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玲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它具有地域性、農村性、層次性、綜合性、特色性、發展不平衡性等特點。中國有2856個縣(市、區),直接管理人口近7億,它的發展繁榮與否,影響著“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結號,出臺了多項重大改革舉措,尤其是在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改革等重點領域有新的突破,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必將促進縣域經濟取得新的更大發展。
一、財政體制改革為縣級調控主體帶來了主動權
(一)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增強了縣級政權謀劃發展的主動權
財權與事權相統一是推進發展、科學治理的先決條件。但很長一個時期以來,中央和地方財權與事權既模糊不清,又不相匹配,一些應由中央負責的事務交給了地方,一些適宜地方負責的事務,中央承擔了較多支出責任,中央和地方職責交叉重疊,共同管理事項太多。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財政體制改革要“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這就理清了中央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的界限,避免了“個大一身輕,個小擔的多”的現象,既為縣級政權合理安排支出提供了邊界,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縣級政權支出的責任,配合中長期預算制度的實施,必將使縣級政權合理支出、理性負債,促進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轉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增強了縣級政權對財政資金效益的統籌權
首先,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增加、專項轉移支付的減少,為縣級政權統籌調控資金提供了空間。財政專項資金項目散、規模小、管理亂、審批周期長,且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同時,還必須按照規定的項目計劃進行實施,縣級不能自行變更項目的用途。這種情況不僅大大削弱了縣級政權對于資金整合調控的權力,使最了解實際情況的縣級政權沒有資金使用的決策權,而且由于一些專項資金項目決策不接地氣、缺乏科學性,導致項目無法實施,財政資金長期沉淀,既造成了資金的嚴重浪費,更造成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效果的下降,甚至會導致對宏觀經濟形勢的誤判。一些專項資金地方政府不愿要、不申報就是由于這個原因。
其次,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增加、專項轉移支付的減少,將降低行政成本,堵塞“跑部進錢”的腳步,減少腐敗滋生。
最后,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增加、專項轉移支付的減少,將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帶來的地方資金配套,從而減輕縣級財政的負擔。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專項轉移支付要進行控制、清理、合并、規范,尤其是要逐步取消競爭性領域專項和地方資金配套,這將逐步扭動縣級政權的被動局面,使他們的主動性得到發揮,積極性得到激發。
二、稅收體制改革為培育市場主體、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帶來了機遇
首先,營改增使企業的稅收負擔大大降低。據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介紹,截至2013年4月,所有試點地區的小規模納稅人,包括眾多的個體戶都實現減稅,減稅幅度達到40%。從2012年1月1日到今年1月31日,兩年零一個月的時間內,全國企業共減負1961億元,其中2013年營改增減稅1402億元。稅負降低,企業就具備了積累和發展的可能。營改增的實施,將會為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尤其是對以紡織服裝為主導產業的縣域經濟發展帶來了發展轉型的契機。
其次,營改增將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營改增的范圍原來是“1+6”,即交通運輸業和6類現代服務業(研發和技術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物流輔助服務、有形動產租賃服務、鑒證咨詢服務),現在擴展到“2+7”,即交通運輸和郵政業,以及7類服務業(加上了廣播影視服務)??梢哉f,大大地拉動了服務業的發展,刺激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并行推進,引導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改善,為縣級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找到了發展出路。根據測算,2012年和2013年營改增分別拉動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72%和2.70%。
最后,營改增在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同時,可以吸納更多的人員就業。2012年和2013年上海營改增增加就業人數分別為14.6萬人和14.5萬人。特別是小微企業減負后,活力不斷增強,在活躍市場、創造就業、改善民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融資渠道的拓展為市場主體融資開辟了新途徑
首先,中小銀行的設立將極大地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h域地域范圍不大,小微企業眾多,大多存在著融資難、發展難的問題,中小型銀行的設立正好為解決這個問題開出了良方。中小型銀行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小微企業和居民家庭,服務對象又定位于較小區域,中小銀行的設立必將為較小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幫助。
其次,保障金融機構的農村存款主要用于農業、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中西部縣域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縣域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但是由于我國農村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小、抵押物不足、比較效益低等問題,造成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銀行體系,在農村不但沒有很好地發揮金融主力軍的作用,甚至一些銀行特別是郵儲銀行成了威力強大的“抽錢機”,使廣大農村有限的資金外流到經濟發達地區,外流到比較效益更高的第二、第三產業。近幾年,國家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總的來看狀況有所好轉,但是存貸比過高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而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中專門提出,保障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于農業農村,這就能從根本上遏制農村存款的外流,進而不斷增加農村的貨幣流量,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撐。
最后,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債等多種方式拓寬城鎮建設融資渠道,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開辟了融資路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預言,中國的城鎮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進程的兩件大事??梢哉f,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巨大增長點,縣域和小城鎮是農民就地城鎮化的主要區域,在這個過程中,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建設將會加速推進,都需要強大的資金保障,而允許地方政府發債、允許社會資本進入、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等改革措施打破了城鎮化過程中的資金制約瓶頸,城鎮化建設投資的拉動將會大幅度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四、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建立,為破解“三農”問題提供了契機
(一)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建立,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為建立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發展找到了途徑
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可以發揮規模、效率、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優勢,企業經營可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必將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使農業經營方式更加豐富,更具有競爭力。
(二)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是增加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從農民收入構成上看,在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4個部分中,財產性收入目前占比很低。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就是要大幅度地促進農民增收。
(三)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改善民生的根本舉措
國家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大力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加大公共財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覆蓋力度,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施農村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健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體系,加快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這些都將極大地促進民生改善,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