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磊
(廣東財經大學 外語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2013年8月31日至2013年9月12日在遼寧省沈陽市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運會,這是中華民族的一次體育盛會。作為可以承載體育盛會豐富內涵的會徽自然吸引了眾多人的關注。從觀察的角度來看,會徽就是把體育比賽的地點、時間和體育文化,通過統一的視覺識別設計,予以視覺化、規模化、個性化和系統化,運用整體媒體傳播方式加以整合性宣傳,使觀眾產生一致的認同感和價值觀,從而為體育盛會塑造良好的形象[1]。會徽已成為體育盛會的標志和必不可少的程序之一[2]。第十二屆全運會的會徽正是把運動會的時間、地點、文化和內涵融為一體,以“中國力量、繼往開來”為創意出發點,以一幅色彩鮮明,充滿象征寓意的圖片文字組合體展現在大眾面前。從認知的角度來看,運動會的會徽本身就蘊含著體育運動的精神,充滿了無盡的象征和寓意。所以本文將以克瑞斯和勒文(Kress&Van Leeuwen)所創建的視覺語法分析方法為框架,以Forceville多模態隱喻為理論基礎解讀第十二屆全運會會徽。
(一)多模態理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交流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以往單純的語言交流模式已經不能夠全面表達人們的情感和需求。為了能夠充分表達人們的情感,使人們能夠全面直觀感受這個世界,人們的交流、理解和傳播的領域都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一種全新的模態表達方式開始走進了學者的視野。人們從分析單一的文字模態語篇,轉向開始關注、學習、分析以多種語言符號(文字、圖片顏色、音樂等)融合在一起的多模態語篇。多模態話語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3]。對于多模態與單模態的區分,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總的來說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劃分:一方面可以從涉及多少種交流的渠道和媒介來劃分(分別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五種感官);另一方面可以看涉及到了多少種不同的符號系統(包括文字、圖畫、顏色、音樂、手勢等)。在一種模態中(如視覺模態),可以看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符號,比如在電影海報中可以看到文字和圖片,這種也可以劃分為多模態。當前研究多模態話語分析的角度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個方面是以Halliday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為理論基礎的話語分析,其理論是以Kress&Van Leeuwen的視覺語法為開端;另一方面是以認知語言學為理論基礎以隱喻為研究基礎的話語分析,以Forceville等為代表。[4]這兩種研究方式并不矛盾,他們從不同角度來研究、分析多模態語篇,讓廣大觀眾能夠清晰明了地認識到多模態語篇的意義和內涵。
(二) 視覺語法分析法。韓禮德在他的功能語法中提出了語言的概念、人際和組篇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即表示概念意義的功能,人際功能表示說話人和聽話人關系以及說話人對所說內容的態度;組篇功能表示語篇意義[5]。這是Kress&Van Leeuwen的視覺語法的理論基礎,因為他們認為圖片中的世界和圖像中所呈現出的各種符號不僅可以表達和反映人們的主客觀世界,也可以建立起畫面中的符號和觀看圖畫的大眾者之間的人際關系,而圖像本身也是一個具有潛在意義的整體。圖片中的世界、圖像中所呈現的各種符號也就具有社會符號中的這三大元功能。以此為基礎,他也從三個方面來建立分析的框架,即再現的、互動的和構成的,顯然,這是比照功能語法中概念的、人際的和組篇的三個元功能所建立的[6]。
(三)隱喻及多模態隱喻。眾多學者對于隱喻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思想。在歷經了30多年的隱喻研究后,語言學屆已經普遍認可了隱喻的思維性和概念性的本質,“隱喻是一種思維和行為方式,語言只是概念隱喻的外在表現形式”[7]153。那么隱喻就不是單純語言上的修辭而是拓展到了生活中認知上的方方面面。語言只是眾多符號中的一種,隱喻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語言這一種符號上,其他的符號系統(如圖片、聲音、顏色、手勢等)都可以從隱喻的角度來分析研究。圖像隱喻研究和多模態隱喻研究為認知隱喻研究開創了新的研究角度。在眾多學者的研究理論基礎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傳媒研究學者Charles Forcevil把隱喻研究發展到跨學科的多模態隱喻研究上。在Forceville的《廣告中的圖像隱喻》一書中,在文字隱喻研究的基礎上,突破了文字隱喻研究的局限性,把隱喻理論運用到了廣告圖片中,對視覺模態的隱喻進行了分析和研究。