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論結果如何,一波三折的背后是央行、銀監會、證監會關于優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審批制”之困。】
《中國經濟信息》綜合報道
6月15日,平安銀行發起的上交所首支ABS產品(平安銀行1號小額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啟動發行。資料顯示,平安銀行1號小額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總規模為26.31億元,由華能貴誠信托擔任發行人和受托機構,由國泰君安證券擔任主承銷商。
目前,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時間較短,規模較小。截至2013年年末,規模大約為320億元,占銀行業總資產的比重僅為0.02%,占同期債券總存量的比重僅為0.10%。銀行間市場發行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占比接近90%。上交所稱,平安銀行1號小額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的發行,標志著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正式登陸上交所市場以及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擴大試點取得重大進展。
登陸上交所意義重大
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當前盤活銀行信貸存量、將盤活資金向經濟發展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傾斜、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去年8月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循序漸進、穩步推進試點工作。優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加快銀行資金周轉的同時,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這是決策層首次公開明確,資產證券化產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
九個多月后,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終于登陸上交所。有媒體稱,平安銀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在結算方面可圈可點。在交易結算機制上,平安銀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由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登記、托管和結算,搭建了我國債券市場全新的市場組織模式。
市場普遍認為,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在上交所上市交易,在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登記托管這一業務模式,有助于發行人和投資者自主選擇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交易場所,實現產品的統一登記托管,提高市場運行效率,是我國債券市場互聯互通邁出的一大步,有助于加快我國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進程和創新步伐。
平安銀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交易和登記結算運行方式的試點,拓寬了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發行渠道,有利于促進擴大試點。與此同時,符合投資者適當性要求的各類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均能順暢、便利地認購和交易信貸資產支持證券。
目前,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以銀行對公貸款為主,住房抵押貸款、汽車消費貸款等基礎資產類別尚不多。平安銀行小額消費貸款證券化不僅增加了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類別,也為商業銀行拓展個人消費業務、增加居民消費能力探索出一條新的業務模式。
業內人士表示,平安銀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在基礎資產選擇和發行交易模式上,對后續信貸資產證券化擴大試點具有較強的示范和推廣意義,并對我國債券市場長遠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多頭監管發行遇波折
然而,首只亮相上交所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公布后一日就被暫緩。16日,央行緊急叫停了此次發行,原因是該項目沒有向央行備案,央行事先對此案不知情。此后又有消息稱,央行表示支持平安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并且央行已經致函平安銀行,要求其在6月30日之前完成發行。
央行發言人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鑒于信貸資產證券化涉及貨幣政策實施與金融市場的協調發展與穩定,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應事前報告,這與自主發行并不矛盾。對此,平安銀行回應,為創新試點,正向相關主管部門完善備案程序,爭取盡快推出。
有媒體認為,央行擔憂的是,未來更多投資者進入交易所債市,此舉將改變銀行間債市格局,對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貨幣政策產生重大影響。這透露出,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如何發展在監管層面意見并不統一。當然,央行這個擔憂不是多慮的。監管部門采取謹慎態度,審慎措施,應該給予充分理解。平安銀行應該積極配合央行做好包括手續報備在內的完善工作,特別是資產質量應該嚴格篩選和把關。
另外,投資風險也在央行考量范圍內。無論是發達市場還是發展中市場,金融衍生品幾乎都由機構投資者進行投資。而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由于剛起步和其復雜性,連機構投資者都很難定義,涉及大量個人投資者的交易所市場能否控制風險,關鍵在于其對合格投資者的界定。
業內評價認為,且不論結果如何,一波三折的背后是央行、銀監會、證監會關于優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審批制”之困。有業內人士稱,中國資產證券化存在多頭監管困局,法律法規也不完善。必須理順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之間的關系,并推動監管立法。
“中信信托2003年就做了第一單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后來因為多頭監管的問題一直沒有突破,所以一直沒有發行上交易所的產品。平安這次是突破嘗試,業內都想看平安是如何突破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資產證券化大勢所趨
盡管信貸資產證券化有一定的復雜性和風險,但推動其發展依然成為市場共識。中國發展資產證券化市場對經濟持續增長將起到重要作用,并將成為中國實體經濟越來越重要的另一個資金來源,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由于銀行有嚴格的資本充足率和存貸比規定,銀行未來五到十年的主流融資方式之一將是資產證券化”,一位業內專家表示,“發達國家的銀行不是持有資產,而是不斷轉讓盤活存量資產。只有如此,才不會受到資產負債率、主體信用等方面的限制。”
2005年,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在銀行間市場試點以來,產品的投資者主要還是銀行和銀行理財產品,信貸資產的風險仍集中在銀行體系,未能有效分散。優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到上交所發行交易,可發揮上交所市場投資者多元化的特點,引導基金、證券公司、保險和非金融機構投資者等認購信貸資產支持證券,有利于擴大產品的投資者群體,真正分散銀行體系風險。同時,借助不同類型投資者的投資偏好,可進一步提升產品的交易需求,提高二級市場流動性。
機構普遍認為,優質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到交易所上市交易,投資者群體更加豐富,既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增加了投資品種,也避免了以往信貸資產支持證券主要由銀行間相互認購和持有的現象,有利于降低銀行資本消耗、擴大信貸規模,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分析人士還指出,通過交易所推進投資者多元化以及對交易對象的規范,有利于信貸資產支持證券交易更透明,更易被金融體系認可。
一位業內人士稱,信貸資產證券化是大勢所趨。需要強調的是,必須確保透明化、陽光化。特別是被證券化信貸資產應該逐筆公開、披露,使得投資者對其安全性和風險點有一個充分完全的了解,以確保投資者權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