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瑋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新型工業化是推進我國工業化發展的科學道路,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之一,二者都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現實需要,共同構成“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產業基礎和生態基礎,其共同目標都致力于解決傳統工業化進程中的資源能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等問題,應該相互融合、協同推進。
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趨勢走低的現實環境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經成為實踐難題,如何破解以工業為主導的實體經濟發展與日趨偏緊的資源環境約束之間的矛盾成為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新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搶抓新一輪發展機遇的現實要求和樹立未來新的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
(一)對粗放增長方式存在路徑依賴,產業結構優化任務艱巨。長期以來,我國選擇了一條“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道路和“大量開采→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單向生產方式[1],這種狀況與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核心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傳統發展模式下形成的人類社會對利潤最大化的追逐以及由此形成的競爭壓力,已成為傳統工業文明得以延續的內在動力,具有強大的慣性,形成了嚴重的路徑依賴,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文明范式的轉換構成了嚴峻的挑戰。我國目前正面臨著嚴峻的資源約束,水資源、土地資源存量明顯不足,自然災害層出不窮,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產業結構優化困難重重。
(二)工業文明思維誤區將長期存在。由于長期依靠資源能源投入來實現經濟增長,形成了對經濟增長方式的思維定勢和觀念依賴,對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缺乏信心,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單一的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2],認為建設生態文明會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會阻礙工業化進程,認為新型工業化就是技術的創新和應用,這些片面的認識低估了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沒有把新型工業化納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地位加以考察,對二者協同推進的系統性認識不足。雖然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同,但由于對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概念與豐富內涵認識不清,目前很多部門還停留在理念認知和概念厘清的階段,并沒有內化為具體的實踐行動,不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依然很普遍,存在重工業發展、輕生態文明的傾向,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理念還沒有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三)二者協同推進的機制不健全。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協同推進的路徑和戰略至今沒有專門的中央文件、沒有專門的推進機構、沒有系統的規劃,在黨政部門的目標管理體系中,只有節能減排、生態環境建設目標,沒有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社會和生態制度的建設目標,目標體系不完整,生態文化、社會、政治領域建設體系模糊致使二者協同推進的思路不明確,任務不清晰,發改、環保、林業等相關職能部門難以協調。二者協同推進的領導機制、組織機制、實施機制、考核機制、激勵和教育培訓機制等都亟待完善。
(四)政出多門,二者協同推進尚未形成合力。二者的協同推進目前尚未形成合力,政出多門、各自為政,以點狀示范、分散試驗與部門政策推進為主,缺乏系統集成,至今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戰略體系。環保、國土、發改、林業、經信、科技、宣傳等部門分別從各自的管理層級自上而下的分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型工業化,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示范試點創建、發展規劃的制定、政策引導和約束、工程項目建設和評選以及一些制度和法規的制定。由于各職能部門的權限規定,在推進中所承擔的職能均只能實現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某些方面,在現有體制下這種制度設計對于行政管理和信息傳遞來講是有益的,但也存在著職能缺位與職能重疊的問題[3]。推進措施實踐各自為政,政策分散而未成體系,不能形成政策合力,協同推進的各個方面參差不齊,推進程度大相徑庭,這也是目前協同推進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
(五)二者協同推進的戰略體系不清晰。首先,對于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尚無科學的理論體系。二者為何可以協同推進?如何協同推進?這兩個問題都至今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答。其次是協同推進的行動體系缺失,對二者協同推進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把握不準確、認識不清楚,還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動綱領。最后是協同推進的政策體系缺失,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自提出以來,雖然各部門積極響應,也出臺了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但是從總體上看,促進二者協同推進的政策體系尚未形成,出臺的若干政策、規章、文件都從新型工業化或生態文明建設的某個側面有所引導,沒能觸及協同推進的本質,停留在上級政策的具體落實階段,政策設計對協同推進的支持力度較弱,導致政策措施推行困難。
新型工業化是一個涵蓋多重歷史任務的經濟發展過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和長期性,二者具有相同的歷史發展沿革,具有相同的理論基礎,具有相似的科學內涵,可以也應當協同推進,二者的協同推進涉及到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從實踐來看,新型工業化實踐指向更強,更具有可操作性,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措施和政策,而生態文明建設也不可能脫離生動活潑的工業化所帶來的積極成果[4],它不是對工業化的否定,而是對工業化的提升,二者的協調推進必須在系統論的理念下按照“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5]的思想通過要素的分解和重組來實現。換言之,必須在對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兩大系統進行要素層面的分解,再按照協同的思想使要素進行重新組合與對接[6],把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新型工業化的推進過程中,形成新的協同推進體系。
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協同推進面臨的對象,是一個復雜的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大系統,因而要求推進體系的構建運用系統觀點,在構建方法上采用系統科學的思想和方法。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即分析-重構法,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系統分析方法,通常由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兩個環節構成,如圖1所示。

圖1 新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系統分析與重構的基本思路
1.系統分析。構建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協同推進體系,可以劃分為系統要素分解和分析兩個內容。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大量理論與實踐,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為構建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協同推進體系提供了充足的要素來源。按照對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內涵的新認識,結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對涉及的相關要素進行綜合,構成新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的系統要素集合。在進行戰略的系統要素分析時,結合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的系統環境,同時進行要素分析,確定戰略要素之間以及與系統環境的主要作用關系。
2.系統重構。首先,確定系統重構的依據。這些依據構成了新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協同推進體系的系統環境因素。按照不同的構建依據,可以在系統要素集合的基礎上,重構出結構體系不同的推進體系。在進行系統重構時,需要考慮系統環境要素和系統評價要素的影響。其次,在明確評價原則前提下,對不同的推進體系進行定性評價,并最終確定適合中國國情的協同推進體系。
新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協同推進,需要同時立足于體現二者的科學內涵和戰略管理的現實需要。在現有工業文明框架下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只能實施全面融入的發展戰略,將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和目標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新型工業化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進行融合共建。我國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具備一定實踐基礎,已經和將要推進的與此相關的戰略政策與社會實踐數量眾多、覆蓋面廣且持續時間長,從戰略管理的現實出發,也必須實行全面融入戰略。

