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景
2014年6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其中提出“確定進一步簡政放權措施促進創業就業”。會議認為,簡政放權是深化政府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之舉。在去年取得積極成效的基礎上,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年內再取消和下放200項以上行政審批事項的部署,針對社會關切,繼續下好改革先手棋,進一步推出新的有力舉措,對于充分調動企業和社會創業創新創造的積極性,讓政府更好歸位、市場更大發力、群眾更多受益,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確定,一是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項行政審批事項,其中“享受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核準”、“對吸納下崗失業人員達到規定條件的服務型、商貿企業和對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減免稅審批”等關系投資創業的34項審批事項,有利于減少中間不必要環節,讓優惠政策落地,釋放市場活力;“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審批”等涉及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業務的10項審批事項,將擴大高校辦學研究自主權,推動科研創新;涉及資質資格的8項審批事項,有助于降低執業門檻,促進擴大就業。
二是為進一步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在保持資質資格水平不降的前提下,減少部分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先期取消一批準入類專業技術職業資格。今后,凡沒有法律法規依據和各地區、各部門自行設置的各類職業資格,不再實施許可和認定。逐步建立由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組織開展水平評價的職業資格制度。
三是圍繞促進投資創業便利化、優化營商環境,將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許可、農業機械維修技術合格證書核發、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機構資格認定、設立內資演出經紀機構審批等36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后置審批。下一步要繼續清理和壓縮現有前置審批事項,將其中的大多數改為后置審批,由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并實行目錄化管理制度,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
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 鼓勵創業優惠政策“落地”
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項行政審批事項,其中“享受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核準”、“對吸納下崗失業人員達到規定條件的服務型、商貿企業和對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減免稅審批”等34項審批事項直接關系到投資創業。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指出,取消這些有關稅收優惠政策落實過程中的行政審批事項,有利于減少中間不必要環節,為優惠政策真正落地創造條件,能更好釋放市場活力,促進擴大就業。
以取消“享受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核準”審批事項為例,白景明說,小微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穩定擴大就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包括所得稅減免在內的一系列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這些政策要想真正發揮效應,還需征管落實的配套。他指出,以往國家出臺了稅收優惠政策,常常因執行征管過程的道道限制和門檻影響了效果,此次取消的部分行政審批事項,無疑為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地掃清了障礙,征管制度實現了與稅制改革的及時銜接,確保了扶持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有效落地。而實現稅制改革與征管制度改革的聯動與銜接,無疑是稅改向縱深推進的重要表現。
減少職業資格許可 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
職業資格制度是我國科學評價人才的一項重要制度。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集中表現為考試太亂、證書太濫。有的部門、地方和機構隨意設置職業資格,名目繁多、重復交叉;有些機構和個人以職業資格為名隨意舉辦考試、培訓、認證活動,亂收費、濫發證,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就業“門檻”。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為進一步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在保持資質資格水平不降的前提下,減少部分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先期取消一批準入類專業技術職業資格。今后,凡沒有法律法規依據和各地區、各部門自行設置的各類職業資格,不再實施許可和認定。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有關要求,人社部將擬訂移交辦法,改革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認證管理方式,研究擬訂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移交具體辦法,明確移交的基本原則、條件、組織實施方式和監督管理措施。同時,完善鑒定制度。修訂《職業技能鑒定規定》,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進一步明確各級、各類職業技能鑒定管理部門和鑒定實施機構的具體職責、權利和義務,逐步建立新的鑒定工作運行體制。
此外,將強化監督管理。加強對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施的監督管理,啟動“全國職業技能鑒定服務與監管平臺”開發和試點工作,以平臺為抓手,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鑒定的服務和監管水平。清理和整頓不規范鑒定項目,對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中未收錄的職業和未制定職業技能標準的職業,一律取消鑒定。
“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 進一步降低創業“門檻”
現行制度下,創辦一個企業并不容易,先要到主要部門取得行政許可證,才能到工商部門申辦營業執照,這就是所謂“先證后照”。在等待許可過程中,因為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創業者往往難以開展招工、洽談、簽約、貸款等企業前期籌備工作。
為促進投資創業便利化、優化營商環境,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將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許可、農業機械維修技術合格證書核發、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機構資格認定等36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后置審批;下一步,還要將現有前置審批事項中的大多數改為后置審批,由“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
“‘先證后照向‘先照后證的改革,是全面削減和約束政府審批權、全面重構公權力、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大制度創新,蘊含著改革創新的巨大正能量。”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指出,“先照后證”將提升公司的存活率,降低公司的設立成本,促成公司盡快開展商事活動。
“先照后證”后,會不會出現一些企業只拿工商執照、不辦項目許可證就開業經營的情況?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做到放活不放任,防止截留改革紅利。
“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對工商部門而言不是監管職責的弱化,而是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工商總局局長張茅表示,今后工商部門將逐步實現從“嚴進寬管”到“寬進嚴管”的轉變,在營造寬松準入環境的同時,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自律等手段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提高監管效能。
有效緩解大學生創業就業問題
2014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創紀錄的727萬,比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的2013年增加28萬人。逐年增多的畢業生,加上最近這一兩年經濟增長小幅減速,都令“就業”成為難題。據幾所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反映,發現對于比較知名的高校而言,畢業生大都喜歡去國企和大公司,去小微企業基本屬于無奈之舉。這其中有很多深層原因,都與此次簡政放權改革的初衷不謀而合,比如小微企業在法律和政策、資源和機會等方面相對處于弱勢地位。另一方面,加上注冊登記門檻高、審批時間長、貸款比較難等原因,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有限,也造成對地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吸納量不大。
從今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來看,針對鼓勵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政策主要有兩類。其中一個就是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為小微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推動小型微型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創造更多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針對不同條件可以領取社會保險(放心保)補貼及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等。
據了解,今年一季度國家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廢除了各種限制,全國新增企業數量立刻“井噴式”增長,改革成果立竿見影。業內人士認為,此次企業審批手續簡化,無疑將使得小微企業在數量上得到提高,對大學生就業起到帶動作用。除此之外,《通知》還要求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鼓勵高校、地方政府、銀行等相關部門提供優惠政策及專業性輔導。
鑒于目前就業市場的供需不平衡,一部分創業的大學生是由于找不到好的工作,“這類型的學生通常會低門檻創業,比如開個奶茶店、網店。因為技術要求低,資金需求也不高,所以遇到的障礙不會很大。”但據了解,青睞于創業的這部分畢業生也并不一定是“被逼上梁山”,相反,他們中間的一大部分人恰恰是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實踐經驗。這些大學生就是本著“不給別人打工”的原則,或者從國外留學回來、技術特別強。“近幾年大學生在IT和互聯網領域創業的特別多,但我們發現,他們一方面對政策不了解,需要辦什么手續、有哪些優惠,大家都不了解;另一方面政策本身又過于復雜,像在北京,如果你要開個小公司,上上下下要辦的手續證件可真不少。”一位長期接觸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王女士感慨道,“但創業時機不等人啊,手里剛好有活錢,這時間一過可就失去了原有的效果了。”
進一步簡政放權的改革為大學生創業給予了更多的認可和鼓勵,同時,社會上很多天使投資人也愿意對具有好的項目和技術基礎的創業團隊給予資金、管理、培訓等方面的支持。對大學生們來說,這無疑是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創業就業氛圍,專業、開放、自由,信心與動力加倍,簡政放權的改革也正向著更有效更全面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