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鵬
摘要:3D課堂教學模式是基于發現(Discover)、領悟(Digest)、發展(Develop)三種教學思想的一種教學實踐探索,一般包括“情境創設”、“問題發現”、“合作探究”、“總結運用”等環節。以3D課堂模式為例,設計“硫酸的性質”(蘇教版化學1)的教學案例,介紹了3D課堂模式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3D課堂;操作要領;硫酸的性質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7-0040-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14
為了轉變教師課堂教學觀念,體現課堂教學環境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我校提出了“發現(Discover)—領悟(Digest)—發展(Develop)”的3D課堂教學模式,旨在引領教師不僅要關注“知識、理解、技能”,更要提升學生的“興趣、動機、態度”、“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從而促使學生的學力成長,進而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學生人格的成長。以下,筆者簡單介紹兩年來課堂實踐過程中的體會和感悟。
一、3D課堂模式的基本操作要領
1. 3D課堂模式的基本結構如下圖:
3D教學模式的程序不是刻板地1、2、3,其結構可以視學生、內容而靈活處理,如發現問題可以在先,發現規律在后;技能發展先行,歸納思維發展隨后;3D教學模式的元素不是三者的割裂,而是有機的整合,真正達成在發現中領悟,領悟中發現、發現與領悟中發展、發展中發現與領悟。
2. 化學3D課堂教學主要包括以下3個環節:
(1)激發學習熱情,創設問題情境
學習動機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來源于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等,它較為持久,且能使學習者處于一種主動積極的學習活動狀態。3D課堂模式首先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處于自信、愉悅的狀態,這是發現、領悟、發展的前提。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有很多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的契機,以下是學生特別感興趣的方面:①化學史及化學歷史人物的了解、研究。②生活生產實際中的化學。③化學實驗。④化學中的哲學思想、人文思想及自然法則。⑤化學學科思想等。
(2)互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反思領悟
科學探究是使學生積極主動獲取化學知識、建構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它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要素。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和學科教學中發現問題、確定研究主題、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氛圍,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教師要認識到,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與落實知識點并不矛盾,可以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將知識點融入到探究活動中去;探究活動和課堂教學可以有機整合,故在課堂上給學生足夠的思維時間和充裕的活動空間,要充分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能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自主探究、自我分析歸納、自我反思,課外又注重學生的拓展延伸;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生成問題的探討,而并不僅僅拘泥于教師預設的探究;教師要不僅關注結果,而且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化學課堂能給學生的一定不僅僅是知識、技能和方法,更能給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嚴肅認真、謙虛謹慎、善于合作的科學作風;善于質疑、堅持真理、勇于探索、敢于創新通過自己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自己樂于探究志趣;形成自覺、果斷、頑強和自制的意志品質。
所以,3D課堂模式應融合多種教學方式,其核心應是少講多學(做),讓學生動起來,不僅僅是動手,更重要的是動腦。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將教材、資源進行整合設計教學,自身不斷反思、研究,再回到實踐中去。
(3)引問質疑、應用反饋、綜合發展
3D課堂要注意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增強學生的質疑精神。我們的學生從小就被要求聽話,服從,安靜聽講,以致學生對書本知識和老師的指教很迷信。沒有一點質疑精神,就不會有思考,不會有探究,怎會有創造性思維?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沒有質疑,學生在教師的灌注、填塞中機械地學到知識,就不可能能靈活運用。在應用反饋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問和質疑。
二、課例——蘇教版必修二“硫酸的性質”
1. 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師:展示汽車電源、化學(硫酸型)肥料、小兒硫酸鋅糖漿、硫酸新霉素眼滴水、3D觀影眼睛等圖片。
設計意圖:學生在此情境中發現硫酸的重要性,領悟化學科學對人類的貢獻,感受化學學科的價值,贊賞化學學科的作用。
2. 互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反思領悟
(1)濃硫酸特性——吸水性
師:投影“鉛蓄電池內部的酸液成分為硫酸,回收酸液時有哪些簡單的方法可以鑒別其是濃硫酸還是稀硫酸?”
生:分組實驗“向表面皿中加入少量膽礬,再加入濃硫酸,攪拌”,交流討論,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從生活走進化學,旨在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發現知識,依據“最近發展區”原理,回憶濃硫酸初中階段可用以干燥氣體,從而聯想到其區別于稀硫酸的特性之一吸水性。并在此假設的基礎上,通過實驗,驗證結論。
(2)濃硫酸特性——脫水性
師:投影新聞:八旬化學老師用硫酸畫畫。
生:欣賞美麗的硫酸畫“清明上河圖”。思考質疑:硫酸畫畫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師:教師演示“黑面包實驗”。
生:觀察現象,交流總結。
教:講解分析濃硫酸的特性:脫水性。
生:提出問題“脫水性和吸水性的差異?”
