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陜西漢調二黃劇種不僅歷史悠久,遺產豐富,而且它與國粹京劇的形成與產生,具有重大的歷史關聯。在陜西省安康市的江北大道興建的漢調二黃文化園里,一個用現代先進建筑工藝制成巨型古代書簡,上面鐫刻著“漢調二黃”的歷史起源,現如今,由于受市場經濟和現代傳媒業的沖擊,目前全國各地的戲曲都正在遭遇現代社會多元娛樂文化的挑戰。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公眾娛樂方式和審美趣味的變化,使戲曲市場大大萎縮。漢調二黃也不例外。由于受市場經濟和現代傳媒業的沖擊,古老的漢調二黃藝術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步入了發展低谷,面臨失傳的危險,解放后陜西全省組建的13個漢調二黃劇團紛紛解散。
目前,安康漢劇團為全省唯一保留并不斷發展的專業漢調二黃團體。其他各地均已絕跡,演員、觀眾雙雙出現斷層現象。漢調二黃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已迫在眉睫。
2006年漢調二黃已被文化部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文化部因此將漢濱區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為把漢劇打造成叫響國內、揚名國際的“安康名片”,為了增強安康的文化軟實力和社會影響力,2011年安康市委、市政府把“振興漢劇”納入安康市“十二五”期間的重要文化工程。安康學院作為安康唯一一所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的高等院校,保護傳承發揚漢劇文化,身上的重任是責無旁貸的。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討論漢劇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我系已將《漢劇藝術欣賞和唱腔實踐》作為特色課程寫入人才培養方案。
漢調二黃的唱腔優美、細膩。演唱時對演員要求很嚴,要求“噴口”,意指吐字清晰,口齒伶俐,鏗鏘有力。其唱腔特點:
1. 西皮腔高亢、激越、奔放。
2. 二黃腔低柔婉轉、娓娓動聽。
3. 反二黃悲壯、凄涼、如泣如訴。
清中期著名文人葉調元,在他所著《漢口竹枝詞》一書中截到:“曲中反調最凄涼,急是西皮緩二黃,倒板高提平板下,高需圓亮氣需長”。“月琴弦子與胡琴,三樣和成絕妙音”。如此生動而形象的描繪出漢調二黃聲腔的音樂特色。
4. 演唱時腔隨字走,依字行腔,無游離感情之外的冗長花音拖腔,古樸無華。
5. 行腔中講求敦、搶、淆、甩、彩,即敦板有力,搶字要快,淆板要巧,甩腔要俏,“彩”為唱腔中的華彩,系指唱句中多以襯字、虛字帶進唱腔中,即加重唱詞的語氣而又使旋律俏麗。
6. 胡琴伴奏采用拖腔型與隨腔行的方法,主要是突出唱。后為避免節奏慢,新觀眾不太欣賞,改進為唱、伴節奏對比型,即伴奏旋律加花,使得整個唱腔旋律增添了活力、更顯華麗。
漢調二黃聲腔的音樂調式:
1. 西皮男腔為宮調式,唱腔上句落音為“2”,下句落在主音“1”上。
2. 西皮女腔為徵調式,唱腔上句落音為“1”,下句落在主音“5”上。
3. 二黃男腔為商調式,唱腔上句落音“1”,下句落在主音“2”上。
4. 二黃女腔為徵調式,唱腔上句落音為“1”,下句落音為主音“5”。
5. 【二黃平板】(即“四平調”),男女腔均為徵調式。
6. 反二黃男女腔均為商調式。
注:二黃男女腔有時亦有徽、商交替調式。
漢調二黃演唱用嗓方法:
漢調二黃演唱用嗓方法有別于其他皮黃腔劇種。其中青衣、小旦用小嗓(亦為“假音”)演唱,生、末、丑、老旦、小生均用本嗓演唱,凈角用大嗓(藝人稱之為“虎音”)演唱,即通過上顎和鼻腔共鳴結合的方法,聽起高亢,嘹亮,別具風味。
了解各聲腔調式、演唱用嗓方法,幫助我們學唱好漢調二黃唱段,同時也有志于業余音樂創作的朋友們譜寫新的漢調二黃唱段,提供基本常識參考。
漢調二黃唱段由叫板、起板、唱腔、過門、浪頭、落板等,組成完整套路,板式靈活多變。“浪頭”一名系傳統叫法,源于雜劇中的稱謂,指行弦的意思,現今舞臺統稱“行弦”(藝人仍依舊稱)
1.叫板。系指對板式叫起的預令,是戲曲音樂開唱前的引導,給文武場面起板以提示作用。“叫板”方法不同,起板亦不同。另外,“叫板”常與手勢(即“掛號”)動作、語氣緊密結合。
2.起板。鼓板或琴師根據叫板的情緒、語氣而發出不同的板頭鑼鼓或不同的板頭音樂謂之起板。這種板頭鑼鼓統稱安板。有【一錘安】、【三錘安】、【鳳點頭】。
3.板頭音樂。系指安板以后唱腔的前奏過門。前奏過門有長有短,根據鑼鼓的安法而定。
4.唱腔過門。“過門”包括唱腔的前奏曲,戲曲都統稱“過門”。唱腔句間過門,是唱腔句間的聯系音樂或叫過渡音樂,是它把整段唱腔連成一個整體。“過門”也根據唱腔句尾落音不同而變化,以構成旋律美。
5.行弦。唱腔到中間需要停頓下來說白,或表演舞蹈身段,或朗誦,或與其他劇中人對話,都需要用音樂作襯曲。這種襯曲性的音樂稱作“行弦”。行什么樣弦,依據劇情確定演奏什么曲牌或演奏其他音樂。行弦前在唱腔的落句需放一拖腔。
6.轉板。由一種板式轉換為另一種板式泛稱轉板;接板意指本板式承接上一板式,其實際含意還是板式轉換,兩者只是接轉方法不同罷了。
7.落板。指一段唱腔的結束。有單一板式的結束,也有復合板或多板式唱段的結束,其中轉板前一句末音不是結束音,行弦前一句放腔的句尾音都不是結束音。
另外一種唱段完的結束音不算全終止,落音完后要用鑼鼓結束,叫“收頭”。如果不用鑼鼓而用一兩小節弦樂結束音叫“尾音”。
在保護漢調二黃音樂的基礎上對其唱腔進行研究,并且和本系聲樂專業演唱技巧進行結合,在傳承原汁原味漢調二黃音樂的基礎上和美聲、民族或流行唱法進行有機結合,使其不斷發揚,并且更通俗化,更群眾化。這樣不但為漢調二黃培養接班人,保護了漢調二黃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對漢調二黃音樂起到了研究和保護作用。
做為一名文化藝術的學習承載者和傳承者、一名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地方高校教師、作為一名安康市民有權利、有義務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