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鏹
一、教學內容:
《蟈蟈和蛐蛐》是人音版第十冊第六單元的內容之一。本單元的主題是——京韻。
二、教學目標:
1.感受體驗我國民間藝術寶庫里戲曲京劇風格與韻味,進一步激發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同時復習認識反復記號、裝飾音(前倚音、后倚音)。
2.用風趣、幽默、詼諧的情緒表演《蟈蟈和蛐蛐》。
3.培養學生合作創新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用風趣、幽默、詼諧的情緒表演《蟈蟈和蛐蛐》。
2.難點:歌曲的第三樂段
四、歌曲《蟈蟈和蛐蛐》分析:
《蟈蟈和蛐蛐》是一首敘述性的詼諧歌曲。歌曲以擬人化的手法,諷刺愛“吹牛”的“蟈蟈”和“蛐蛐”,它倆相互吹捧、相互比說大話,“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頭來都成了大公雞的盤中餐。以此來告誡人們要踏踏實實做人。
教學預案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后,課件播放《說唱臉譜》活躍課堂氛圍。
二、導入
師:首先,我想請問,同學們有聽到過這首歌曲嗎?
生:有!有!(學生眾說紛紜)
師:那叫什么題目呢?
生:《說唱臉譜》。
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對。那么,大家是否清楚這一類說唱歌曲是從我國的五大劇種:京劇、豫劇、越劇、評劇、黃梅戲中的哪一類題材衍生而來?
生:有說京劇、有說豫劇、有說評劇,但絕大多數學生都贊同京劇。
師:(伸出一個大拇指)同學們的知識非常廣博,判斷也很正確。接下去我再考考大家,老師一開頭給同學們欣賞的歌曲題材是什么?
在學生回答后稍作停頓導入京歌概念:就是許多優秀的音樂人將京劇元素、現代音樂元素融合,創作出了具有時代性的優秀作品。然后再導入《蟈蟈和蛐蛐》歌曲。
師:這兄弟倆怎么啦?(課件出示)
師:發生了什么事?
生:吹牛皮。
師小結:這幾位同學回答的都很好,同學們也聽得非常仔細。鑒于你們如此出色的表現,老師決定額外再影響點知識給大家。兩分鐘“廣告”過后馬上回來——(課件播放一段天津快板武松打虎),
并讓學生回答京歌與快板書最大的不同點在哪?
生:快板只是說話。
師:其實京歌與快板的不同點在于形式、京歌的特點是說唱相結合,快板只是“光說……”從而引申出《蟈蟈和蛐蛐》有說唱結合并讓學生分段。
生:三段,(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三、分段教學
(一)第一段:重點解決曲譜
師:第一段有什么特點?
生:前幾句話都有倚音。
師:你覺得在這里出現這個倚音有什么作用(教師范唱)?
生:有了倚音京劇的味道就更濃了,更加的詼諧幽默。
師:你們還發現了什么特點?
生:1—3小節的曲譜是一樣的。
師:對,很好。還有這一句,蟈蟈說我是哥哥的時候趾高氣昂所以旋律走向向上行,而蛐蛐說我是弟弟卑躬屈膝的旋律走向往下行,那請你來試試。(回答的學生唱)還有嗎?
生:5 5 5上面有頓音記號。
師:(板書頓音記號)頓音要唱得短促輕巧又有彈力,要有一頓一頓的感覺
師:請同學們來試試
生:試唱
(二)第二段:重點解決對白式演唱:注意兒化音、節奏型、輕蔑、得意的語氣
師:這小哥倆吃飽了肚皮就開始吹牛皮了,聽聽他們是怎么吹的呢?豎起耳朵聽。
師范唱第二段(范唱時要注意兒化音,一定要唱到位。)
(板書:老弟呀,嘿嘿的節奏型)
師:念得這么好聽,那么現在讓我們來合作一下,老師唱你們說。
師生合作第一次。
師:不錯,能不能再說的得意一點,把輕蔑的語氣說出來,再一起試試。
師生合作第二次。
師:恩,同學們跟老師配合得十分默契。你現在會說了,那你會唱了嗎?
