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敏
摘要:要提高學生的會計專業技能,開展實訓教學,單靠某位教師,某門課程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上至校長下至教師都達成共識,合理定位會計專業的發展方向、構建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開發理實一體化教學課程及教材、建設實訓基地、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等等,這樣才能取得成效,達到提高學生專業技能,促進專業發展的目的。我校正在創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會計專業是我校的重點建設專業,本文以我校的改革為例探索中職會計專業實訓教學改革。
關鍵詞:會計專業;實訓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9-000-02
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規定:“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以培養社會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種實用人才為主”。通過對企業用工市場情況的調查,了解到企業對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要求主要有兩點:一是動手能力強,所學符合崗位職業要求;二是要有較好的思想品質和人文素養、較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能夠“下得去,做得了,留得住”。此外,我們對學校往屆大量畢業生就業情況信息的跟蹤分析發現,那些崗位技能扎實,又肯吃苦的畢業生,往往就業較為穩定,且收入也較高。所以,加強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訓教學,提高學生的會計專業技能是中職會計專業建設的重要一環。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以下原因導致會計專業實訓教學效果不佳:真正具有會計從業經驗、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數量不多,大部分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教師參加企業實踐的內容也不一定與會計專業密切相關;課程教材的編寫仍未突破傳統學科體系的格局,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與實際崗位要求仍有差距;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方法手段落后;學校實訓場地欠缺,缺乏高度仿真的實訓場景;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活動主要由學校單邊進行,企業很少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
而要提高學生的會計專業技能,開展實訓教學,單靠某位教師,某門課程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上至校長下至教師都達成共識,合理定位會計專業的發展方向、構建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開發理實一體化教學課程及教材、建設實訓基地、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等等,這樣才能取得成效,達到提高學生專業技能,促進專業發展的目的。我校正在創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會計專業是我校的重點建設專業,下面以我校的改革為例探索中職會計專業實訓教學改革。
一、會計專業的發展定位合理,構建“雙元聯動,雙向融合,三個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對人才需求的分析,會計專業的發展定位是:立足東莞地區,面向珠三角,依托學校合作單位的技術優勢,搭建校企互利雙贏的合作平臺,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以用人單位的會計崗位設計為主導,凸顯崗位需求,強化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培養適合企業實際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雙元聯動,雙向融合,三個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校企共同參與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包括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與課程考核,實現雙元聯動;專業和職業相互融合,崗位要求和教學要求相互融合,表現為教學過程與會計崗位工作過程相互融合;學生在整個學習階段都圍繞著“三個合一”開展,在入學后的第一周,通過到企業參觀產品的生產過程,使學生們先了解產品的生產流程;通過企業經營沙盤的演練,使學生們直觀地了解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個部門的配合,明確財務部門的重要性;在企業會計教學過程中,模擬企業的財務室情景,使他們體會會計的實際工作,教師在旁邊進行指導。以校企聯動育人(“雙元聯動”)為途徑,通過“教室與財務室合一”、“學生與財務人員合一”、“教室與師傅合一”(“三個合一”)培養會計技能人才,較好地實現了專業人才培養和社會用人需求相互融合(“雙向融合”)。
二、構建“集群型、技能化、漸進式”課程體系,開發“基于崗位任務”的專業課程及校本教材
基于就業崗位(群)定位,課程集群分為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綜合課程三大集群。專業技能課由專業核心課、技能方向課、實訓實習等構成。課程結構突出學生技能的培養,體現理實一體化,有利于“做中學,做中教”。為了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我校會計專業以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與合作企業共同開發建設緊密結合企業實際和突出會計崗位的專業課程及特色教材。每門課程成立開發小組,每組4~5名成員,其中至少1名是企業的技術人員,實行課程負責人制度,并形成課程開發與更新的長效機制,建設了《會計基礎知識與核算技能》等4門核心課程、兩門精品課程,主編出版了5本教材,同時還編寫了3本校本教材和教輔材料。