圖2 新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融合共建的基本思路
在具體方法上,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協同推進的方法可以分為推進要素解析和協同體系構建與選擇兩個大的步驟(見圖3)。
要素解析的主要任務是針對現有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按照協同推進的內涵進行分解與分析,形成我國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戰略體系的要素集合。進行要素解析主要有四個方面的途徑與來源,即理論研究、戰略政策、區域實踐和國際環境等。

圖3 新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的方法構建
1.理論研究。從現有的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性理論研究成果來看,普遍認為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要素主要有:技術創新、產業選擇、資源環境約束和制度支撐,而生態文明建設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經濟要素、技術要素、文化要素和制度要素。
2.戰略政策。戰略政策方面的協同推進要素,可以從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國家部門層面(環保部門、國土部門、發改委和林業部門)政策幾個方面進行搜索,這是屬于中央政策的要求。同時,結合具體的國情,需要將我國近年來的有關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政策體系和規劃體系進行詳細梳理,形成即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中央要求的行動措施集。
3.區域實踐。近年來,我國先后開展了全國衛生城市評選、生態省、生態市(縣)的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區、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全國低碳經濟示范區、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示范區等一系列創建工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指標體系,為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模式和經驗。可以將指標體系按照分解樹的方式將各項創建工作從目標、任務和行動三個層面進行層層細分,從而總結出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素,形成協同推進的要素集合。
4.國際環境。國際形勢變化對新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至關重要,也對協同推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體現在節能減排、低碳消費、發展新能源、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等幾個方面。
1.體系構建依據
在對新型工業和生態文明建設要素分解的基礎上,需要對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系統重構。按照不同的重構依據,會有不同的推進體系結構。這里所指的重構依據,本質上就是推進體系作為一個系統的運行環境,系統環境既對二者的協同推進構成支撐,又形成制約。影響我國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系統推進的依據,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十七大”提出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設想: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可再生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理念共7大領域進行對接;(2)“十二五”規劃有關新型工業化的戰略設想: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進海洋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設想體系:氣候變化、資源節約、循環經濟、環境保護、生態修復、防災減災共6大系統進行對接;(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體系: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4)“十八大”提出的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與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設想體系: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推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4大任務對接;(5)三種生產體系:物資生產、人的生產與環境生產;(6)按照價值體系、制度體系和行為體系的功能屬性進行構建的方法。
2.系統結構的選擇
以上6種協同體系構建方法各有利弊,第(1)種方法提出的生態文明七大要素分別從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可再生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理念來闡釋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構建方法任務明確,行動可以細分,涵蓋的領域較為廣泛,基本上與生態文明的內涵一致,也能夠與新型工業化強調的兩化融合銜接,但是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管理和實施難度大。戰略的實施必須由專門部門進行推進,這樣的構建方法容易造成管理的重疊和實施的缺位并存。第(2)種方法按照“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綠色發展六大行動可以將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上,而且這些行動還可以進一步細分,建設任務也比較明確,分別從不同方面進行了任務的窮舉,但存在的問題也很明顯。這些行動實際上都屬于資源環境保護的內容,并未上升到文明的層次,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存在一定的差異,偏重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而其最大的問題是無法與新型工業化的任務進行有效對接。第(4)種方法能夠較好的體現最新的國家意圖,但這種構建方法中新型工業化實際上強調的是產業、空間和技術三大要素,而生態文明建設強調的是資源環境、空間和制度,二者都涵蓋的是協同推進的某些重點領域,對接性較差。第(5)和第(6)種方法則是一般系統構建均可采用的方法,針對性較差。因此相對而言,來自于區域實踐中所采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五大體系構建方法將新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分別從經濟系統、社會系統、資源環境系統、制度系統和文化系統進行協同推進,內涵上能夠與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理念保持一致,也最能體現“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要求。同時從實踐來看,當前我國14個生態省以及大多數生態市建設規劃均采取該方法進行構建,其構建方法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第三,該方法最大的優點就在于符合戰略管理要求,各種行動措施均可以歸口到某一職能部門實施采用,便于信息傳遞和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也能夠使二者從要素層面進行對接和融合。需要說明的是,與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相關的自主創新因素無法自成體系,而是作為協同推進的內生驅動力量融入了其他體系中,而制度體系作為其他四個體系的外生變量應該承擔保駕護航的作用,可以將制度體系作為其他體系的保障和支撐。因此,我國新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從經濟、社會、文化、資源環境四個方面協同推進,將要素解析與整合對接之后按照這四個系統進行要素歸集(如圖4所示),這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的戰略體系。

圖4 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戰略體系框架
參考文獻:
[1] 孫學光.探索生態文明的新型工業化道路[J].中國國情國力,2008(10):31-32.
[2] 鄧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綜合配套改革的支持[EB/OL].(2010-10-31)[2013-10-10].http://news.qq.com/a/20101031/000412.htm
[3] 裴瑋.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融合共建道路[J].寧夏社會科學,2013(1):10-12.
[4] 賴章盛,胡小玉.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辯證關系解析[J].商業時代,2012(9):11-12.
[5] 胡錦濤.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奮勇前進[N].人民日報,2012-07-24(1).
[6] 鄧玲.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入”路徑[N].光明日報,201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