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麗
摘要:美聲與民族唱法可以說是當今歌壇中兩種最主要的唱法,多年以來兩種唱法一直都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雅藝術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同時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也成為各個國家相互溝通的橋梁。多年來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共性與個性問題一直受到大家的關注,好多專家對兩種唱法也是各抒己見。本文通過對美聲與民族唱法在姿勢、呼吸、歌詞內容等歌唱技巧方面的敘述,來研究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共性與特性,使我們正確認識兩種唱法的區別與聯系,提高我們的演唱水平和教學水平。
關鍵詞:民族唱法 美聲唱法 共性 特性
一、美聲唱法的淵源
16世紀末17世紀初,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城誕生了一種新的音樂表現形式——早期的歌劇(抒情音樂劇)將音樂和戲劇結合在一起,為美聲唱法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這種新的藝術形式的誕生,使得聲樂在表現人物的個性化,形象化方面,展現出巨大的藝術魅力。
美聲唱法可以說是當今聲樂演唱中最科學的唱法之一,它有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被世界各國歌唱家所借鑒。這種唱法音色圓潤豐滿,優美流利,發聲自如,音與音連接平滑均凈,花腔裝飾流暢靈活。美聲歌者還很注重聲音的效果,在歌唱時力求發揮嗓子的最大能量,真假聲混合共鳴豐富渾厚,歌唱氣息持久連貫。
二、民族唱法的淵源
民族唱法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唱法,因受到各民族風俗習慣、語言文化、社會政治、宗教信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民族唱法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它是聲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我國各個社會文化歷史發展時期中各地區、各民族間流傳著不同的歌唱藝術方法、歌唱藝術形式和流派唱法藝術體系的總和。根據地域不同民族唱法又表現為不同的演唱形式。
三、美聲與民族唱法的共性
(一)歌唱的姿勢與呼吸
無論是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它們都屬于舞臺表演藝術。首先要求演員要有一個良好的站姿,要求演員在上臺時必須身體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頭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視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兩肩略向后一點,小腹收縮,兩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種積極運動的狀態。演唱時可根據歌曲的內在情感賦予適當的動作,但動作要簡練大方,切忌矯揉造作,畫蛇添足。
歌唱呼吸是聲樂藝術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兩種唱法都要求氣息沉于丹田采用胸腹式聯合呼吸。對于不同的聲樂作品,歌者在演唱時需要根據歌曲的情感來靈活的把握呼吸。要求聲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變化。
(二)融入歌唱者有個性的歌唱
由于演唱者有自己的喜愛和個性特點,由于每個演唱者在審美意識、觀點、情趣、習慣、能力方面是不盡相同的,所以對于同一首歌,在感受、反映、理解和好壞上也是千差萬別的。所以一個好的歌唱家在演唱作品時就必須有自己的風格,只有這樣才能成為藝術界的常青之樹。
四、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特性
(一)共鳴腔體的運用不同
美聲唱法采用的是全共鳴,真假聲音混合,注重在演唱過程中三個聲區的統一,在頭腔共鳴、口腔共鳴、胸腔共鳴這三種共鳴就是維持三個聲區轉換的基礎,使其轉換自然、自如、靈活、統一。達到洪亮、豐滿的聲音效果,同時我們的音域也能得以擴寬,訓練出表達歌曲感情的各種聲音色彩。
民族民間唱法強調頭腔共鳴,重視口腔共鳴,淡化胸腔共鳴。聲音位置靠前,音色明亮、清脆。實際上,民族民間的唱法主要是按口腔共鳴應用技術進行歌唱。
(二)吐字發音各不相同
美聲唱法的吐字與意大利語的發音特點為基礎,意大利語的詞匯幾乎都是以元音結尾,在演唱中容易上口,在聲樂教學中,傳統上沿用意大利語中的5個發響韻母“a、e、i、o、u”作為嗓音訓練中的發聲練習是很有益處,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美聲唱法極為重視元音的歌唱技術,“如果母音不好,歌聲就要受到不良影響”。母音是由發自聲帶的基音振動和發自共鳴器官的泛音混合而成的。
民族唱法的吐字一直被放在首要地位上,它基于多樣的民族語言特點。漢字的吐字咬字要收聲歸韻,嚴謹準確,真切清晰,強調“以字帶聲”,“字正腔圓”。用方言母語延長的聲樂作品更能表現民族特色。
五、結語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在歌唱的姿勢、呼吸以及歌唱者個性的歌唱等方面都存在著共同之處。但是,兩種唱法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歌唱的共鳴運用、咬字吐字等多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總之,他們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互相聯系,又各有特點。我們在學習當中要通過科學的理論把兩種唱法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教學和歌唱中取得一定的成績。
參考文獻:
[1]鄭寶華.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之比較研究[J].中國音樂,2005,(01).
[2]張婉.優美的歌聲來自對聲音共鳴的感覺[J].中國音樂,2004,(03).
[3]孫麗娟.音樂欣賞與聲樂技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
[4]王如湘.跟我學唱歌——美聲唱法卷[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endprint