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輝
(河北道橋工程檢測有限公司)
石家莊市東二環上跨和平路橋于20 世紀90年代建成通車,全橋共7 孔,跨徑為2 ×27 m + (27 m +36.5 m +27 m)+2 ×27 m,上部結構中間三孔為現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兩側2 ×27 m 為預制預應力混凝土簡支T 梁。半幅橋面凈寬16 m,外側1.25 m 人行道,內側2 m 分隔帶。半幅橫向分為10 片梁,主梁中距1.7 m,沿橋跨縱向共布置3道橫隔梁,其中梁端各1 道,跨中1 道。經過近20年的運營,特別是近年來大量超重車輛的通行,兩側27 m 預應力混凝土T 梁的中橫隔梁出現了較嚴重的剪切破壞,主梁未見病害。
考慮到該橋原設計橫隔梁間距過大,橫向聯系較弱,加固時擬采用以下措施:
(1)針對中橫隔梁病害,在對破碎區處理后采用增大截面加固;
(2)在T 梁縱向近L/4 和3L/4 附近各增設1 道中橫隔梁,以增強橋梁整體剛性。
為充分了解采用以上加固措施后該橋的整體受力狀況,實施前借助有限元軟件對以下內容進行了分析:
(1)加固前、后結構動力特性變化情況,主要關注結構頻率變化;
(2)加固前、后中橫隔梁應力變化情況,了解加固后中橫梁應力增減幅度;
(3)加固前、后主梁應力變化情況,了解增加恒載后主梁應力變化幅度。
依據結構特點及分析需要,本次借助橋梁計算軟件Midas Civil,采用梁格法建模分析。
(1)單元選擇:T 形主梁、橫隔梁均采用梁單元模擬;
(2)荷載:結構自重按設計規范取用;橋面鋪裝、護欄等按梁單元均布荷載施加;汽車荷載采用集中力模擬,共分四級,每級按常用三軸車輛實際尺寸分為6 個集中力施加;
(3)計算工況:為充分了解加固效果,共分為加固前、僅加厚中橫隔梁、增設橫隔梁距支點1 m、3.15 m、4.15 m、5.15 m、6.15 m、7.15 m、8.15 m、9.15 m、10.15 m、11.15 m、12.15 m 等13 種情況。(為后期分析方便,以上工況均表示為增設橫隔梁距支點距離,其中0.0 m 表示加固前、0.2 m表示僅加厚中橫隔梁)。
2.3.1 結構動力特性變化
加固前、后結構頻率變化如圖1 所示。
由圖1 可以看出,采用增設橫隔梁加固后,由于結構質量有所增加,而縱向剛度未有變化,所以結構頻率略有降低,但幅度較小。

圖1 加固前后結構頻率變化曲線
2.3.2 中橫隔梁應力變化
加固前、后中橫隔梁底緣變化如圖2、圖3 所示。

圖2 加固前后橫隔梁底緣應力變化曲線
(1)由圖2 可以看出,采用增設橫隔梁加固后,結構在恒載作用下中橫梁底緣應力明顯降低,而且隨著增設中橫梁距支點距離增大,中橫隔梁底緣應力逐漸減小,降低幅度近加固前橫隔梁底緣應力的50%;
(2)由圖3 可以看出,采用增設橫隔梁加固后,在各級活荷載作用下中橫梁底緣應力明顯降低,而且隨著增設中橫梁距支點距離增大,中橫隔梁底緣應力逐漸減小,降低幅度近加固前橫隔梁底緣應力的50%。
2.3.3 主梁應力變化
加固前、后主梁跨中底緣應力變化如圖4、圖5 所示。

圖3 加固前后橫隔梁底緣應力變化曲線
(1)由圖4 可以看出,采用增設橫隔梁加固后,結構在恒載作用下主梁跨中底緣應力略有增加,但幅度較小;
(2)由圖5 可以看出,采用增設橫隔梁加固后,在各級活荷載作用下主梁跨中底緣應力略有降低,而且隨著增設中橫梁距支點距離增大,主梁跨中底緣應力逐漸減小,在9m左右最小,而后逐漸增大,但幅度均不大。

圖4 加固前后主梁跨中底緣應力變化曲線
(1)增設中橫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結構自重,使結構頻率略有降低,但幅度不大。

圖5 加固前后主梁跨中底緣應力變化曲線
(2)增設中橫梁對降低中橫梁底緣應力效果明顯,而且位置越靠近跨中效果越明顯。
(3)增設中橫梁雖然對提高結構整體剛度有較大幫助,但對降低T 型主梁跨中應力效果不大。
[1]黃平明,陳萬春.橋梁養護與加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139-140.
[2]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Z].200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