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相信瑞士銀行家,那么世界將會怎樣?”
這是007系列電影《黑日危機》里詹姆斯·邦德的一句臺詞。在電影中,詹姆斯·邦德只相信兩個人,一個是他自己,另一個則是瑞士銀行家。這樣的美譽,經歷了整整三個世紀的考驗。直到今天,瑞士銀行將遭遇他建立幾百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改變。
5月6日,美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法國總部宣布,包括瑞士和新加坡在內,47個國家當天簽署了一份宣言,同意銀行間自動共享與稅務相關的海外賬戶信息。這被解讀為:瑞士銀行整整延用了三個世紀的保密制度,被迫走向終結。苛刻的審查過程、嚴格的保密制度以及全世界富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除此之外,瑞士銀行究竟有多少秘密?
保密法為何誕生在瑞士
任你走遍整個瑞士,估計你也找不到一家名為“瑞士銀行”的地方。瑞士沒有一家銀行叫“瑞士銀行”,所謂“瑞士銀行”只是對所有瑞士的銀行的統稱。瑞士最初由8家大銀行,經過多次合并重組,特別是1992年和1997年的兩次“聯姻”,大銀行僅存瑞銀集團(UBS)和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兩家。這兩家銀行雇員數占銀行雇員總數的52.7%,包攬了40%以上的國內信貸業務及近40%的地產抵押業務。
瑞士銀行的保密制度最初建立于16世紀。當時,隨著基督教加爾文教派的興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從法國和意大利逃到日內瓦,這些新教徒帶來了大量金錢,交給日內瓦銀行家打理。為了避免泄露他們的財政狀況,銀行家們逐步建立起了保密制度。
1933年,德國政府頒發法令,要求德國公民須交出自己在外國的資產。在瑞士,蓋世太保假扮成普通客戶,走進銀行,拿出一沓錢,對銀行職員說,將這筆錢存入某人賬戶(這些人都是遭到納粹懷疑的人)。如果錢能夠存入,則說明此人在瑞士銀行擁有賬號。蓋世太?;貒髮羰海X由瑞士轉回德國。然而,那些使用匿名賬戶的客人,安全逃過了此劫。一年之內,有三個德國人因在瑞士銀行擁有銀行賬號而被處死,此后,瑞士加強了銀行的保密法。
1934年,瑞士當局頒布了聯邦銀行法,其中第47條明確規定:任何銀行職員,包括雇員、代理人、清算人、銀行委員會成員、監督員、法定審計機構人員都必須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保守其與客戶財產狀況等有關機密。上述人員,包括引誘銀行職員泄露客戶和銀行信息的第三人,都將面臨最低6個月到5年的監禁,以及最高5萬法郎的罰款。保密協定終身生效,不因為銀行職員離職、退休、解雇而失效。
不遜于歐洲王室的接班人選拔
瑞士銀行除了保密制度,還有一個關鍵特點是合伙人制。無論面臨世界大戰,還是金融危機,世襲傳承的管理方式讓保密制度得以很好地運行。
以百達銀行為例。百達銀行實行扁平化的人事管理構架。因為私人銀行往往要服務好幾代人,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要執行良好的保密制度,因此,保持非常低的員工流失率非常必要。公司在人事制度上鼓勵員工長期留在公司,不僅關注員工個人福利,還會為員工家庭提供全面保障。
員工的穩定源自于百達銀行高管人員本身的穩定性。百達銀行由8個合伙人共同管理。208年前創始人家族中的三大家族至今仍在。8個合伙人有一定的年齡梯度,因此不會出現8個人同時退休的情況。每9年左右會有一個合伙人退休,新合伙人的傳承挑選制度像王室繼承。雖然是家族事業,但遠不是父親傳給子女這樣簡單。
如果一個合伙人要退休,其后代(遠親和近親)并不能直接繼承,而需要繼承人有其他公司的工作經驗,并且在45歲左右時進入百達工作,比如當普通的客戶經理五六年,觀察其表現。合伙人退休后,其他7個合伙人會組成評審委員會,在退休者家族候選人中選一個最合適的人。退休者本人不參與評審會。
