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頌民
摘 要:本文論述“完美”或“不完美”的視唱是對《視唱練耳》教學方法的探索。不同音樂專業、藝術經歷、年齡,對它的表述、理解有著很大的區別,但大家在教與學視唱中所追求目標是一致的,即完美或較為完美的表現音樂。這種“完美”或“較為完美”的表現音樂是相對意義的表述。因為音樂表現不可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完美,這也是人們經常說的“藝無止境”,所以,視唱追求的是根據自身藝術素養盡可能地“完美”或“較為完美”的表現音樂。這也是視唱者應持有的一種崇高的藝術修養和境界。
關鍵詞:視唱 完美的視唱 視唱曲 教學 音樂感知力 聽力
一、 視唱理論新說
視唱是視唱者用聲腔和情感,根據樂譜旋律符號所提示的內容而做的一種音樂實踐和審美活動。這些樂譜旋律符號提示或部分提示速度、節拍、節奏、調與調式、表情力度、曲式、風格、音高、音程、和弦、和聲、復調、音域、音色、呼吸、歌詞、作者等。從某種意義上說,視唱即是二度音樂創作,也是體驗、積累表現音樂形象的過程。不同音樂專業、藝術經歷、年齡,對上述觀點的表述、理解有著很大區別,但大家在教與學視唱中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即完美或較為完美的表現音樂。這種“完美”或“較為完美”的表現音樂是相對意義的表述。因為,音樂表現不可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完美,這也是人們經常所說的“藝無止境”,更何況是視唱一首陌生的音樂樂譜呢(這種情況常見于考試中),所以,視唱追求的是根據自身素養盡可能地迅速“完美”或“較為完美”的表現音樂。如何完美或較為完美的表現音樂?假若你全面、準確的用人聲再現了樂譜旋律風貌及各種符號,可以說完美的表現了音樂;假若你是用人聲部分再現了樂譜旋律及符號,可以說是一般化表現了音樂,依此類推,學習、評判標準就不難把握。以上觀點有別于“稱看譜即唱叫視唱”①,更不同意“稱視唱即識譜”的說法。
二、視唱教學法
外國視唱教學理論已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如在我國音樂教育中使用半個多世紀法國亨利·雷蒙恩、古斯塔夫·卡盧利編著的《視唱教程》(附伴奏)系列教材。這些音樂理論對我國音樂教育改革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我國視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必須明確視唱目的、任務,了解中國民族音樂風格和特點。上海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組《單聲部視唱教程(上)》序言中明確闡述視唱“除了培養視譜即唱的能力、正確的音準及節奏感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積累音樂語匯。”這就是說,在提高人們認知音樂基本元素后,視唱的最終目標是積累各種音樂感知力的實踐活動,尤其是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認同感。
1.完美的視唱
首先,選擇中外經典的音樂為教學案例,分析、解剖各種音樂元素,提高學生視唱興趣,這是開啟完美視唱的關鍵步驟。現在許多教材都盡可能的多選擇一些經典名曲作為視唱曲,像趙易山主編《音樂聽力——用歌曲練耳》全部采用中國經典歌曲作為視唱曲教材,許敬行主編《視唱練耳》除了選擇中外經典名曲之外,還注重選擇中國經典民族器樂曲豐富教材和教法等。這是現代視唱教學理念的體現,是學習者通過視唱中外名曲積累音樂語匯和提高音樂感知力藝術體驗。這不同于傳統視唱中為了讀譜而讀譜,為了視唱而視唱(包括為了聽音而聽音),其意義是在學習視唱伊始就注重傳統音樂文化、音樂基本元素對于音樂感知力的影響。
那么如何從視唱中外經典音樂中積累音樂感知力呢?下面以許敬行《視唱練耳(二)》教材中劉天華《良霄》“片段”(行板)②為例,在教學中應對以下音樂技能訓練問題做充分準備,方可稱得上完美的視唱。
