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文
摘要:在測量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要讓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就教學的弊端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教學改進方法。
關鍵詞:中職院校;建筑工程測量;教學;實訓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9-0125-02
《建筑工程測量》在中職院校建筑工程專業中屬于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基礎課,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建筑物的定位、放線、抄平和地形測量等專業能力。對原理性較強,需要理解和計算的內容,應采用傳統教學方式與課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便于學生緊跟教師的思路,積極思考,掌握知識。
1建筑工程測量教學中的弊端
1.1所用的教材內容陳舊
目前,中職院校所用的《建筑工程測量》教材內容比較陳舊,規范比較落后,只注重理論內容的講述,忽視了實訓內容。現實當中教材的內容重點仍以學習光學測量儀器為主,對先進、精密的測量儀器只作一些表面上的介紹,看不到具體的實例,這樣按照教材內容安排遠遠達不到目前工程測量發展的要求。
1.2采用的教學儀器落后
學校用于教學的測量儀器比較古老,而且數量有限,很難滿足實訓教學的需求。多個學生使用一臺測量儀器,而且初學者水平不高,在使用過程當中難免出現未嚴格按照儀器正確操作程序進行測量的情況,結果可能導致測量儀器經常出現各種問題。因此,需要經常對測量儀器進行修理、校正——即使修理好,儀器的精度也達不到最初的準確度。
1.3實驗場地不確定
好多學校沒有已知的測量實訓點,測量實訓時場地也很難固定,往往是代課教師在校園里根據當地的地形定出一些自由點讓學生來觀測。學生完成測量實訓后,教師很難對測量數據的真實性作出判斷。同時因測量實訓場地的不確定,導致有些不認真學習的學生,為了不返工、不進行重測,刻意修改測量數據,直到滿足要求為止。
2建筑工程測量教學方法的改進
2.1教學內容的把握
目前,大多數《建筑工程測量》教材雖然標明是高職高專的專用或規劃教材,但從內容上看,與普通高等院校教材差別不大。總體來說,《建筑工程測量》教材課程內容偏多,且部分內容比較陳舊,與實際工程脫節。新儀器、新技術在有些教材上雖有所提及,但基本上是點到為止、粗略介紹,并沒有作為重點內容來說明,學生也就不可能及時掌握這些新技術,不能很好地應用新儀器。因此,為了更好地達到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以“適用、適合、必需”為原則對不同課程內容進行適當刪減。比如,作為測量人員,務必熟練使用各種測量儀器,因此,儀器的操作是教學中的重點內容,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目前工程中常用儀器的使用方法。又比如,在實際工作中,光學經緯儀已經被電子經緯儀等新儀器取代,微傾式水準儀也基本上不使用了,教材中的這部分內容應刪掉,而將自動安平水準儀、電子經緯儀作為教學重點,重點講授儀器的操作。再比如,全站儀的使用越來越多,而大多數教材對全站儀只是作了簡單的介紹,學生學完后只是知道全站儀這一儀器,對其他內容卻不了解。因此,教材中應增加全站儀這部分內容,介紹常用型號全站儀的使用方法。同時,由于全站儀的使用,精距量距這一部分則可不講,只介紹量距的一般使用方法就可以了。總之,對教學內容的把握應以“加強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的培養,注重實踐操作技能的培訓,兼顧新儀器、新技術的應用”為準繩。
2.2 實踐內容的改進
目前建筑工程測量儀器的種類越來越多,發展速度也很快,但用于學校教學的儀器卻非常落后,教學儀器的使用永遠跟不上生產的步伐。另外,絕大多數院校教學儀器購置程序比較復雜,經費又很短缺,沒有足夠的資金采購用于教學的各種實訓儀器,更談不上新型號儀器的使用。
在教學中要重點突出測量實訓,合理分配測量實訓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能力的關鍵在于實訓,因此要重點加強實訓操作環節。為了達到高職學院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目的,教學中實踐部分應占到整個教學的50%,因為學生能力的高低最終是通過實踐教學的效率來直接體現的。在實訓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是實踐教學達到目的的關鍵。
在教學過程中,測量實訓是重點之一。測量之前應對儀器進行仔細檢校,檢校好后才能進行教學實訓。學生在實訓之前必須掌握測量儀器的操作方法,通過外業施測的各個程序來進行實地觀察、收集數據,再按照不同的計算方法進行內業整理,并認真、仔細地進行檢核,只有一切達到精度要求之后才能進行測圖或定位放線的施工測量。
3教師素質的提高
3.1理論知識的更新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測繪理論也在不斷完善。激光經緯儀、全站儀和GPS定位系統等新儀器、新技術在工程實踐中的大量應用,要求教師要及時了解理論知識的新動態,學習新技術、新方法,及時對理論知識結構進行更新。另外,教師還應經常閱讀測量文獻,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做到與時俱進。
3.2實踐能力的提高
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成為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基礎和操作能力的技術人員,這就要求教師自身需擁有較高的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在學習理論的同時,還應該深入施工現場,與現場的測量人員多交流,汲取他們的實踐經驗,最好能夠到企業一線去鍛煉或培訓,以此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
總之,建筑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性的艱巨任務。教師應當主動適應社會的需要,不斷地研究、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既擁有相應的專業理論知識,又掌握工程測量的實踐操作技能,適應建筑人才市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