生。
絲綢之路曾是歐亞經貿合作交流的最早緣起,寄托著絲路沿線國家縈繞千年的光榮與夢想。隨著近年來絲路沿線國家特別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的加強,復興絲綢之路,再現貿易與文化交流盛況,正成為許多絲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的共同目標。打造絲綢之路旅游品牌,形成古絲綢之路旅游環線,是中國西北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著力宣傳,開發,推廣西部省份旅游資源的重大發展戰略。絲綢之路是國際公認的世界上最大的人文地理博物館,是溝通中西經濟、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偉大通道,是連接、融匯人類四大文明的文化紐帶。她富集的文化儲量與資源儲量,都是該區域最珍貴的財富,是歷史賦予區域發展的地緣機遇。是加快中國西部城市參與經濟全球化和維護國家經濟文化安全的大道捷徑。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東臨亞太經濟圈,西鄰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而亞歐大陸橋作為連接亞歐大陸東西最為便捷的通道,沿途涉及徐州、鄭州、洛陽、西安、咸陽、寶雞、天水、蘭州和烏魯木齊等國內城市。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道路聯通是最基礎的條件。一千多年前,正是由于打通了從中國通往中亞、歐洲的道路,才有了東起長安(今西安)、西達羅馬的繁榮古絲綢之路?,F在,隨著“渝新歐”鐵路通車,西安裝載的集裝箱,僅需16天就能到達萊茵河畔的杜伊斯堡,大大縮短了時空距離。
弘揚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鑒。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平等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正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選擇?!奥牟槐赝谟谶m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币粋€國家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正像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變成紫羅蘭這一種花,我們也不能要求有著不同文化傳統、歷史遭遇、現實國情的國家都采用同一種發展模式。否則,這個世界就太單調了。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堅持合作共贏。中國追求的是共同發展。我們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直接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
展望未來,弘揚“絲綢之路精神”,打造絲綢之路旅游品牌,復興新絲綢之路,高舉新絲綢之路復興主義大旗,與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一起是實現中國西北部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中華民族雄漢盛唐的歷史表明:絲路興,則國家興。復興新絲綢之路,國家興盛,民族幸甚!
陜西位于中國地理中心,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書寫了中華文明的輝煌篇章。陜西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這里經濟基礎良好,自然條件優越,科技實力雄厚,文化積淀深厚,擁有亞洲最大的鐵路客運站、中國最大的陸地港口和兩個功能齊全的綜合保稅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陜西省在西部開發開放中的戰略地位和橋頭堡作用。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古都西安,則在移動互聯的平面世界中,更多承載了重塑世界貿易中心繁榮的新夢想。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21世紀,國家規劃西安打造國際化大都市。西安一直在努力保護文物基礎上順應建設大潮,不僅建成了唐大明宮、漢長安城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了藝術展演、動漫和影視等文化產業,還相繼推出現代城市所需的位列全國前五的高新技術開發區、高鐵和地鐵交通網、曲江池和漢城湖等現代“八水潤西安”水網系統,從而吸引了許多中國500強乃至世界500強企業前來設立區域總部和研發中心。西安市市長董軍說,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過程中,西安立足地理區位、交通、旅游、文化和科教等優勢,延續絲路歷史,傳承絲路精神,弘揚絲路文化,重振絲路雄風,努力把西安建設成為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和城墻與護城河今年重煥青春一樣,西安懷抱著重塑一個民族的盛世夢想,在移動互聯的全球化新時代,將以絲路精神重新擁抱世界。
陜西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及擴大西部開發征程中應做到:一是啟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和行動路線研究,進行頂層設計和項目、產品對接準備。二是成立絲綢之路經濟帶促進會,推進沿線國家和城市官產學研的交流與互動。三是推進歐亞經濟論壇常態化,使之每年舉行一次。四是搭建智庫,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知”和“行”之間搭建雙向的橋梁。五是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境內段建設,特別是要培育增長極,加快核心城市西安國際化大都市以及若干重要城市建設。六是創造條件,盡快成立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西安內陸自貿園區試驗區。七是建議將西安港務區打造成國家最大的中轉樞紐站,通過公路、鐵路、航空等綜合網絡形成立體化的現代絲綢之路。八是進一步提高陜西外貿投資水平,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九是支持陜西產業、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十是盡快形成合力,努力建設成三個陜西:“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為中國夢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