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偉娟
摘要:戲曲是我國所特有的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形式。我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約有三百余種,種類的繁多促成了多種聲腔系統的形成。豫劇(又名河南梆子)作為河南的本土劇種,具有悠久的歷史,以其獨特的唱腔和音韻,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本文結合筆者教學實踐,從氣息的使用、咬字吐字、情感表達等方面入手,針對豫劇唱腔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滲透應用進行簡要探討。
關鍵詞:豫劇 唱腔 民族聲樂教學
戲曲是中國的傳統戲劇形式,是以文學劇本為主體,以音樂、舞蹈、表演(含武術、雜技、舞美)等為表現手段的綜合藝術。在長期藝術積累中,戲曲藝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結構形式和表現方法:在“唱、念、做、打”上都有一套規范化的程式。這些程式是傳統藝術經驗的積累,并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戲劇內容的需要及演員的藝術追求,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之中,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瑰寶。
豫劇作為河南的代表劇種,極具口語化,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是中原人民群眾生活的旋律,是表現河南人民生活藝術的地方戲,以優美的旋律、獨特的唱腔,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筆者作為一名聲樂教師,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總結,發現豫劇唱腔和民族聲樂演唱在一定程度上是各自獨立的對等關系,但是兩者又存在著相互滲透的關系,存在著互補性和雙贏性。結合自身民族聲樂教學實踐,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明:
一、氣息的使用
在豫劇和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中,氣息都是歌唱的根本,直接決定著能否唱出好的聲音。沒有氣息支撐的聲音只能靠聲帶用力,不僅音色不美,音量難以控制,還因聲帶處于緊張狀態,極易撕裂損傷,這樣的聲音是缺乏美感的。聲音只有在氣息的支撐下才能流動起來,才能賦予演唱更多的表現力,歌唱中經常所說的“以氣帶聲”就是這個道理。
在豫劇唱腔中,很少單獨、孤立地來講氣息,以豫劇馬派唱腔(以馬金鳳老師為代表的豫劇唱派)中氣息的使用來進行說明。在豫劇唱腔機能的練習中,很多演員采用的都是遛嗓子、吊嗓子的方法結合著來練習氣息,馬派唱腔創始人馬金鳳老師也是使用此方法,輔加以“咦、呀”等來進行練習。作為一名聲樂教師,面對著無聲樂基礎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筆者采用的練聲方法之一就是甩腔。通常使用“li”、“lu、li、lu”或者“la、le、li、lo、lu”來進行甩腔練習,通過甩腔練習讓學生找準氣息支撐下聲音的高位置,讓學生感受在氣息支撐下的甩腔真假聲的過渡和混合。該練習和馬老師的吊嗓子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甩腔時講究氣沉丹田,聲音由弱到強,由低到高,將一口氣慢慢控制性地吐出,使聲音盡量延長。
兩者在唱法上,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是發聲流暢、自然、質樸、親切,呼吸方法講“氣沉丹田”,音質明亮,注重韻味等。區別就是民族聲樂的演唱大膽吸收了西洋美聲唱法的藝術精華,同時又充分吸收了戲曲唱腔的說唱性、隨意性及潤腔等演唱技巧,使聲音更具民族特點。
二、咬字吐字
在聲樂教學中,筆者始終認為:字不清,則聲不靈。也就是說,如果咬字吐字不清晰,聽眾就不能得知作品的內容,歌唱者和聽眾就不能很好地進行心靈的互動和交流,這樣的聲音是打動不了人的,是缺乏靈動性的。由此,能否有正確的咬字吐字以及是否能處理好字的聲調與旋律的關系在歌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豫劇馬派唱腔里同樣對咬字吐字也很講究,要求演出者咬字吐字要清晰,這種清晰不僅包括每個單音節要交代清楚,還要注意字的聲調對歌唱的影響。語言的字調是旋律跌宕起伏的依據,同時對作品內容、風格、情感的深層挖掘及表現都起著深刻細膩的作用。豫劇唱腔要求“依字行腔”,豫劇唱腔的字正是依據河南語言的聲調、語勢、語氣、語調的特征而形成自己的風格。
語言的準確性是歌唱語言表達的最基本要求。漢字發音分“出聲”、“引腹”、“歸韻”三個過程,良好的咬字以正確的字頭為先導,字頭不準,影響準確咬字。“引腹”部分即能延長發聲的韻母,是一個字中發音最響亮的部分。“歸韻”指的是字音的收尾。在我的聲樂教學中通常稱之為“字頭”、“字腹”、“字尾”,即聲樂演唱中講究“給字頭、拉字腹、收字尾”。這無疑說明豫劇唱腔和聲樂作品演唱中的咬字吐字存在相互滲透的關系。
三、情感表達
人的感情、情緒、心境等心理活動具有復雜性、變化性,所有情感的變化也是復雜變化的。將人類生活中情感表達的自然方式,經過藝術的某種創作和適當的夸張,恰如其分地用到歌唱藝術中去,就能使歌聲產生的情感更具藝術魅力。
“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樂是一門聲音藝術,更是一門情感藝術,好的歌唱就是要抒發情感、激發情感、交流情感,從而深深打動人心以達到教化人的目的。情是聲樂的靈魂,沒在情感的歌唱,即使唱得再準、聲音再好也只能是一種淺表層次的唱歌,無法表達作品的真情實感,無法使人進入應有的藝術審美境界,只有深入地理解歌曲、把握歌曲的內容、風格,把對歌曲作品的內容理解和情感體驗通過“聲音藝術”藝術化地表現出來,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和贊賞。豫劇演唱同樣重視“以情帶聲”, 情是戲曲的靈魂,一切技法都是為服務于“情”,只有情真意切才能深深打動觀眾。
總之,豫劇唱腔和民族聲樂教學的相互滲透應用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去研究探討,我們應該摒棄那種戲曲唱腔與民族聲樂演唱沒聯系、不科學、沒學頭的念頭,認識到戲曲唱腔的重要性,看到豫劇唱腔與民族聲樂的演唱是相通互融的。
基金項目:
本文為河南省教育廳關于2013年度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傳統音樂的學前教育音樂課程資源開發,項目編號:2013-JSJYYB-162。
參考文獻:
[1]王基笑.豫劇唱腔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2]張樸夫.洛陽牡丹馬金鳳[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3]肖常緯.中國民族音樂概述[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鄒本初.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