由于合伙人的權力平等,嚴格的挑選制度相對公平,一旦合伙人穩定,其員工也會穩定,客戶流失率就會很低。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瑞士銀行的客戶
和所有銀行一樣,瑞士銀行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潛在客戶,不會拒絕任何人的理財咨詢。但是,要想成為瑞士銀行的客戶,需要通過層層考核。
瑞士銀行,尤其是瑞銀集團,重點拓展高凈值客戶,不僅關注客戶的交易規模,也關注客戶為公司帶來的利潤。因此,瑞士銀行重點發展私人銀行業務,以較少的資本股東龐大的資產,并保持較高的回報率。
作為一個有著深厚宗教背景的國家,瑞士銀行會把客戶的人群著重于基督教徒。如果是基督教徒,開戶會相對簡單。當然,即使不是基督教徒,只要有錢,也有機會成為瑞士銀行的客戶,這需要瑞士銀行遍布全球的“星探”來發掘。瑞士銀行在世界很多國家設有分支機構,這些分支機構負責收集所在國潛在客戶的信息、開發客戶、辦理業務、維持客戶等。
以UBS為例。在UBS內部,有一套不成文的界定標準,即25萬美元的起存數只能算是平民;25萬—200萬美元的,算是中等收入客戶,大客戶則要求至少存200萬美元以上。
如果你想成為瑞士銀行的客戶,你可以主動聯系銀行,預約成功后會有專人找你談話,以考察你到底夠不夠資格。當然,如果真是富商巨賈,也許瑞士銀行也會主動先找到你的家門。在我國,瑞士銀行會通過組織、參加富人聚會的形式來尋找夠資格的客戶,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企業。北京很多五星級及以上級別酒店舉行的聯誼會、酒會上,往往就會出現瑞士銀行工作人員的身影。一旦發現潛在客戶,通過聊天,雙方會約定上門服務的日期,由工作人員到客戶家中洽談。
在國外,瑞士銀行還會通過教會的固定聚會來尋找潛在客戶。此外,還會通過贊助學校和學生的活動來培養未來客戶,因為在國外很多貴族學校、私立學校,說不定有些學生就是某行業大鱷的子女。
固若金湯的鎖頭
在瑞士銀行,每一個保險箱都只配有一把鑰匙,通常也存在一把后備鑰匙。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瑞士銀行就已經使用了不同于普通銀行的鎖。那時候,大部分銀行使用的是雙重鎖,而瑞士銀行的鎖,看起來和雙重鎖無異,有兩個鎖眼,一個供客戶的鑰匙,一個供銀行的鑰匙。但實際上,里面還隱藏了第三個鎖眼,只有用特質的鑰匙才能開啟。第三個鎖眼將鎖牢牢固定在保險箱上,哪怕你開啟了鎖頭,也無法將鎖從保險箱上取走,防止了偷鎖復制鑰匙的可能性。endprint
瑞士銀行的保險箱是秘密中的秘密,不裝秘密的箱子內部如同鏡面般平整且閃亮。這只保險箱最受律師、商人和收藏家的歡迎。鎖頭相當堅固,可以抵抗炸彈,但其實它只有1.35千克重。鎖眼都是激光切割,每把鎖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保險箱存放在密室內,整齊而不花哨。
匿名賬戶早已不存在
瑞士銀行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最令人信賴的銀行,各國政要、商界巨子和各路明星都把存款放在瑞士銀行,因此也造成了瑞士聞名于世的金融業。
當然,能夠匯集全球如此之多的財富,瑞士銀行的法寶當然不僅保密法一個。與其他國際大銀行不同,瑞士的傳統私人銀行主要特點在于其承擔了無限責任。假如這些瑞士私人銀行倒閉了,無法如數歸還你的資產,你甚至可以拿走這些私人銀行擁有者的家族資產。而如果是其他銀行,其客戶只能依據銀行的賬面資產獲得部分或全部賠償。
