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鋒 劉美芳
2種手術入路治療肱骨近端骨折脫位的臨床效果比較
楊 鋒 劉美芳
目的 比較經肩關節前內側與肩關節外側入路治療肱骨近端骨折脫位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九江市第六人民醫院186例肱骨近端骨折并肩關節脫位患者均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n=93)。試驗組采用經肩關節前內側入路治療,對照組選擇肩關節外側入路治療。觀察2組患者治愈效果與臨床表現,同時在患者出院后隨訪調查其肩關節Constant評分。結果 試驗組術中出血量(234.54±36.78)mL明顯高于對照組(98.45±21.89)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時間上試驗組(51.32±16.32)min明顯低于對照組(88.13±16.34)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經肩關節前內側與外側入路在治療肱骨近端骨折脫位中,治療效果無顯著差異,經肩關節外側入路手術對患者的損傷程度輕,經肩關節前內側入路手術視野清晰、手術時間短。
肩關節前內側入路;肩關節外側入路;肱骨近端骨折脫位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關節脫位是肩關節的嚴重創傷,臨床上少見,大多為強大暴力或在受傷過程中受到2次或2種以上復合暴力所致[1]。由于常易造成肱骨頭血供受損,嚴重妨礙肩關節功能,臨床治療比較困難[2]。選擇2010年3月~2012年6月在九江市第六人民醫院進行肱骨近端骨折并肩關節脫位患者的患者186例,分別選擇經肩關節前內側入路以及經肩關節外側入路的治療方法,比較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2012年6月186例肱骨近端骨折并肩關節脫位患者,其中男120例,女66例;年齡23~76歲,平均(45.0±2.3)歲;損傷原因:車禍89例,從高處墜下52例,其他原因致傷45例。依照入院順序的不同,隨機將患者按照奇偶數均分為試驗組以及對照組(n=93)進行治療。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3]。
1.2 方法 試驗組行經肩關節前內側入路治療[4]:首先患者行全身麻醉或臂叢阻滯麻醉,仰臥體位,肩關節前內側作弧形切口,使三角肌及胸大肌間隙得以呈現,這一過程中尤其重視對頭靜脈的保護。對照組外側入路組治療[5]:麻醉方式及體位與試驗組相同,切開患者皮膚并使其肱骨近端顯露后,第一步行肩關節修復并臨時固定,然后再進一步手術處理。同樣要重視頭靜脈的保護。手術治療后,所有患者肩肘帶固定,將患者肩關節放置在前屈外展位,肘關節保持屈90°,依據患者恢復情況在術后4~7d內適當止痛的同時,引導患者進行肩關節被動外展和前屈活動。14d后肩關節的活動方向轉變為主動外展以及后伸,21~28d后開始引導患者進行各方向的主動活動,活動范圍可以適當增大。安排專人觀察、登記2組患者治愈率、手術耗費時長以及術中患者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耗費時間以及在患者出院后在隨訪過程中對被調查者進行肩關節Constant評分。
1.3 療效評定標準 為對治療效果進行全面測評,本次研究使用Neer標準進行評價[6]。總分100分,疼痛占35%,功能使用情況占30%,活動范圍占25%,解剖位置占10%,90分及其以上的情況為優,80~89分等級評定為良,得分在70~79為一般,70分以下表示差。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2.0軟件分析數據,正態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效果比較 在5~18個月的隨訪過程中,2組患者骨折全部愈合。試驗組93例中優53例,良38例,一般的為2例,有效率為97.85%;對照組93例患者中,恢復狀況為優51例,良38例,一般的為4例,有效率為95.70%,且均沒有出現切口感染以及肱骨頭壞死等并發癥,2組治療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試驗組與對照組在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以及Constant評分比較 2組失血量和手術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時間、術后骨折愈合時間以及Constant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肱骨近端骨折并肩關節脫位患者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以及Constant評分比較
本研究探討經肩關節前內側與肩關節外側入路治療肱骨近端骨折脫位的臨床效果差異。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種入路治療在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具體實施上肩關節前內側入路治療耗費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失血量多于對照組。然而住院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患者的Constant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總而言之,肩關節外側切口入路治療過程中患者的出血量更少,但住院時間、術后骨折的愈合時間和肩關節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上無明顯差異。
本研究發現造成肩關節前內側入路手術治療中,因為主治醫師能夠獲得更好地視野,操作方便,因此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手術,然而因為這一過程中對患者軟組織有較大的傷害,因此患者出血量較大[7]。采用肩關節外側入路手術治療對患者機體軟組織損傷小,但由于手術視野與前內側入路手術相比,視野要明顯差很多,因此治療時間耗費的更長,在具體治療中主治醫師應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最為恰當的方式進行治療[8]。
[1] 楊輝,巴黎,陳國強.肱骨近端骨折脫位術后再脫位病因分析及治療策略[J].基層醫學論壇,2012(31):4129-4131.
[2] 蔡兵,于沈敏,林文,等.鎖定鋼板內固定結合錨釘修補肩袖治療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脫位[J].實用骨科雜志,2012,18(10):921-922.
[3] 魏世雋,韓芳,陳莊洪,等.難復性肱骨近端骨折脫位的手術治療[J].臨床外科雜志,2010,14(10):660-661.
[4] 臺樹林.肱骨近端骨折伴肩關節脫位的治療[J].當代醫學,2010,16(34):73.
[5] 裴志文,王小蘭.肱骨近端鎖定加壓接骨板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療效分析[J].中國醫療前沿,2010,5(16):46-47.
[6] 梁江聲,黃必留,譚加群,等.肩袖損傷診斷與治療方法的選擇[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0(3):342-344.
[7] 姜保國,張殿英,付中國,等.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建議[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1,13(11):55-59.
[8] 聶振軍,張義龍,劉雷.肱骨近端骨折脫位并發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5(7):2116-2118.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1.054
江西 332000 九江市第六人民醫院(楊鋒 劉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