師:引導分析脫水原理:濃硫酸把這些物質中的氫、氧元素按水分子中的原子個數比2∶1脫去。endprint
設計意圖:從藝術走進化學,旨在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通過硫酸畫發現硫酸特性—脫水性,通過比較領悟脫水和吸水性質差異,學生對濃硫酸性質的認識以及實驗觀察、分析能力得到發展。
(3)濃硫酸特性——強氧化性
師:投影工業運送硫酸的鐵罐槽車,引起學生質疑,激發學習興趣。
生:與已有知識即鐵能與稀硫酸反應放出氫氣產生強烈沖突,思考原因所在。
師:介紹“鈍化”概念,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分析思考稀濃硫酸差異。
生:討論交流,得出稀硫酸溶液中主要存在H+、SO42-離子和H2O分子,濃硫酸中主要H+、SO42-離子和H2SO4分子,學生領悟微粒的差異決定了物質性質的差異。
師:投影“資料查詢:濃硫酸在加熱條件下氧化性變得更強”,提出問題“運用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知識,寫出銅與濃硫酸在加熱條件下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并預測實驗現象”。
生:分組實驗探究,交流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驗證實驗猜想:濃硫酸氧化性強,能將不活潑金屬銅在加熱條件下氧化成+2價銅離子。
師:提出問題“推測非金屬碳在加熱條件下與濃硫酸反應的情況”,旨在橫向拓展,發展學生知識遷移運用能力。
生:分析原理,書寫反應方程式,交流討論,推測得出正確結論。實驗現象分析遺留的“為什么有刺激性氣體產生,這種氣體是什么?”
設計意圖:從生產走進化學,從稀濃硫酸和金屬鐵反應的現象差異入手,分析討論得出濃硫酸特性之一強氧化性,同時通過實驗探究分析濃硫酸和銅反應產物。該環節進一步完善了學生對濃硫酸性質的認識,熟練了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應用,提升科學探究能力,構建了物質轉化觀和實驗觀。
3. 總結提煉,對學生進行化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師:“現在你有哪些方法鑒別鉛蓄電池內部的酸液是濃硫酸還是稀硫酸?”
生:依據稀濃硫酸差異,設計實驗,知識應用;完成濃硫酸性質歸納小結。
師:僅僅濃度不同的硫酸性質上為何出現差異?
生:化學哲學思想“量變引起質變”的具體體現。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歸納,學生在初中稀硫酸性質基礎上對硫酸有了更為全面認識,并能靈活應用;深刻領悟微粒觀對化學學習的重要性,對化學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認識。
4. 回歸生活,樹立正確學科觀念
師:投影各種潑硫酸事件,提出問題“究竟誰之過”?
生:反思感悟,通過整節課領悟“化學是一門中心的、實用的、創造性的科學”的同時,還要注意要科學地、正確地運用知識,讓科學真正為社會、生活帶來變化。
設計意圖:從化學走向社會,學生在領悟化學在生產生活中的魅力的同時,通過案例引領學生培養正確的化學價值觀。
[教學反思]
(1) 發現。本節課教師通過創設生活中化學老師作硫酸畫,鉛蓄電池的內部酸液,硫酸的運輸等情景設置學生發現問題的起點;同時在教學中突出讓學生問題解決中發現濃、稀硫酸性質差異及原因。不足之處:實驗過程中,在銅和濃硫酸反應實驗過程中,學生發現了許多其他實驗現象,若討論更充分,則更能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需要在預設與掌控兩方面做更好地調整。
(2) 領悟。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設計濃、稀硫酸的鑒別實驗,深刻體會濃稀硫酸性質差異是由于溶液中微粒組成的不同;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也進一步體會了“質疑問題→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基本科學探究方法的應用。不足之處:領悟需要學生自我內化,但也需要教師及時總結,教師需要及時開展學法示導,與心靈對話,實現學生本我與超我的耦合。
(3) 發展。學生掌握了濃稀硫酸的鑒別方法和基本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提升了對比實驗的設計能力;在實驗探究中樹立正確的微粒觀,深刻理解量變引起質變的哲學思想;正確認識化學的科學性,知識的應用性。不足之處:整節課教師放手—學生自主的力度不夠,尤其是兩個重要氧化還原化學方程式書寫,未能給予學生充分時間書寫和點評。
(4)3D課堂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學觀念和思想的轉變,核心在于學生學習方式、過程、效果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王祖浩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1[M].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14
[2] 梁長余.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3 D教學設計[J]. 生物學教學,2012,(12):26-28
[3] 包靜怡. 3D課堂教學模式的一次實踐 [J]. 數學教學,2012,(11):18-19endprint