注意“聽我說你可別著急”,既然是別著急了,你就等等再說,看看要等幾拍?
生:兩拍。
師:讓我們來試試,還有哪句歌詞不會唱?(教師指導)
師:既然都會唱了,那我們一起來唱一唱。
生:齊唱第二段。
師:這一樂段主要表現的是它們倆個相互說大話,很風趣,同學們在唱的時候也要表現得很得意,但是我覺得還可以更夸張一點,我們再來試試。
(三)第三段:重點在于表演
師:當蟈蟈和蛐蛐正得意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你們聽。
課件播放范唱第三段。(或錄音機)
師:大公雞來得太突然,蟈蟈蛐蛐還沒反應過來就把他們吞落肚子里了。這句話有個小小的“陷阱”你們反應過來了嗎?
師:“沒想到”的前面恰當運用了一個八分休止符,弱拍起唱,恰到好處地描述了大公雞來的突然,要把半拍休止出來。
(板書:01 12 3 5︳61 23 3 -)
反復練唱。
師:唱得都非常好,我們把第三段完整的唱一下。
生:齊唱第三段
師:分組來表演蛐蛐和蟈蟈。老師占個便宜,當公雞。也可交換來,這環節關鍵是配合的神態。
(四)鞏固實踐
師:大家覺得應該用什么情緒來唱這首歌曲?
生:驕傲自豪。
生:齊唱。
師:下面老師給你們分分組,這邊蟈蟈,這邊蛐蛐。老師來唱旁白。
師生合作。
師:請同學們分組來表演一下。推薦優秀表演者“蟈蟈、蛐蛐、大公雞”上前表演,其余所有同學旁白
(五)課堂小結
師:通過學唱這首京歌大家有什么收獲?
生:歌曲講述了愛吹牛的蟈蟈和蛐蛐,他倆互相比說大話,到頭來成了大公雞的盤中餐。要踏踏實實做事,不能浮夸,要做一個誠實的人。學會了一首京韻兒歌。還學到了一些常識:蟈蟈還行,蛐蛐是壞的……中國的五大劇終:京劇、豫劇、越劇、評劇、黃梅戲。反復記號。
師: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有著悠久的歷史。希望我們大家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京劇這門古老的藝術發揚光大,同時同學們也要學會做個誠實的人。
(六)在課件《蟈蟈和蛐蛐》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四、教學反思
筆者之所以選擇這個題材上課,是因為此課比較符合五年級學生能動活潑且略帶理性的特點。因此課堂中預設內容較多:有京歌概念、中國五大劇種、蟈蟈和蛐蛐形象對比、昆蟲中是否是益蟲的界定、學唱時稱呼語調區別、京歌與快板比較、音樂裝飾音的作用,當然還有生成時“紹興話”的演唱。我認為,本課教學是成功的,因為我始終圍繞評價課堂五要素(美、活、情、新、創)完滿教學目標。
美:雖本課沒有時刻注意語言美,但卻完成了生成“美”。
活:學生在多名領導教師聽課的壓力下有些拘束,所我靈“活”機動在生成課堂時加入了紹興話,問題迎刃而解。
情:因為我“原產”于農村,用身臨其境的知識、歌唱演繹,讓同學明白老師對課堂的投入之“情”。
新:自全國多地使用人音版教材起,近幾年各種教學版本在網絡及周邊層出不窮,但用本地方言去演繹,我想這就是一個“新”吧。同樣道理,最后我想只要再多作開課演練這堂課肯定能完成“同課異構”中之精髓——創。
另外如果在課前30秒詢問“班級中是紹興人的同學請舉手”以此為鋪墊;如領導點評所說“讓地道紹興籍同學用紹興話完整朗讀教學”;那么課堂生成效果肯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