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杰

韓國三星的成功和影響力,常被人們拿來與美國蘋果相提并論。同時,三星的經營模式和對世界市場的影響,也引發了不同層面的討論。第一,三星與供貨商的關系,一方面是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又是可怕的競爭對手。這一點和蘋果、索尼或戴爾截然不同。
第二,三星不像蘋果從來都是創新的代表,反而比較像“黑手”,從做苦工開始,一步一步地力爭上游,最終成為教科書或管理雜志上常被討論的對象。
第三,三星也引發了有關經營模式的探討。三星投資以資本密集及垂直整合建立獨特差異,而且幾乎都在紅海市場翻騰,但卻又很能賺錢,這與臺灣以水平分工為主的形態不同。
第四,三星在關鍵零配件上掌握很多產品與技術,但是,近來三星比較偏向賺取系統和品牌的錢,對關鍵零配件的獲利則放在較次要的選項上(至少在LED產業可以觀察到這個現象)。以郭臺銘的鴻海集團為例,其是在關鍵配件上賺錢,但系統毛利則相對較低。這與臺灣整體產業以制造和效率管理為主,較缺乏品牌的帶領,有著相當的關聯。
雖然大家對三星的印象沒有蘋果那樣鮮明,但三星卻是業界公認的可怕對手。三星從創業、轉型、改革,幾乎在每個不同的關鍵點,均做了重要的策略調整。
實際上,每家公司都要思考自身發展之路。當企業處在不同環境及時代背景中,必須要衡量內在的能力和資源,并做出不同的思考與選擇。
唯有像三星一樣,仔細思考“贏的策略”,找到一條適合自己且不一樣的路,才有機會達到最大的成功。所以,不論我們喜不喜歡,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三星的企業文化與精神,還是會不斷地影響我們。
《三星的邏輯:只有第一才能生存》從一個層面上解答了很多讀者長久以來對相關品牌的疑惑。不像蘋果只有高價位的產品,三星產品的價位從低價、中等到高檔都有,但三星的品牌形象卻并未受到低價品的拖累,這種建立品牌形象的操作技巧是很高明的。
另外,三星雖然采用低、中、高的“機海戰術”來搶攻市場占有率,但卻一定有一種旗艦產品來維持品牌形象,就像智能型手機中的Galaxy系列。
此外,三星更以“搶先推出‘WOW產品”來建立市場領導品牌形象。當然這需要強大的創新技術和生產力作為后盾,絕非一蹴而就,因此在經營品牌時,得先要設定策略方向,長期培養所需要的能力。
最后,還有一個問題值得大家思考。曾有一位索尼的工程師發出感嘆,他將半導體激光應用到光驅上,創造了光電半導體嶄新的用途,但是由于半導體激光賣得很便宜,讓他所服務的單位沒有得到合理的利潤,而整個部門的同事仍工作得很辛苦。他提出一個疑問,“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日子當真會過得更快樂嗎?”如今,三星已躋身于世界頂尖的品牌行列,相信身為三星員工,一定會覺得很光榮,但是他們的內心深處“有沒有更快樂呢”? 責編/寇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