三、構建“漸進式全程實訓”教學模式,使專業教學更接近工作過程
按照“工學結合”思想,突出實訓教學,會計專業進一步強化和發展“工學結合四段遞進式”實訓教學,通過這一立體遞進式的實訓,有效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實操能力和綜合素質。其中,各階段各有側重,注重內在知識技能的系統性和遞進性:
第一階段:企業沙盤認知。先讓學生對將來從事的會計職業有一個概況的了解和體驗,即入學的第一個學期開設“企業經營(沙盤)”認知企業,主要以游戲的形式,以沙盤為教學載體,讓學生在游戲中去體驗“職場”,感受會計崗位。同時開展“點鈔”、“翻打傳票”、“會計書寫實訓”等基礎技能訓練,同時組織點鈔技能競賽、翻打傳票技能競賽、會計書法大賽等方式,進一步訓練學生的基礎技能。
第二階段:任務體驗(單項實訓)。利用“會計基礎知識與核算技能”課程,一邊進行理論教學,一邊利用企業真賬進行單項實訓,通過邊教學邊訓練的“教、學、做”一體讓學生在會計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報表的編制等訓練中養成書寫規范、憑證填制準確、賬簿登記清晰的習慣,練好相關的基本技能,為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奠定基礎。
第三階段:崗位體驗(綜合實訓)。利用“會計崗位核算技能”、“納稅實務”、“會計電算化實務”、“出納實務”等課程,全程嵌入企業真賬,循序漸進、全程實訓,使學生掌握完整的會計從業所需的理論知識、基本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從而開始步入“會計殿堂”。此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從事職業所需的職業素養,考取相關的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階段:職業體驗(VBSE實訓與頂崗實習)。本階段一方面利用“VBSE財務綜合實踐教學平臺”,將企業的業務搬進課堂,將課堂嵌入企業,讓學生體驗不同行業的真實業務處理過程,體驗真正的企業文化;另一方面又進行會計分崗位的業務訓練,以競賽的形式綜合考察學生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最后,利用“校中企——代理記賬公司”,真正進入會計角色,獨立完成一家小型企業的全部真實的會計業務處理。
按對接生產過程的要求,會計專業教師積極采用“項目教學法”、“聯想高爾夫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場景教學法”、“崗位模擬教學法”等教學方法,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導師的作用,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創設模擬仿真教學環境,通過教學不但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并且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四、打造一支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團隊
為了有效開展實訓教學,擁有一支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團隊,我校加強師德教育,制定和完善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管理辦法,建立規范的“雙師型”教師認定考核機制,重點培養“雙師型”教師。鼓勵會計專業教師參加培訓,考取職稱證書,要求會計專業教師每兩年2個月到企業參與實踐。
通過校企合作方式,聘請企業、行業專家、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通過與兼職教師聯合教學、共編教材、參與實訓室與實習基地建設,提高會計專業教師實訓教學能力。
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促使教師對課程模式、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改革進行一系列的優化,從而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實踐能力、職業技能顯著提高,促進以“崗位能力”為核心綜合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長足發展。
五、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建成創新性專業實訓平臺
我校與美宜佳超市合作,在校內建設實體教學商店1家,與東莞中誠會計師事務所合作建設會計代理記賬公司1家,與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設VBSE財務綜合實訓室(V財)1間,同時通過改建原有實訓室,建成4間手工會計理實一體化實訓課室,形成了“模擬——仿真——全真”漸進式實訓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訓、實習、實踐環境,開拓校內工學結合新模式。會計專業與用友新道公司合作,打造最貼近企業真實崗位和需求的實訓教學環境,形成虛擬仿真與真實企業兩元驅動的實訓教育基地;將企業真賬引進課堂,融入課程,將能工巧匠引進課堂;以培養會計“職業人”作為理念,多點對接系統地對學生進行“真員工”培養,形成“四真一體”培養特色,開創了專業人才培養新局面。除了加強校內實訓場所的建設,我校還拓展多個校外實訓、實習基地,新增校外實訓基地9家,使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增至24個,較好地滿足了我校會計專業學生在校外實訓、實習的需要。
通過以上改革,我校增強了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會計專業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扎實,人才素質普遍提高。學生的雙證書率提高到99%,2013-2015年,在各級別會計專業技能競賽中,我校成績優異,師生共榮獲市級以上獎項95個:國家級獎項13個(其中一等獎3個)、省級獎項28個(其中特等獎2個,一等獎8個)、市級獎項54個(其中一等獎21個),教學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畢業生也得到用人單位一致好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
[2]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2]16號)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