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明
有些農地的占補平衡,實質上是打土地開發或買賣的主意。
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是風險往往不被人重視或者說漠視。這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隨意改變土地用途,打著農業產業化或糧食生產,設施農業、休閑旅游農業的幌子,搞非農非糧產業,或者搞房地產開發。二是有的蓄意囤地,想發農業財。三是土地流轉規模過大,投資隨意,風險難避,給農民帶來租金損失。四是熱錢涌流,有的還抱有幻想,搞所謂的田園生活,拿地搞小產權房,或借農村舊村改造,投資囤房囤地。
據稱國家正制定“資本入農”規范,有序篩選社會資本或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確保土地用途不變,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失。資本的逐利性、種糧比較效益低,決定了糧食主產區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很低。非糧非農化往往打著土地流轉、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幌子,搞花樣翻新的產業園或科技園區,或綜合開發,實則控制農地,搞房地產開發或其他非農項目,發土地財。
有些農地的占補平衡,實質上是打土地開發或買賣的主意。最值得警惕警醒的是耕地良田遭受侵占。當前不論是糧食主產區還是銷區,農民種糧積極性都不高,調出糧食的省區逐漸減少。 “地方依賴中央,銷區依賴產區,居民依賴市場”的情緒在滋長。不少地方是“口號農業”、“咋呼農業”,無序非法占用耕地的現象并未停止過。
耕地減少和干旱、土地污染已經還以顏色,國內糧食生產的增長難度異常大,要達到“十二五”規劃的目標5.4億噸決非輕而易舉能辦到的。而糧食的需求則呈剛性增長。“十二五”末,人口將達到13.9億,城鎮人口將占一半以上。產需、供求出現的缺口主要依靠挖庫存和進口來調節日益困難。原先三大主糧中稻谷偏緊,現在粳稻、優質小麥、玉米等均出現了偏緊的苗頭,糧食始終處于緊平衡狀態。
從世界的糧情看,糧食產量在21億噸~22億噸之間已經徘徊了近十年。而世界人口由上世紀的65億,很快上升到目前的近70億。盡管高收入和低收入國家飲食習慣不一樣,但是糧食的剛性需求是一樣的,只是形態不一樣而已。
世界人口平均占有糧食只有300公斤左右,國際糧食市場回旋余地有限,國內每年進口一億多斤的大豆就是一個信號。所以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國家的既定方針,立足國內解決吃飯問題。
為確保糧食安全,要未雨綢繆,破解耕地和水資源枯竭的桎梏,建設糧食主體功能區,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搞數字游戲,“數字”糧食,不虛夸,實事求是,決不能為獲取糧食直補而層層虛報糧食種植面積。
改變糧食直補方式,探索實行按糧食播種面積或產量補貼的辦法,也可以按售糧進行補貼,逐步探索實行糧價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改革,發揮市場在糧食價格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解決誰種糧、會種糧、能種糧的問題。
必須設立工商資本進軍農業的門檻,防止投機農業,或打著農業的幌子,搞非農非糧產業,或是房地產,必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農地占補平衡,落實國土空間主體功能戰略,宜糧則糧,宜工則工,實行生態和糧食主體功能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糧食安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