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瑤池
大學社會捐贈作為公益性捐贈的一種,是指社會各方包括法人實體、自然人等給予大學的捐贈。無償性、非交易性、非行政性、自主決策性、社會受益性、社會目的性是大學社會捐贈的特點。
一、大學社會捐贈中成本收益分析
(一)捐贈者的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分析。捐贈成本是指捐贈者向大學進行捐贈所產生直接成本、機會成本、交易成本和沉淀成本等。(1)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捐贈者所捐贈資產的貨幣價值,如貨幣價值或者其他形式資產的貨幣價值。捐贈的物資是捐贈的最大成本。(2)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由于捐贈者放棄所捐贈的資產所可能帶來的未來收益。即如果捐贈者不進行捐贈,則這部分資產可以進行其他投資,從而帶來相應的收益,而對大學進行捐贈后,這種收益發生的可能性則失去了。(3)交易成本。對于捐贈者來說,首先必須選擇合適的捐贈對象,并了解其真實需求;作為受贈者也必須清楚地了解捐贈者的動機以及捐贈方式。因此,捐贈雙方在選擇搜尋目標、進行溝通、談判與交流活動,擬定捐贈合同、進行資金或資產登記并轉移入冊等一系列活動時都需要花費一定的費用,這個費用就是捐贈的交易成本。(4)沉淀成本。沉淀成本是指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產生的成本,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決策改變,也就是說一旦投資而無法收回的成本,將不能通過資產的轉售或用作它途而得以收回或補償。
2.收益分析。(1)提高社會影響力。通過捐贈可以提升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和個人的社會影響力,從而得到間接的經濟回報。比如:包玉剛先生剛率領的世界船王在1984 年一次捐資5000 萬元人民幣創辦寧波大學,通過他的努力,60多位海內外寧波籍人士先后向寧波大學捐資近4 億元人民幣。(2)精神與心理上的滿足感。從捐贈本身來看,追求精神與心理上的滿足感是最為原始的動機,它具有最為明顯的非交易性、非商業性等特點,是一種純正的公益性行為。(3)推動企業文化建設。捐贈者所追求的既不是直接的經濟回報,也不是公眾認可,而是在員工中樹立企業形象,推動企業文化建設,提高企業的凝聚力。這類捐贈者大多為綜合實力較強,競爭地位穩定的大型企業,其主要決策者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與社會道德修養。對這類企業而言,捐贈也是一種戰略性的競爭手段。在選擇捐贈對象方面,這類捐贈者多選擇名氣較高的大學、重大災害的受害者等社會道德影響力比較強的受贈者。(4)加強與高校的合作。高校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具有生產社會資本的特殊功能,例如校友會、同學會等。有利于產生具有高度合作、信任以及互惠性的行為,降低其不確定性,這為企業拓展社會資本提供了較好的平臺。企業給高校捐贈的同時也能取得高校給予的一定的回報,例如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培訓,為企業輸送高層次人才等。
(二)受贈者的成本收益分析
1.受贈者成本分析。受贈者成本是指為了獲得捐贈而進行的貨幣支付,主要有開發成本、風險成本和管理成本等。(1)開發成本。又叫搜尋成本,即信息搜尋等成本,指為找到捐贈人或公司而支付的各種費用、時間、精力及各種風險的總和。捐贈資金是一種稀缺資源,并不是所有的大學都能獲得這種資源。大學為了獲得捐贈必定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對社會捐贈進行開發。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捐贈機制,大學作為受贈者,募捐工作需要支付大量的開發成本。(2)管理成本。大學一般要設立專門機構和人員來籌集募捐,并對捐贈的物資或資金進行管理,在管理過程中所產生的成本就是受贈者獲得捐贈的管理成本。(3)風險成本。捐贈收入作為大學辦學經費的來源之一,它首先必須是投資者合法的盈利收入,其次它不應是直接非生產性領域的尋利活動。由于受贈者難以完全掌握捐贈方的所有信息,故存在一定的代理風險。因此,在信息充分了解的情況下,捐贈雙方產權界定也將越清晰,不確定性和風險就更容易把握,談判合作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2.受贈者收益。受贈者收益是指大學通過捐贈所獲得的總體收益,主要包括社會收益和經濟收益。(1)社會收益指通過社會捐贈活動中,大學所得到的相應收益,包括大學影響力的擴大,與利益相關者關系的加強,獲得了更多的社會資本等。(2)經濟收益是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他是指受贈者通過捐贈活動獲得了資金金或其他形式的收入,包括增加了大學的辦學經費,擴展了大學的資金來源。