設計意圖:從藝術走進化學,旨在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通過硫酸畫發現硫酸特性—脫水性,通過比較領悟脫水和吸水性質差異,學生對濃硫酸性質的認識以及實驗觀察、分析能力得到發展。
(3)濃硫酸特性——強氧化性
師:投影工業運送硫酸的鐵罐槽車,引起學生質疑,激發學習興趣。
生:與已有知識即鐵能與稀硫酸反應放出氫氣產生強烈沖突,思考原因所在。
師:介紹“鈍化”概念,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分析思考稀濃硫酸差異。
生:討論交流,得出稀硫酸溶液中主要存在H+、SO42-離子和H2O分子,濃硫酸中主要H+、SO42-離子和H2SO4分子,學生領悟微粒的差異決定了物質性質的差異。
師:投影“資料查詢:濃硫酸在加熱條件下氧化性變得更強”,提出問題“運用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知識,寫出銅與濃硫酸在加熱條件下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并預測實驗現象”。
生:分組實驗探究,交流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驗證實驗猜想:濃硫酸氧化性強,能將不活潑金屬銅在加熱條件下氧化成+2價銅離子。
師:提出問題“推測非金屬碳在加熱條件下與濃硫酸反應的情況”,旨在橫向拓展,發展學生知識遷移運用能力。
生:分析原理,書寫反應方程式,交流討論,推測得出正確結論。實驗現象分析遺留的“為什么有刺激性氣體產生,這種氣體是什么?”
設計意圖:從生產走進化學,從稀濃硫酸和金屬鐵反應的現象差異入手,分析討論得出濃硫酸特性之一強氧化性,同時通過實驗探究分析濃硫酸和銅反應產物。該環節進一步完善了學生對濃硫酸性質的認識,熟練了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應用,提升科學探究能力,構建了物質轉化觀和實驗觀。
3. 總結提煉,對學生進行化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師:“現在你有哪些方法鑒別鉛蓄電池內部的酸液是濃硫酸還是稀硫酸?”
生:依據稀濃硫酸差異,設計實驗,知識應用;完成濃硫酸性質歸納小結。
師:僅僅濃度不同的硫酸性質上為何出現差異?
生:化學哲學思想“量變引起質變”的具體體現。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歸納,學生在初中稀硫酸性質基礎上對硫酸有了更為全面認識,并能靈活應用;深刻領悟微粒觀對化學學習的重要性,對化學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認識。
4. 回歸生活,樹立正確學科觀念
師:投影各種潑硫酸事件,提出問題“究竟誰之過”?
生:反思感悟,通過整節課領悟“化學是一門中心的、實用的、創造性的科學”的同時,還要注意要科學地、正確地運用知識,讓科學真正為社會、生活帶來變化。
設計意圖:從化學走向社會,學生在領悟化學在生產生活中的魅力的同時,通過案例引領學生培養正確的化學價值觀。
[教學反思]
(1) 發現。本節課教師通過創設生活中化學老師作硫酸畫,鉛蓄電池的內部酸液,硫酸的運輸等情景設置學生發現問題的起點;同時在教學中突出讓學生問題解決中發現濃、稀硫酸性質差異及原因。不足之處:實驗過程中,在銅和濃硫酸反應實驗過程中,學生發現了許多其他實驗現象,若討論更充分,則更能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需要在預設與掌控兩方面做更好地調整。
(2) 領悟。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設計濃、稀硫酸的鑒別實驗,深刻體會濃稀硫酸性質差異是由于溶液中微粒組成的不同;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也進一步體會了“質疑問題→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基本科學探究方法的應用。不足之處:領悟需要學生自我內化,但也需要教師及時總結,教師需要及時開展學法示導,與心靈對話,實現學生本我與超我的耦合。
(3) 發展。學生掌握了濃稀硫酸的鑒別方法和基本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提升了對比實驗的設計能力;在實驗探究中樹立正確的微粒觀,深刻理解量變引起質變的哲學思想;正確認識化學的科學性,知識的應用性。不足之處:整節課教師放手—學生自主的力度不夠,尤其是兩個重要氧化還原化學方程式書寫,未能給予學生充分時間書寫和點評。
(4)3D課堂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學觀念和思想的轉變,核心在于學生學習方式、過程、效果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王祖浩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1[M].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14
[2] 梁長余.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3 D教學設計[J]. 生物學教學,2012,(12):26-28
[3] 包靜怡. 3D課堂教學模式的一次實踐 [J]. 數學教學,2012,(11):18-19endprint