(1)注重對視唱曲《良霄》作者劉天華的研究。劉天華是中國近現代杰出的民族器樂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和音樂教育家。此曲創作于1927年除夕夜,“音樂形象單一,抒情、清新、明快,給人以怡然自得之感”。而且“作者把我國民間傳統的核心音調貫穿的旋法,和西洋的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的原則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生動地描繪了他和友人歡敘守歲、共度良霄的喜悅心情”。③另外,在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劉天華原作《劉天華二胡琵琶曲集》版本中,標明這首二胡曲原名為《除夜小唱》,作品輕快、如歌聲 ,以mf 表情力度演奏,最后旋律片段結束在八分音符上(不是許敬行編著《視唱練耳(二)》教材第63頁中的四分音符)。④這些都明確了視唱曲《良霄》的音樂風格與特點。
(2)注重對器樂名曲片段呼吸的劃分。在視唱前應該對所唱曲譜句式和呼吸有較清晰的安排,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步驟。
(3)注重對中國漢民族五聲宮調式風格與音高訓練。如,在D宮五聲調式音階上,以#f音為軸心將樂節①向上或向下作調式模進。
(4)注重以行板速度和輕快的節奏在2/4拍上如歌地練唱。如,在D宮五聲調式音階上將樂節⑤旋律作定向轉移,或有聲或無聲,或兩者交替練唱和節奏訓練;或首調或固定音名訓練等。
(5)注重以跳進音程與平穩音程交替進行,且用人聲模仿樂器二胡音色的練唱,即不用音名或用音名的各種力度交替練唱法。如,在D宮五聲調式音階上將樂節②旋律作定向調式轉移的哼唱訓練。
(6)注重多聲部練唱,強化各種音樂要素的組合。如,將樂節②旋律做對位化風格訓練(或復調或主調)。a、多部人聲或人聲與二胡組合的主調體多聲調式聽唱音色訓練;b、多部人聲或人聲與二胡組合的復調體多聲調式聽唱音色訓練。
2.較為完美的視唱
正如前文所述,假若你用人聲部分再現了樂譜旋律及各種符號,可以稱之為較為完美的視唱,或者說一般化的表現音樂。當然,這樣的理解是因人而異,不好規范。在視唱或視唱教學中,注重音樂文化和不注重音樂文化的把握;注重音樂呼吸劃分和不注重音樂呼吸劃分;注重調式風格與不注重調式風格;注重多聲部視唱與不注重多聲部視唱,等等。視唱者所持有的藝術修養決定了視唱的水準。這里不難理解為什么各類音樂學院、藝術院校入學考試將視唱練耳作為必考內容的理由,甚至是在一些中國音樂電視大獎賽中也要考一考選手的視唱及藝術修養水平。一句話,視唱可以體現自身音樂理論素養,音樂理論水平決定視唱藝術觀。endprint
3.不完美的視唱
一般來說,這些不完美的視唱現象主要存在于初學者和教學中。例如,在教學或學習中沒有從“音樂的表現手段”⑤去體現音樂的基本要素和風貌,只是為了“唱譜”或“識譜”,其視唱失去了真正意義,藝術價值不復存在。時下,學界對用“首調唱名法”與“固定唱名法”視唱展開熱議時,筆者認為這不是衡量不完美的視唱的唯一標準。贊同在掌握一定音樂理論后,多用優秀歌曲或含有伴奏的經典歌曲、器樂曲練視唱,這是提高視唱者音樂修養的好方法。
縱觀現代許多中外優秀重唱、合唱團體演唱曲目,把經典器樂曲(包括重奏曲、管弦樂曲)改編為適于各種音樂風格的重唱、合唱曲創作屢見不鮮,這就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現代視唱教學理論。譬如,2005年第二期、第八期《兒童音樂》李重光教授創作“打花鼓”“倒影”,雖然是中國調式鋼琴小品,但完全可以改編為二部視唱教材。2006年第二期《兒童音樂》施萬春教授創作“詠鵝”,旋律與伴奏易唱、易記,且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調式和古詩韻味風格,也可以人選教材。2001年上海音樂出版社顧曉萌編著《小伙伴之歌——中外童聲合唱精選(初∕中級)》三部合唱“歡樂的笑聲”(附伴奏)等,這些都是非常優秀的藝術作品(伴奏視唱曲)。所以說,完美的視唱是建立在優秀的音樂作品之上。
三、聽力與完美的視唱
完美的視唱離不開良好的聽覺能力,聽力促進完美的視唱過程。通常的說法是,“訓練聽覺就是練耳。”⑥筆者認為,練耳是學生用聽覺根據教師所提供的音樂符號或內容而做的辨別、體驗音樂諸元素和音樂實踐的活動。當然,這種聽與唱可以是發自內心的、無聲的視唱;也可以是有聲的、完美的視唱。它們是聽覺能力在視唱中的有效反映。練耳是視唱的基礎,主要反映在聽辨音高、音準、節奏與理論等方面,它是檢驗教學理論與實踐方法。因此,教師的藝術經歷和音樂理論水平等決定視唱練耳效果。不論怎樣訓練聽覺,終極目的是促進完美的視唱,準確體現、發展個人內心的音樂世界和音樂感知力。
