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 王瑩
摘要:技工院校是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 “雙師型”教師,但是目前“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質量仍不能滿足需求。因此,開展技工院校師資培訓至關重要。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是最完整、最有效的職業培訓體系。筆者就開展中德合作技工院校師資培訓進行探究,揭示其對技工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啟示作用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 “雙師型”教師?師資培訓? 中德合作?“雙元制”
技工院校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技工院校的教師,所以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具有重要意義。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大力推進技工院校改革發展的意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2010]57號)和山東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魯政發[2012]49號文件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魯政發[2013]126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山東省實施技工院校教師“專業和技能雙提升”計劃,定期對技工院校教師進行師資培訓。近兩年,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與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合作舉辦了多次全省技工院校教師培訓班。這是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借助外援優勢,開展中德合作技工院校師資培訓進行的有益探索,對山東省技工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重要啟示作用和借鑒意義。
一、山東省“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雙師型”教師既能從事理論教學,也能從事實踐教學指導。經過多年努力,山東省已擁有一支初具規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但是“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質量仍不能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求。
一是技工院校教師來源復雜,專業對口率較低。現在技工院校新進的專業教師有59%以上是從大學畢業后直接任教,有31%是由其他高校調入,僅有10%來自企業。教師基本上都是理論型教師,專業對口率較低。
二是專業教師技能不足,不具備職業資格。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專業課教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技能資格的有70%,其中具有技師、高級技師職業技能資格的只有20%。不具備職業資格就不能稱之為“雙師型”教師,就不能肩負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三是專業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大多數技工院校的專業教師不具有企業工作經驗,對企業的技術、工藝、設備以及用人要求了解不足,致使學校專業教學脫離企業和社會需要。占17%的教師有近5年到企業培訓的經歷,占50%的教師有近5年到企業參觀的經歷,還有16%的專業教師沒有進行過專業進修。
四是專業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教學過程仍采用傳統式授課,一體化教學沒有真正落實。大約有52%的教師仍以課堂理論教授為主,有48%的教師嘗試過新的教學模式,如一體化教學、項目教學法等。
五是技工院校教師編制少,教學任務繁重,工學矛盾突出。絕大多數技工院校專業教師編制不足,有64%的教師周課時數超過16節,有40%的教師周課時數超過24節。很多教師在承擔教學的同時,還要承擔招生和班級管理任務。技工院校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參加學習,提升個人素質。
分析以上技工院校教師隊伍存在的種種問題,可見開展技工院校“雙師型”師資培訓至關重要。
二、山東省技工院校師資培訓的主要模式
開展技工院校師資培訓是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是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研究,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山東省技工院校師資培訓的模式主要有5種。
一是開展校企合作,教師進廠培訓。學校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定期讓專業化教師進入企業學習本專業較先進的技術。培訓時間一般是1~3個月。
二是開展校內培訓,教師相互學習。技工院校有計劃地組織本校教師開展學習,方式可以是以公開課或說課比賽,或利用假期開展專業課的實操訓練。這種培訓方式投入成本較低,是全面提升本校教師職業素質的主要途徑。
三是組織教師參加校外的培訓班。這些培訓班大部分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牽頭的,也包括各行業的職業培訓。這些培訓班針對性最強,教學效果最好,也最受教師們歡迎。
四是建立技工院校師資培訓基地,主要承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織的技工院校一體化師資培訓任務。
五是通過參加各種形式的技能競賽,推動教師培養。參賽選手都是在一定范圍內選拔的優秀人員,代表著最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水平,所以是教師非常好的學習機會。
三、中德合作技工院校師資培訓的優勢
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是最完整、最有效的職業培訓體系,是一種國家立法、雙方遵循、校企合作、企業為主的辦學制度。整個培訓過程在工廠企業和國家的職業學校進行,將職業理論學習與職業技能操作、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緊密結合。
