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遠
2013年3月7日,國務院批復我國首個以航空港經濟為主題的先行先試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作為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一個臨空經濟區域發展的戰略實踐平臺,鄭州航空港區在一年多的規劃建設和發展進程中,立足中原、站位前沿,大膽探索、穩準實踐,在全國經濟發展快中趨緩、穩中有升的當下,不但經濟指標大幅躍升,全面開放的窗口、平臺地位及優勢初步顯現,更難能可貴的是探索出的一些新方法、新舉措,對于拉動河南省甚至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內涵式創新發展都有著難得的經驗可供借鑒。
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規劃建設發展與實踐
(一)以超前的思想認識和科學籌劃為支撐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獲批過程,是原原本本的思想大轉變、大解放的過程。實事求是地講,鄭州經濟發展步伐及經濟總量,遠不及同在中西部的武漢、重慶、成都等地,單就機場硬件建設基礎來看,更比不上這三個地區的發展步伐,鄭州機場現在只有一個跑道,屬于客貨共用,而武漢天河機場早在幾年前就單獨建設有貨運跑道。在強大的比較差距之下,鄭州申報實驗區之時,就提出要建設目前全國最大的機場,并遠景規劃出為2040年預期需求預留出建設第5條跑道的用地。沒有超前的思想認識和科學籌劃作為支撐,是不敢想象的。去年以來,河南省委主要領導時常調研視察實驗區建設,面對“大招商”的時代格局,特別是緊扣“內陸中原區位交通”這個最大依托,創新提出了“大物流”的招商及建設發展路徑的修正與補充。從某些方面看,國家規劃僅僅是“大樞紐、大產業和大都市”,實踐上河南省委大膽提出把“建設大物流”理念堅持并固定下來,并放在“大產業和大都市”之前。這樣的戰略調整,需要很大的膽量和思想提升。“建設大物流”理念在實踐上也逐步得到了落實。預計不久的將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將提供國際一流標準的現代物流服務設施。
(二)建立“兩級三層”領導和管理體制,確保各級聯動
實驗區的獲批,是河南實現跨越發展的難得歷史機遇。河南省委高瞻遠矚,大膽創新,建立了“兩級三層”領導和管理體制,這在全國新開發的經濟區來看,也是很少有的。即:省領導小組負責政策制定和協調國家相關部委及政策爭取工作;市級政府小組負責項目制定、工作確立和政策實施;實驗區一級負責抓落實。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建設發展,是實實在在的“聚全省、全市、全區各級之策之力”,確保了從中央到地方上下各級聯合聯動。2014年年初以來,隨著實驗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獲得國家批準,派出和內設機構初步完善。2月25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又把實驗區確立為“深化改革體制機制創新示范區”,并賦予“六大戰略地位”,掀開了實驗區建設發展通過制度創新帶動發展創新的新篇章。
(三)啟動概念性整體規劃建設
國家批準實驗區面積為415平方公里,實際控規面積達770平方公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獲批之后,在進行深度教育、思想轉變和制度機構創建的同時,采取國際招標的形式,啟動概念性整體規劃建設。為了確保緊緊圍繞航空港經濟建設這個主題,大膽聘請世界臨空經濟理論研究和發起人約翰·卡薩達教授(美國)全程參與指導,使得所有規劃理念及精神內涵緊貼世界臨空經濟發展的前端前沿。概念性規劃今年1月已被河南省政府批準,26項專項規劃目前正在修訂之中,即將完美收官。一個國際化、智能化、前端化、綠色低碳航空大都市的規劃建設和恢宏藍圖即將確定。
(四)遵循航空港經濟圈的支撐鏈條,做好布局
嚴格遵循航空港經濟圈的支撐鏈條,始終朝著“廣度”“深度”“前瞻度”和“大力度”上進行科學籌劃,嚴格圍繞1∶36的臨空產業科學結構深刻布局。2014年1月14日,實驗區獲批不到一個整年度,其經濟鏈條長遠發展的“兩只翅膀”就實現牢固搭建。一是鄭州至歐洲鐵路貨運班列回程首發。在全國各地正在學習理解習總書記“打造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論斷之時,實驗區在具體實踐上交出了合格答卷。二是河南省航投公司收購世界航空貨運巨頭盧森堡35%股權,并簽署在鄭州機場建設全球第二個最大的貨運基地協議。這為實現“公路港、鐵路港、航空港、信息港”四港一體無縫對接打下了堅實基礎;立足中部中原和區位交通兩個主線,自貿區研究申報正在加緊推進;國家肉類口岸已經獲批,車輛整車進口、醫藥醫療和72小時過境免簽工作以及申報領事館建設等國際通道,正在加速推進。把鄭州打造成國際重要物流商貿城的軟硬支撐鏈條,已經初見端倪。
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實踐中的難點
(一)如何發揮實驗區的政策優勢,進一步吸引符合規劃要求的通過產業轉移獲益的企業落戶,增強承接產業轉移的持續性
隨著長三角、珠三角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及產業轉型,當長三角、珠三角勞動力成本的增幅已經超過了因內遷引致的產品運輸成本的增幅時,出于控制成本考慮,以富士康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紛紛將工廠由運輸成本較低的沿海地區遷至勞動力成本較低的中西部內陸地區,鄭州、成都、重慶等工廠的建設和產能的日漸增加都是基于上述原因。如何切實抓住這次機會,圍繞航空物流、高端制造和現代服務業三大主導產業發展的重要項目讓企業落戶,以增強承接產業轉移的持續性,加大政策突破,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將是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面臨的重要時代課題。
(二)如何客觀面對實驗區的天然劣勢,盡快找出自身建設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的比較性優勢
河南是一個農業大省。據河南省統計局統計,2013年河南糧食總產達到1142.74億斤,比上年增加15.02億斤,增幅達1.3%,實現了糧食生產十年連續增產。同時,河南省又是化工業大省,煤電鋁等產業占比較大,適合航空運輸的高端制造業占比相對較小。如何面對實驗區的天然劣勢,盡快找出自身建設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的比較性優勢,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與此同時,實驗區當前面臨著資金、能力和經驗三個不足,如何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難得的地緣優勢,實現率先突破,也是重要一環。
(三)人才匱乏成為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的軟肋
按照鄭州空港經濟規劃,其核心區是以總規劃面積為356平方公里的航空城為主體,主要發展航空服務保障和維修、飛機零部件制造和航空租賃等航空產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光電與半導體、新材料等高端制造業以及教育培訓、商務休閑、醫療保健等城市配套服務業。而要實現核心區的功能,目前河南省內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及人才資源缺乏支撐,這已成為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的軟肋。如何使全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的技術創新聯盟服務于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仍是需要研究的課題。
綜上所述,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建設在思想和制度創新等方面為中西部經濟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且這些經驗是前所未有的。既然它是我國首個以航空港經濟為主題的先行先試區,那么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一年來所做的一切都是具有開創性、創新性的探索性實踐,也就不可能去復制已有的成功模式。省長謝伏瞻在河南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2014年,河南省將全面推進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加快打造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2014年將航空港區建設擺在全省工作的突出位置,爭取實現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