如何在視唱練耳教學、教材中詮釋不同觀點和完善教學方法,是教學改革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從視唱練耳教學反映的問題來看,聽辨旋律音程、和聲音程較易掌握,聽辨和弦、節奏、旋律、和聲較為困難。大家在許敬行《視唱練耳》教材中見證了許多優秀的教學法和理論,對解決上述問題有很好的幫助。從1983年西安音樂學院鄭小敏《視唱練耳》課上“通過熟悉的歌曲旋律解決學生聽和弦”等問題,到中央音樂學院趙易山《音樂聽力——用歌曲練耳》中采用“旋律填空”和“原曲節奏練習”⑦提高學生聽辨旋律音程、節奏和記寫旋律的興趣及能力,這些都是優秀的教學模式,值得學習和研究。假若聽大三和弦時,聯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開始的旋律歌詞動機;聽小三和弦時,聯想《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開始的旋律歌詞動機;聽大六和弦時,聯想《廣告歌曲“哇哈哈”》結束的旋律歌詞動機(30 50 │i 0),等等。從這里不難發現,聽力與視唱關系密不可分,兩者各有特點,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四、尾聲
視唱練耳是體驗、積累表現音樂藝術形象的過程。大家在視唱練耳中追求的完美或較為完美的表現音樂,是一種高尚的音樂文化精神境界。本文論述“完美”或“較為完美”的表現音樂是對《視唱練耳》教學方法的探索。尤其在音樂教育改革蓬勃發展的今天,社會對學習者自身素養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完善我國視唱練耳教學法和教材,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細致的工作,需要各方面機構鼎力合作。這里說的“完善”,是指希望出版社迅速出版一大批規范的中外優秀歌曲、器樂曲視唱伴奏教材。在2006年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周溫玉、蔣維民編著《帶伴奏視唱曲160首》和201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趙易山主編《音樂聽力——用歌曲練耳》教材中,就是一種編寫教材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組織各地老中青音樂教師、藝術家和音樂編輯、編審(含離退休)等組成視唱練耳教材編寫機構,重新編撰、完善我國音樂院校視唱練耳教材。
注釋:
①⑥高天康《音樂知識詞典》,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2版,第78頁。許敬行《視唱練耳(二)》,節選劉天華二胡曲“良霄”片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63頁。
②許敬行《視唱練耳(二)》,高等教育出版社,節選劉天華二胡曲《良霄》片段為教材視唱曲, 2005年11月版,第63頁。
③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著《音樂欣賞手冊》,關于劉天華二胡獨奏曲《良宵》(原名《除夕小唱》)的曲解,1983年10月版,第201頁。
④安徽文藝出版社再版劉天華專輯《劉天華二胡琵琶曲集》,1997年3月版,第28頁《除夜小唱》原作第15小節處。
⑤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第二章“音樂的表現手段”概述,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年4月版,第11頁。
⑦ 趙易山《音樂聽力——用歌曲練耳》前言,關于《聽力訓練》部分的論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版。
參考文獻:
[1]上海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組.單聲部視唱教程(上)[M].上海音樂出版社, 1989.
[2]許敬行.視唱練耳(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鄭小敏.視唱練耳[M].西安音樂學院課堂教學筆記, 1983.
[4]趙易山.音樂聽力——用歌曲練耳[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法】亨利·雷蒙恩,古斯塔夫·卡盧利.視唱教程(附伴奏)[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作者單位:廈門集美大學音樂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