二、我國大學社會捐贈的現狀
1.捐贈總量少,占教育總經費的比重偏低。當前,我國大學社會捐贈的總額和所占比重都較小,政府撥款仍是我國大學經費的主要來源,因此多渠道多元化的教育成本分擔己經成為大學教育發展的方向。除此之外,我國的社會捐贈還傾向于一邊倒,一方面優勢資源向數量有限的“名校”集中,如清華、北大等,另一方面眾多急需捐贈的普通大學苦于“無米下鍋”。
2.財富觀念的陳舊與財富缺乏安全感阻礙了公眾捐贈。我國歷來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其“中庸之道”、“藏富不露”等私有財產保護制度方面的缺陷使得人們普遍有著濃重的家族意識,認為辛苦創業是為了子孫后代留家產,同時也擔心捐贈會“顯富”,這也是很少有人主動向大學捐贈的原因。加上國內社會保障體系極度缺乏,生存的高風險性,都抑制了捐贈者的社會捐贈熱情。
3.國家法律法規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大。我國的《公益事業捐贈法》中雖然制定了免稅制度,但條件比較苛刻,稅收激勵機制不夠。根據我國2008 年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這一公益性捐贈扣除比例規定過低,超出標準的部分還要納稅。
4.重視程度還不夠,缺乏有效的宣傳措施。目前,在我國高等院校中,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校友會,還有一部分成立了基金會,主要開展一些社會募捐活動。但一直以來的國家單一投入使得眾多高校形成了依賴的慣性,高校更多重視的是如何從國家財政上爭取到更多的款額,對社會捐贈認為是小頭而忽視其重要性。尤其是地方大學,雖然設立了校友會或者基金會,但形同虛設,沒有專門的組織、人員和機構,也沒有專門的網頁和宣傳材料,同時缺乏系統的計劃和遠景規劃,起不到實際的引資效果。
三、大學吸引社會捐贈的措施
1.建立專門的籌資機構,使募捐制度化、規范化。大學應增強募捐意識,設立專門機構和人員來負責籌集社會捐贈,該機構主要任務是:(1)制定詳細的募捐計劃和目標;(2)制定并完善各項籌資管理制度,規范管理,提高社會捐資管理的水平;(3)學習并研究籌資技巧和籌資策略,主動地籌集社會捐贈。
2.設立多樣的捐贈形式,拓展社會捐贈的途徑。目前,現金和有形資產是我國大學獲得的社會捐贈的基本形式,其他形式的社會捐贈還不多,這種相對單一的捐贈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獲得社會捐贈的可能性。因此,大學應該多探索固定資產、債券、股票等其他社會捐贈的形式,設立各種基金和多樣化的捐贈機會,以滿足不同捐贈者的需求。
3.加強與校友的聯系,培養在校生對學校的感情。校友是大學的主要捐贈者之一,學校應及時了解校友狀況,鎖定目標群體,增加籌資的針對性,提高籌資效率。而在校生對學校的較高的滿意度、榮譽感和強烈歸屬感會增加其與母校的感情以及對學校的捐贈。因此,學校應加強愛校教育,培養在校生對學校的感情,提高教學質量,以爭取未來的捐贈。
4.增強與捐贈者的聯系。捐贈對學校的募捐活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學校應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加強與他們的聯系,爭取他們的捐贈。對已有的大額捐贈者,要保持與他們的密切聯系,爭取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以期獲得后續的捐贈。學校還應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如學校建筑物、獎學金和基金命名權等物質或精神的激勵政策,激發捐贈者的捐贈熱情。
5.改進激勵機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從政府角度看,必須改進激勵機制,加強私人財產保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首先,政府應該出臺更有利于捐贈的法律法規,擴大捐贈稅前扣除適用范圍、提高扣除比例,放松捐贈機構資格限制;同時也應加強對社會捐贈的激勵,允許企業捐贈超過當年扣除限額標準向后年度結轉扣除,簡化免稅手續,提高民眾的社會捐贈熱情。鑒于今后高校社會捐贈方功利色彩會逐漸消退,個人價值實現的目的逐漸增強,政府可以因勢利導,仿效英國制定不同的爵位,授予那些為教育事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普通市民,表彰他們的社會成就。
(作者單位:黃岡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