設計意圖:從藝術走進化學,旨在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通過硫酸畫發現硫酸特性—脫水性,通過比較領悟脫水和吸水性質差異,學生對濃硫酸性質的認識以及實驗觀察、分析能力得到發展。
(3)濃硫酸特性——強氧化性
師:投影工業運送硫酸的鐵罐槽車,引起學生質疑,激發學習興趣。
生:與已有知識即鐵能與稀硫酸反應放出氫氣產生強烈沖突,思考原因所在。
師:介紹“鈍化”概念,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分析思考稀濃硫酸差異。
生:討論交流,得出稀硫酸溶液中主要存在H+、SO42-離子和H2O分子,濃硫酸中主要H+、SO42-離子和H2SO4分子,學生領悟微粒的差異決定了物質性質的差異。
師:投影“資料查詢:濃硫酸在加熱條件下氧化性變得更強”,提出問題“運用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知識,寫出銅與濃硫酸在加熱條件下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并預測實驗現象”。
生:分組實驗探究,交流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驗證實驗猜想:濃硫酸氧化性強,能將不活潑金屬銅在加熱條件下氧化成+2價銅離子。
師:提出問題“推測非金屬碳在加熱條件下與濃硫酸反應的情況”,旨在橫向拓展,發展學生知識遷移運用能力。
生:分析原理,書寫反應方程式,交流討論,推測得出正確結論。實驗現象分析遺留的“為什么有刺激性氣體產生,這種氣體是什么?”
設計意圖:從生產走進化學,從稀濃硫酸和金屬鐵反應的現象差異入手,分析討論得出濃硫酸特性之一強氧化性,同時通過實驗探究分析濃硫酸和銅反應產物。該環節進一步完善了學生對濃硫酸性質的認識,熟練了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應用,提升科學探究能力,構建了物質轉化觀和實驗觀。
3. 總結提煉,對學生進行化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師:“現在你有哪些方法鑒別鉛蓄電池內部的酸液是濃硫酸還是稀硫酸?”
生:依據稀濃硫酸差異,設計實驗,知識應用;完成濃硫酸性質歸納小結。
師:僅僅濃度不同的硫酸性質上為何出現差異?
生:化學哲學思想“量變引起質變”的具體體現。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歸納,學生在初中稀硫酸性質基礎上對硫酸有了更為全面認識,并能靈活應用;深刻領悟微粒觀對化學學習的重要性,對化學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認識。
4. 回歸生活,樹立正確學科觀念
師:投影各種潑硫酸事件,提出問題“究竟誰之過”?
生:反思感悟,通過整節課領悟“化學是一門中心的、實用的、創造性的科學”的同時,還要注意要科學地、正確地運用知識,讓科學真正為社會、生活帶來變化。
設計意圖:從化學走向社會,學生在領悟化學在生產生活中的魅力的同時,通過案例引領學生培養正確的化學價值觀。
[教學反思]
(1) 發現。本節課教師通過創設生活中化學老師作硫酸畫,鉛蓄電池的內部酸液,硫酸的運輸等情景設置學生發現問題的起點;同時在教學中突出讓學生問題解決中發現濃、稀硫酸性質差異及原因。不足之處:實驗過程中,在銅和濃硫酸反應實驗過程中,學生發現了許多其他實驗現象,若討論更充分,則更能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需要在預設與掌控兩方面做更好地調整。
(2) 領悟。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設計濃、稀硫酸的鑒別實驗,深刻體會濃稀硫酸性質差異是由于溶液中微粒組成的不同;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也進一步體會了“質疑問題→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基本科學探究方法的應用。不足之處:領悟需要學生自我內化,但也需要教師及時總結,教師需要及時開展學法示導,與心靈對話,實現學生本我與超我的耦合。
(3) 發展。學生掌握了濃稀硫酸的鑒別方法和基本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提升了對比實驗的設計能力;在實驗探究中樹立正確的微粒觀,深刻理解量變引起質變的哲學思想;正確認識化學的科學性,知識的應用性。不足之處:整節課教師放手—學生自主的力度不夠,尤其是兩個重要氧化還原化學方程式書寫,未能給予學生充分時間書寫和點評。
(4)3D課堂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學觀念和思想的轉變,核心在于學生學習方式、過程、效果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王祖浩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1[M].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14
[2] 梁長余.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3 D教學設計[J]. 生物學教學,2012,(12):26-28
[3] 包靜怡. 3D課堂教學模式的一次實踐 [J]. 數學教學,2012,(11):18-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