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摘要】通過論述當下中職數學教育的現狀,提出數學教育要與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需求實現匹配和對接,數學教學改革的三個原則為需求對接策略提供了原則指導,通過學校、教師、專業和學生四位一體的維度構建,探討了中職數學教學改革的有效選擇。
【關鍵詞】中職數專業技能需求對接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6.100
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專業化,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專業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就業競爭的壓力,使得綜合素質較高的復合型人才更能得到社會用工單位的青睞。因此,對于職業學校來說,在教學過程中將數學與學生的專業技能相結合,找到兩者的需求對接點,實現學科互補關聯性之間的供需匹配,是當下職業學校提高綜合辦學能力、培養適合人才市場需求的必然選擇。
一、中職數學教育教學的現狀
(一)學科定位不明確,導引目標具有滯后性
職業學校作為學科設置的主體,在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中并沒有發揮索引導航的作用。職業學校雖然是主要的技術人才培養機構,但在學科設置上并沒有綜合考慮專業課程和常規基礎課程的連接。職業學校的數學科目,在定位上通常被單純列為基礎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共同學習的公共課程,這種通用型的學科定位,直接導致了數學教師在制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時只是單向的考慮數學科目上的問題,宏觀政策的錯誤引導,讓學生誤以為數學與專業課程沒有任何關系,導致本來數學功底就不好的學生就直接放棄了數學。而數學往往是很多學科的基礎,數學知識欠缺往往會影響專業技能的學習,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基礎不牢的惡性循環。
(二)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學習陷于被動
國內教育實行老師宣貫為主、學生被動接收的單向運行方式。教師在課堂上單純的依據教材內容、照本宣科,對于數學的抽象概念和數學公式也僅僅是采用書本上已經被證明的方法講授給學生,完全忽視了學生思維和思考的主動性。教學模式單一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逐漸喪失,讓本來教學過程存在問題的數學課堂教育推進過程更加步履維艱。
(三)數學教育與專業技能相脫離,事倍功半
數學可以為各種學科提供數學基礎知識,更加重要的是通過數學課程,能夠給學生帶去的還有數學思維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職業學校更多的專業課通常是理工類,例如電氣工程、電焊、焊工、計算機軟件應用、電腦維修等,都需要一定的數學知識作為基礎鋪墊,才能讓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目前職業學校數學科目的發展現狀顯示,數學課程教育與專業技能相脫離,即使學生很用功的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在某些概念的理解上也會出現事倍功半的效率低下的結果。
二、中職數學和專業技能相結合的指導原則
(一)基礎性原則
中職數學和專業技能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核心是強調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數學不僅是學生應該學習的常規性基礎知識,還要作為解決專業技術問題的輔助工具,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直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專業技術理論知識的理解性和推理性問題;二是學習數學科目帶給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數學是一門抽象和形象并存的學科,它通過生活實踐中的應用,經過總結整理、演繹證明,轉化為家喻戶曉的數學定理,不僅是學科知識上的基礎,也是人生實踐的依據。
(二)知識關聯性原則
知識關聯性原則主要針對的是教材的選擇,包括數學教材和專業技術教材。這兩者選擇的前提都是針對職業學校的特點,要側重于職業化的實用性。數學作為輔助工具,要結合專業技能的類別和專業需求做出取舍。教材的難度要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的數學功底,教材中所列出的知識模塊要與學校大多職業技能專業相結合,這樣才能實現數學和專業需求之間的對接。
(三)適度相宜原則
數學因其抽象性和知識的循序漸進特點,容易讓跟不上進度的學生產生畏懼或厭學心理。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來源于初中成績較差的一部分,尤其初中數學作為一個轉折點,一旦不能跟著轉型入門,就很難再有好的數學成績,進入職業學校后學習數學的興趣必然大大降低。針對這一現狀,文章提出要把數學教育教學和學生的專業實際需求相結合,就是將抽象的數學定理具體形象化,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融合在動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技能課程上來,直接根據數學和專業課的需求點來對照數學課程講授所需的數學知識內容。通過大量應用實例使學生真切地看到數學有用和怎樣用的問題,逐步實現學習心理的轉變。使學生逐步達到對數學工具敢用、會用、樂于用,進入正效應良性循環之中。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數學課堂效果,也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有著功不可沒的直接作用。
三、中職數學教學與專業實踐實現需求對接的方案選擇
(一)學校層面設立宏觀制度規劃
教學任務的制定需要宏觀政策的指導。中職學校的數學教育教學活動要想與學生的專業課程實現對接,需要學校從政策上給與支持、以制度確立保障。例如為了實現兩者需求對接目標,在每個學年的開始,召集數學老師和專業課程的老師召開課程科學化設置座談會。通過大范圍的溝通了解,讓不同專業的需求直接放在理論探討的高度參加討論,同時征求專業技能實踐培訓老師的專業意見,了解當技術走上實踐崗位時會需要到的數學知識,從各個專業教師的層面上制定共同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為后續具體教學計劃的開展制定政策依據。
(二)設立實驗班,發揮示范效應的正向激勵作用
在中職學校教育過程中,將數學教育與專業技能能力需求相結合,是一個長期不斷需要探索的過程。在現實條件不是很成熟的情況下,可以設立某一個專業作為實驗班級(當然會有一定的執行風險,但因為這種教學改革方向的正確性決定了這個實驗班會配備職業學校最好的老師和所需設施),通過實驗的方式,探索數學教育教學和專業技能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從而不斷調整教學方式。示范班的作用是能調動學校的優勢資源,對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逐一進行探索,逐步調整教學方案,革新教學方法,將實驗中突出的共性問題不斷做出對策探討,為大范圍開展需求對接教育提供對策支持。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推進教學模式變革
不管是數學知識的學習還是專業技能的訓練,最終運用這些知識走上社會崗位解決實際問題的實施者還是學生自己。所以,職業學校的教學改革,要以這個最終目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運用策略倒推戰術,將問題解決在職業學校教育的過程中。例如,數學知識的講解,要以學生的技術需求為重點,但不能忽視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和數學基礎。由于中學的經歷,學生往往對抽象且晦澀難懂的數學沒有學習興趣,加上老師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入學之初就放棄了對數學的學習,但是專業技術的學習又必須要以數學知識作為功底,這就產生了連鎖反應的矛盾。也就是說,如果學生的主觀障礙得不到解決,后續的一系列知識對接和匹配的進程都無法得到保障。因此,教學改革必須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基準,這其中包括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對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兩者存在的共同需求所能認識和操作的能力。
總之,中職數學教學和專業技術之間的相互需求是客觀存在的,也是職業學校培養綜合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必然選擇,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長期的探索和創新,需要不斷調整教學方案,根據專業需求調整教學設計,從而為提高學生走上社會的實踐能力提供思維和能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