山東省與德國合作進行師資培訓主要指的是與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合作。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成立于1966年,現在在中國教育培訓領域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免費培訓技工學校教師、學校領導和分管部門的領導。中德合作技工院校師資培訓班的主要任務是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及“雙元制”教學模式,學習制訂相關專業課程教學計劃,學習職業教育師資培訓方法,職業培訓的教學標準等。中德合作技工院校師資培訓的優勢如下。
一是師資層次高。中德合作培訓班的師資完全由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負責,大部分培訓班由德國專家親自授課,少部分是與賽德爾基金會簽訂協議的中方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師資培訓經驗的專家,或者是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來授課。
二是采用小班制教學,確保授課質量。中德合作培訓班通常每班的學員控制在10~25人,保證每個學員都有工位,學員能夠邊學邊練。
三是授課方式新穎靈活。中德合作培訓班采用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對技工院校的教師進行專業技能和教學方法的培訓。專家們按照示范—模仿—練習這三個步驟向學員們示范如何根據培訓內容、培訓對象及教學情境靈活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
四是培訓課題注重實用性。培訓的專業主要是技術含量較高、社會需求較大的行業。
五是培訓主要解決廣大技工院校教師實際操作能力欠缺的問題。授課專家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原則,采取多樣化有針對性的培訓方式,使學員在實踐中掌握知識,解決問題。
六是技能提升快、培訓效果好。學員們都非常珍惜這樣的培訓機會,認真聆聽和記錄,積極動手,技能提升很快。
七是培訓投入小,雙方分工明確。德方每年為合作培訓提供一定的援助經費,授課教師和翻譯的一切費用,包括工資、交通、食宿等。培訓消耗性材料由漢斯·賽德爾基金會承擔;培訓場地、設備、器材和工具由中方提供。
四、中德合作技工院校培訓的啟示與思考
1.啟示
中德合作培訓對于筆者所在省技工院校師資培訓給予了許多啟示。
一是創新培訓模式,注重培訓實效。創新是動力的源泉,是效率的“潤滑劑”。中德合作培訓是對傳統培訓模式的創新,更注重綜合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圍繞問題研究和解決學習,更注重突出學員的主體性,更注重學習的連續性,更注重平等討論、分享經驗成果。
二是培養人才,解決問題兩不誤。中央政府對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十分明確的要求,要實現這一目標,任務還很艱巨,這就需要技工院校的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把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作為一項光榮使命,促進教師學識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德國培訓模式促進學員邊解決問題邊學習成長,能夠有效解決傳統教育培訓中存在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不強的問題。
三是合作培訓,進行有效教學改革。創新培訓模式,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是進行教學改革的最有效方式,努力學習先進的“雙元制”職教理念及先進的教學方法,推進一體化教學的改革。
2.思考
筆者對下一步培訓工作有如下幾點思考。
一是進一步調研確定山東省技工院校師資培訓的學習專業。隨著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市場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多元化和對社會專業分工更加細致,新專業新工種不斷涌現,要通過有效的市場調研確定對社會上需求強烈的專業開展培訓。
二是規范中德合作培訓管理。明確合作教育培訓的相關政策、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制訂合理的培訓計劃,完善培訓師資的管理、培訓資料的管理、培訓資金的使用以及培訓效果的評估,使教育培訓工作步入規范化發展的軌道。
三是擴大培訓規模、提升培訓能力。為了滿足廣大技工院校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參加培訓的愿望,要制訂計劃擴大培訓規模,最好建立學員資料管理,建立培訓長效機制,使學員連續性、系統化地參加培訓,提升培訓能力。
四是做好培訓的宣傳發動。培訓的目的是學習借鑒先進的教學方法,每期培訓建議學員進行思考,進行總結,可以以論文的形式,將培訓內容進行宣傳推廣,使沒有參加培訓的其他老師也能分享好經驗、好做法,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綜上所述,開展中德合作技工院校師資培訓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對做好“雙師型”師資培訓工作的認識,看到了技工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上的差距,增強了責任感和緊迫感。也使得參加培訓的技工院校教師學習到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經驗,提高了自身專業技能和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巍.技工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現代職業教育,2012(18).
[2]陳潔.加強技工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若干思考[J].人才資源開發,2010(6).
[3]周如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問題與對策[J].江蘇教育報,2012(6).
[4]尹俐.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及其啟示[J].職教論壇,2011(9).
[5]陳春泉.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剖析與啟示[J].中國高職高專教育,2011(12).
(作者單位:山東技師學院)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