上世紀30年代以來,匿名和數字賬戶是瑞士銀行的一大特色,也被視為瑞士銀行業發達的原因之一。但其實,在1987年之后,所謂的“匿名賬戶”就不存在了。所有的瑞士銀行要求職員遵循“了解你的客戶”的原則,必須確認每個開設新賬號的客戶的身份及他們經濟上的合法性。為控制有犯罪來源的金錢交易,各銀行都自設嚴格的、國際上承認的身份認證條規。哪怕是非常敏感的身份,不得不使用號碼來代替姓名,號碼賬戶也并非匿名。因為該客戶的姓名在銀行內部很小人員范圍內是公開的。銀行對號碼賬號和其他賬號客戶使用同樣的銀行保密制度,獨立于銀行的監督委員會將對違法銀行處以最高100萬瑞士法郎的罰款。
保密制度成為眾矢之的
如果你看過《達芬奇密碼》,一定對其中瑞士銀行的保密措施和“黑金”的猖獗過目不忘。幾百年來,“保密”二字如同金招牌一樣讓瑞士銀行贏得世界各地客戶信賴,這里是全球1/3未公開私人財富所在地,這里吸收離岸財富逾2萬億美元,這個全球最富裕的歐洲小國也因此披上了“避稅天堂”的外衣。
菲律賓前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在1965年底就任,在20余年的當政期間獲取了巨額非法財富。1986年被追查到在瑞士一些銀行有6億美元存款,直到2003年菲最高法院才作出最終判決,裁定歸政府所有。不僅馬科斯,伊朗的巴拉維、巴拿馬的諾伊里卡、諾馬尼亞的齊奧塞斯庫,甚至恐怖嫌疑分子都是瑞士銀行的???。
馬科斯丑聞案使瑞士銀行陷入窘境,瑞士政府開始要求各銀行在需要配合進行司法調查時提供相應的信息,并禁止銀行為非法錢財提供任何掩護。而曾經是瑞士銀行最大賣點的“客戶信息保密制度”也成為了眾矢之的。
“瑞士銀行從來都不是100%絕對保密”
“9·11”事件之后,美國要求各國提供司法協助,以幫助追查恐怖分子之間的金錢來往。雖然瑞士凍結了多個可疑賬戶,但美國仍然視瑞士的銀行保密制度為眼中釘。歐盟也多次要求瑞士廢除銀行保密制度,以防止歐盟國家居民逃稅。
為了保住保密制度,同時不得罪自己的貿易伙伴。2004年,瑞士花10億瑞士法郎(合6.5億歐元)來維持銀行的保密權。這筆錢分為5年流入布魯塞爾的聚合基金,用來支持歐盟的貧窮地區。
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讓瑞士銀行保密制度再次經受考驗。美國先以瑞銀集團幫助美國富人逃稅為由,把這個瑞士最大的銀行告上法庭,瑞銀不但交了巨額罰金,還破天荒提供了兩百多名客戶名單。2009年,法國政府也拿到了一份法國人在瑞士銀行開設秘密賬戶的名單,該名單包括3000個未向法國稅收當局申報的法國納稅人。
2008年10月21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0個國家中的17個一致將瑞士列入稅收天堂的黑名單。迫于壓力,10月25日至11月4日10天內,瑞士分別與英國、德國、希臘簽署了新修訂的雙重征稅協定,瑞士政府將對外國居民在當地銀行的賬戶實施稅收扣繳,然后轉交給該國政府。
瑞士銀行堅守了三百余年的保密制度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毀滅性的的破壞,甚至連瑞士銀行家協會發言人詹姆斯·納森都站出來說:“外界流傳所謂的瑞士的銀行的保密性,實際上從來都不是100%絕對保密的?!?/p>
稅收信息自動交換宣言最早2017年生效
今年5月,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經合組織”)年會上,包括瑞士、中國在內的四十多個國家簽署了一項稅收信息自動交換宣言。也就是說,全球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或將定期每年自動向四十多個簽約國政府傳遞瑞士銀行客戶的金融信息。這些信息包括銀行賬戶余額、利息、股息和其他金融收入等。普遍認為,根據這項新規,延續幾百年的保護銀行客戶隱私的傳統就此終結。
經合組織強調,這一宣言并不具有法律強制力,因此目前瑞士銀行并不需要立即開始傳遞客戶信息。經合組織將在今年9月細化相關標準,而宣言最終能夠正式實施還需要簽署國對國內相關法律進行修改,因此最早也要到2017年才生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