Forcevil不僅提出了視覺隱喻,還提出了多模態隱喻。在單模態的圖像隱喻中,源域和目標域都以圖像的形式(即視覺模態)呈現。在多模態隱喻中,源域和目標域分別由不同符號模式呈現[8]379-402。比如想要表現“摩托車像豹子”這一隱喻,可以把摩托車和豹子都放在圖片的凸顯地方,他們可以做出同樣的奔跑動作。同時,我們也可以在視頻中加入聲音,如摩托車發動的時候發出像豹子要奔跑時的聲音,同時豹子也會出現在視頻中。圖片的表達方式屬于單模態隱喻,目標域摩托車與源域豹子都是以圖畫的單一一種形式出現的;而在視頻中,我們加入了聲音的符號,無論是源域還是目標域都有兩種以上的模態,這個就是多模態隱喻。其實這種劃分是比較狹義的劃分方式,在實際的操作中,學者們會有更廣義的劃分,比如在同一廣告中,同一畫面中出現了兩種以上的符號(圖像符號、文字符號等),都可以適用于多模態隱喻分析。
在克瑞斯和勒文的視覺語法的框架下,十二屆全運會會徽可以從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上進行分析。再現意義可以分為敘事的再現和概念的再現。當敘事的再現中有兩個參與者時,一個是動作者,另一個是目標,目標就是矢量指向的那個參與者,因此也是動作的對象[6]。

圖1 第十二屆全運會會徽
十二屆全運會會徽的中央是運動人形與抽象龍鳥形的結合。運動人形代表了運動員,而龍鳥形就好像是運動比賽中的終點線,運動人形就是動作者,目標就是比賽的終點線,也是動作的對象。會徽中運動人形努力地要沖向終點。這將我們中國運動員的努力拼搏的精神充分得表現了出來。廣大的體育愛好者和欣賞會徽的人同圖畫中的世界和人物之間所體現出來的關系構成了視覺語法的互動意義。觀看者可以平視這幅會徽,可以清楚、全面地直視會徽中的全景,這說明十二屆全運會是全國人民的運動會,是屬于中國人的,人人都可以參與的運動會。我們可以和運動員一起,感同身受,自然地融入到運動會的比賽中。同時,在會徽圖片中有豐富的色彩表達,如紅色、藍色、白色等。這是一幅高情態的圖畫,色彩十分飽和,設計者想要通過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真實地表現出運動會的內涵和特點。而從整體的構圖設計來說,圖片上內容不同方位的設計也有不同的意義。整個圖片中最中心的是運動人形,突出全運會的主體承載者——運動員,突出了運動員的重要性。圖片中的上方與下方也具有不同的信息值。如果某些因素被置于上方,而其它因素被置于下方,那么置于上方的是“理想的”,而置于下方的是“真實的”。“理想的”指它是信息的理想化的或概括性的實質,因此也是信息的最顯著的部分,“真實的”指更特定的信息(如細節等),或者說更實際的信息,更“腳踏實地的”(down-to-earth)的信息[6]。全運會會徽的上方是圖畫,是理想的,是圖片中信息最為重要的部分,而下方的拼音、數字和中文則是“真實的”、更為確定的信息,是實際的信息。這些信息告訴觀眾,全運會舉辦的時間和地點。觀眾通過觀看這樣的上下對比的圖文結構,對全運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Kress&Van Leeuwen的視覺圖像分析理論下,我們對全運會會徽從整體的框架下有所了解,但是如果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解讀,全運會會徽中還體現了大量的隱喻和轉喻的現象。
Forceville把圖像隱喻分為三類:單域圖像呈現式、雙域圖像呈現式和文字—圖像互補式[4]。這種分類方法是按照源域和目標域的呈現方式所劃分的:(一)單域圖像呈現式,指只有一個域(通常是目標域)以圖像形式呈現,另一個域沒有以圖像形式表示出來,但可以通過圖畫語境準確無誤地推斷出來;(二)雙域圖像呈現式,指源域和目標域同時以圖像的形式顯性呈現,兩者或相互獨立或整合為一個視覺格式塔;(三)文字—圖像互補式,指一個域以圖像的形式呈現,另一個則以文字的形式傳達,兩者缺一不可,否則就無法解釋為隱喻。如果刪除所有的文字材料,隱喻現象隨之消失。從文字與圖像之間的關系看,在單域圖像呈現式和雙域圖像呈現式的多模態隱喻中,圖像和文字主要體現為相互印證和加強的關系;在文字-圖像互補式中,圖像和文字缺一不可。十二屆全運會會徽是屬于第三種形式的多模態隱喻,即文字-圖像互補式:會徽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雖然文字不多,但若離開了文字的解釋,觀眾們很難理解圖片真正的意義和內涵。會徽中的中國、遼寧、2013等文字及藍色底色表達了運動會召開的地點和時間。十二屆全運會會徽中心由運動人形和龍鳥形結合,背景由紅色12數字造型和LN拼音首字母結合,同時加入藍色的背景元素,圖形簡潔富有張力,活潑且動感十足,隱喻內涵非常深刻。與抽象的語言符號不同,圖像往往是具體的形象,或自然物,或創造物,圖像所刻畫的往往是源域或目的域內有色彩、質地、形體、構造等直觀特征的形象或場景[9]。在這幅會徽中,運動人形象征著運動會中的運動員,而龍鳥造型有著廣泛的意義:龍鳥其實就是綠孔雀,數量稀少,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的明朝吳昜 《少保戚公繼光》詩中有這樣的描述:“龍鳥追武侯 ,衡軸通軒皇” 。將龍鳥比喻為賢才。會徽中龍鳥造型的寓意即龍鳥就是運動員,就是賢才。而龍鳥的形狀要好似一跟長線一樣,飄舞流動,這就代表在運動比賽中的終點線,也好像是人們手中揮動著的彩帶。運動人形和龍鳥造型的結合寓意著運動員沖向終點的那一刻,這一刻是運動員邁向勝利的一刻,是幸福的一刻。運動人形和龍鳥造型的結合同時也是人們揮動著彩帶,熱情歡呼的一刻。運動人形與龍鳥造型的融合將國人拼搏進取的精神面貌和昂揚向上、積極創新、繼往開來的品格完美呈現,這同時也寓意著中國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
背景數字12和LN拼音恰到好處的結合。12 在中國文化中有著非常特殊的含義:一年有十二個月,我們中國人有十二個生肖,古時把大地分成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統合起來就是大地。而在遼寧舉辦的這次全運會正是第十二屆,十二在這里是個非常重要的數字,代表了全運會,更代表了中國大地。而LN拼音的首字母正是代表了遼寧,遼寧是這次全運會舉辦的地方,更是中國創造出無數輝煌的一片熱土,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隱喻的機制是用具體的東西表達抽象的意義,在圖像隱喻中,抽象的概念由具體的圖像來表達[10],但喻體本身是具有多種意義特征的。對于隱喻的理解離不開人們的對于語境的理解,語境包括文本內的理解和文本外的理解,文本外的語境包括了常識性的語境,如我們中國人對于不同顏色的理解。
十二屆全運會會徽的色彩應用也非常獨特和有內涵。色彩主要是由紅色、藍色、黃色和白色組成。設計師利用明快的色彩,凸顯出了時代的特征。每種顏色的應用也有其深刻的寓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紅色代表了喜慶和祥和,如果和情感聯系在一起,這將是最為熱烈、激動的一種情感,紅色可以使人聯想到太陽、火、朝霞等。在會徽中應用紅色,不僅寓意著第十二屆運動盛會召開的喜慶之感,也寓意著運動員們將會在賽場上熱烈忘我地拼搏,而觀眾們也是懷有激動的心情觀看運動健兒的各種比賽。同時,紅色代表了中國、中國人民,會徽上的紅色就是中國國旗一角,在中國國旗的舞動下中國人民迎來了運動盛會。與在西方世界藍色這一顏色廣泛內涵相比,中國對于藍色的寓意不是特別的豐富,藍色代表了祥和和高科技,是大海和天空的顏色。會徽中藍色的運用不僅象征著沿海大省遼寧,還寓意著遼寧人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魄。還體現了十二屆全運會采用了低碳環保的新理念和新技術。黃色的龍鳥像一根彩帶,寓意著運動場上的終點線。就黃色本身而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顏色之一,我們中國人本身就是炎黃子孫,黃色在中國人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代表著尊嚴。龍鳥是中國非常稀少的尊貴鳥類,在黃色的映照下,寓意了在廣大中國人心目中體育盛會的地位。體育賦予人類尊嚴,運動員應該受到人們的尊重,他們是中國少有的賢才,象征著中國的繁榮昌盛。紅色、藍色、黃色的組合,不僅預示著國家美好的未來,更將運動精神、人文精神和時代精神完美地呈現在廣大人民群眾面前。
綜上,結合克瑞斯和勒文所創建的視覺語法分析方法框架和 Forceville多模態隱喻的理論基礎,從再現意義和交際構圖意義上,整體分析了十二屆運動會會徽的設計的內涵所承載的時代性主題風貌與時代精神。多模態隱喻認知分析是一種全新的認知分析方式,這不僅拓展了多模態語篇分析的適用范圍,為廣大讀者和體育愛好者開啟了一個全新認知解讀多模態語篇的方式,也有助于多元化人類交流方式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甘忠澤.現代廣告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2] 徐桂霞,卓志偉. 體育盛會會徽功能分析[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 (4):1-5.
[3] 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24-30.
[4] Forceville C.Pictorial Metaphor in A dvertising [M]. London:Roufledge,1996.
[5] 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5.
[6] 李戰子. 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5):1-8.
[7]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
[8] Forceville C.Non-verbal and muhimodal metaphor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Agendas for research[C]//Kristiansen G,Achard M,Dirven R,Ruiz deM endoza F.Cognitive Linguistics: 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6 .
[9] 趙秀鳳,蘇會艷. 多模態隱喻陛語篇意義的認知構建:多模態轉喻和隱喻互動下的整合[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18-24.
[10]潘艷艷. 政治漫畫中的多模態隱喻及身份構建[J].外語研究,201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